果树产业现状及“十四五”发展对策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果树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年产值约1万亿元,从业人口1亿人左右,果树种植面积和产量居世界首位,人均果品占有量达195kg。
目前,我国已成为果树产业第一大国,果品贸易在世界果品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对促进山区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持具有特别的意义。
当前,我国水果面积和产量居前6位的树种分别是柑橘、苹果、梨、桃、葡萄和香蕉,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种植业中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仅次于粮食、蔬菜,排在第3位。
果业在保障食物安全、生态安全、人民健康、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产业现状种植面积和产量稳中有增据国家农业统计发布数据,2019年园林水果(不包括西瓜、甜瓜、草莓等瓜果类,核桃、板栗、榛等干果类)面积1227.67万hm2,年产量为1.90亿t,分别比2015年增长9.5%、17.5%。
其中柑橘种植面积为261.73万hm2、产量为4584.54万t,分别比2015年增长17.4%、26.7%;苹果种植面积为197.81万hm2、产量为4242.54万t,种植面积比2015年下降0.2%,产量比2015年增长9.1%;梨种植面积为94.07万hm2、产量为1731.35万t,分别比2015年下降3.4%、4.8%;葡萄种植面积为72.62万hm2、产量为 1419.54万t,分别比2015年增长1.4%、7.8%;香蕉种植面积为33.03万hm2、产量为1165.57万t,种植面积比2015年下降7.1%,产量比2015年增长9.7%。
主要果树产业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2002年及2008年国家实施苹果、柑橘和梨等优势区域发展规划以来,主要果树优势生产区域基本形成,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如苹果产业布局主要为环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两大优势区,两大产区2018年苹果种植面积分别占我国苹果总面积的26.9%、57.2%,产量分别占我国苹果总产量的36.0%、53.0%,生产集中度在85%以上;西南冷凉高地和新疆2个特色产区2018年苹果种植面积分别占我国苹果总面积的5.9%、3.4%,产量分别占我国苹果总产量的4.1%、4.2%。
葡萄优势区域发展布局进一步显现,主要为西北及黄土高原传统优势葡萄产区、华北及环渤海湾传统优势葡萄产区、秦岭和淮河以南亚热带设施及避雨葡萄产区、云南高原及川西优质特色葡萄产区、东北冷凉山葡萄特色产区、湖南怀化刺葡萄特色产区、华南一年多收避雨栽培产区等。
品种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果品质量显著提高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专项的长期稳定支持下,我国主要果树新品种的引进与选育推广工作成效显著,果树品种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适宜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大面积推广,品种结构明显改善。
据统计,2017年5月1日《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仅苹果、柑橘、香蕉、梨、葡萄、桃6种果树列入第一批目录)正式实施以来,共有300多个果树品种获得农业农村部登记。
目前,苹果重点发展的优良品种有华硕、优系嘎拉、红露、红将军、华红、短枝华冠、维纳斯黄金及优系富士(如烟富3、烟富6、烟富8、烟富10等)等;葡萄重点发展的优良品种有夏黑、阳光玫瑰、红地球、无核白鸡心、红宝石无核、火焰无核、克瑞森无核和国内选育的优良无核及具浓郁香味的特色品种等,其中阳光玫瑰近年来种植面积在6.7万hm2以上。
通过实施果树优质高效绿色生产关键技术大面积推广和“三品”提升行动,苹果、柑橘和葡萄等果树的优质果率在 60%以上,果品品牌效益明显增强;果园平均单产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同步提高,据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显示,近5年来水果的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
果树设施栽培发展迅速,产业效益显著目前,全国设施果树栽培规模已达50余万hm2,主要栽培树种包括草莓、葡萄、桃、大樱桃、李、杏等。
设施葡萄平均亩收益3万~5万元,高的可达10万元,促成栽培樱桃平均亩收益4万~6万元,大棚草莓亩收益2万~3万元,产业效益显著。
果品及加工品进出口贸易形势严峻2018年我国鲜、干果及坚果出口量为341万t,比2017年减少0.5%(其中柑橘类70.9万t,比2017年增加26.9%;苹果118.3万t,比2017年减少15.8%);出口额50.1亿美元,比2017年减少1.1%(其中柑橘类9.73亿美元,苹果13.0亿美元)。
2018年我国鲜、干果及坚果进口量为565万t,比2017年增长25.2%,其中香蕉为154万t,比2017年增加48.6%;进口额84.2亿美元,比2017年增长35.4%。
当年果品及加工品进出口贸易逆差为34.1亿美元。
2019年我国鲜、干果出口量为376万t,出口额62.3亿美元,分别比2018 年增长5.4%、17.8%;进口量为720万t,进口额116.7亿美元,分别比2018 年增长25.9%、34.4%。
果品及加工品进出口贸易逆差为54.4亿美元。
据统计,2020年1—6 月,我国干、鲜果进出口并未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明显影响,出口量较2019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加,出口量为138.5万t,出口额22.51 亿美元,与2019 年同期相比,增幅分别为21.94%、22.48%;进口量较2019年同期略有减少,进口量为371.92 万t,进口额68.05 亿美元,与2019 年同期相比,进口量降低8.53%,进口额增加为10.06%。
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国各地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立足当地特色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果树产业,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同国外发达国家果树产业总体发展水平比较,我国的果树产业发展水平仍较低,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不高,优质高档果率低,果品总体价格低迷,中低档果品常出现结构性过剩,出口创汇较少,市场竞争力不强。
品种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良种苗木繁育体系不适于现代果业发展的要求总体来看,我国主要果树品种熟期搭配不尽合理,大宗果树品种成熟期集中,品种多样化程度差,产品选择余地小,优质化、多样化程度低。
如苹果品种比较单一,晚熟品种富士系占总产量的70%以上;鲜食葡萄生产中,优良早、中熟品种及无核品种占比小;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占比较低,苹果、葡萄等主栽品种仍以国外育成品种为主,如鲜食葡萄栽培的红地球、克瑞森无核、夏黑及现在大面积发展的阳光玫瑰等均为国外引进品种,近10年来国内育成葡萄新品种100余个,但作为主栽品种大面积推广的不多。
果树的更新换代,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将成为今后产业发展的重大障碍。
目前,现代化果树良种优质苗木繁育体系建设滞后,苗木质量不适于现代果树发展的需求。
果树苗木生产企业及种苗户受利益驱动盲目炒作品种,品种名目繁多,出圃苗木质量参差不齐,低价劣质苗木充斥市场,脱毒优质嫁接苗等优质新品种苗木难于有效保障。
现阶段果树苗木繁育和经营仍以个体繁育户为主,现代化、专业化和规范化苗木生产企业少,由于缺少行业性果树良种苗木生产和管理法规,致使出圃苗木质量标准化低,苗木检疫制度执行及监管缺失,不适应现代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果树生产标准化程度低,果品质量不高,竞争力差“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下,我国果树生产模式和经营方式落后,现代化程度低;缺少系统配套、先进实用的果品生产技术标准体系,技术集成应用差;栽培管理技术水平总体不高,栽培模式落后,大多数产区仍以传统栽培模式为主,果园机械化(不足30%)水平和智能化管理水平低,生产成本高。
由于生产标准化程度低,果品质量的均一性不高,市场竞争力差。
农药化肥不合理及过量使用,果业绿色发展难度加大在果树生产中,农药(含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现象仍非常突出。
据报道,我国果园化肥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是欧美发达国家的4倍,日本的3倍多,化肥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至少还有20%~30%的差距。
许多产区由于化肥长期过量施用,果园土壤酸化和面源污染问题凸显,致使果品质量安全风险加大,果业绿色发展难度加大。
如苹果每亩产量3000kg的条件下,我国氮肥使用量为91kg,澳大利亚为9kg,美国约为21kg,日本约为25kg,苹果园氮肥利用率仅为国外先进国家的1/10~1/4。
另据调查,我国现阶段葡萄园平均亩施纯氮55kg、纯磷33kg、纯钾40kg。
果园病虫害防控中过量使用化学农药问题明显。
表现为不能依据园地主要病虫害发生预报和监测进行适时适量用药,只是定期喷药,以避免病虫害发生,存在严重的过度用药问题。
据报道,我国单位面积化学农药用量是美国的2.3倍、欧盟的2倍,农药有效利用率仅有30%左右,同发达国家相比至少还有20%的差距。
大量的化学农药被浪费而进入环境,危害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问题突出,保护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果农收入增长缓慢果园管理及生产投入大幅度增加,对产业增效和果农增收的影响很大。
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调查发布数据,苹果生产成本与收益结果为:每亩平均产量为1645.9kg,产值为7518.8元,总成本4904.8元,其中物资与服务费用1513.4元,人工成本3065.2元(含家庭用工折价2038.5元及雇工费用1026.8元),土地成本326.2元,净利润2614.0元。
现阶段生产1kg苹果成本在2元以上,高的达3元(其中套袋成本为1元/kg)。
据我们调查,现阶段生产1kg鲜食葡萄成本在3元以上,高的达5元,一般每亩露地葡萄园管理最低成本为0.6万~0.8万元。
尤其最近几年,随着劳动力成本上扬,生产成本又有大幅度增加,致使葡萄种植效益下降。
突发性自然灾害与病虫害威胁加大,导致减产或供给短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异常发生,近年来,我国果区突发性低温冻害、冰雹、大风、干旱、涝灾等自然灾害频发。
由于多数果园抗自然风险能力弱、防灾减灾技术和设施储备不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果树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如2018年4月6—7日,一股强寒流袭击了西北黄土高原等果区,甘肃、陕西、山西等省苹果、梨、葡萄、桃等10余种果树受冻严重,造成大面积减产和绝收。
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的果树病虫危害逐年加重,某些弱寄生菌逐渐上升为主要病害,果树病虫害的防控难度进一步加大,病虫害的蔓延将直接导致树体的安全、产品的质量安全,不仅对果品生产带来巨大危害,而且往往引起消费恐慌,影响产业效益。
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产品营销体系需进一步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果树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依靠种植面积的增长实现的,粗放的经营方式并没有带来相应的规模效益。
我国果树生产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小,投入不足,农户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组织性,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从根本上制约了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