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主讲人葛建奎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审美教育。
可以说,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作用举足轻重。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教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是啊,我们语文教师只要充分的摆正朗读的地位,明确每一次的朗读目标,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训练,行之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我们的朗读必将会真正地点亮我们的语文课堂,在这喧嚣的世界,独自绽放其本色美,犹如"灵秀之泉"源源不断地滋养着每个学生纯净的心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训练呢?一、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
只有这样才能够发现并解决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
朗读技巧主要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
1.停连停,指的是停顿;连,指的是连接。
朗读中在作品部分之间、段落之间、层次之间、自然段之间和句子之间、词组及词之间都存在着声音的停顿或连接。
(说明“/”短暂的停顿;“∧”停顿稍长;“⌒”指用于有标点的地方,表示缩短停顿时间连起来读)︵︵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2.重音作品中的字有的往往需要突出强调,在不改变这些字词原有声调的情况下,运用加大音量,拖长字音等方法予以强调,就是重音。
(1)加强重音:在朗读时突出强调的字,词读得重一些。
《草原》的第一句写道:“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有的学生把重音落在“这次”上,有的在“草原”上。
根据上下文,应重读“看到”,从而强调下文写的恬静而令人向住的草原美景。
(2)拖长字音:通过,有意延长音节来达到强调的目的。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
(《第一场雪》)(3)重音轻读:读音的轻重是相对的,有时有意的轻读主要重音,更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重音轻读,常用来表示深沉、含蓄、细腻的思想感情和轻巧的动作、轻微的声音、幽静的环境等。
如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句:“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这里的重音“冷极、雪、黑”就需要读得低沉、绵长些,做到重音轻读。
3.节奏节奏是指朗读过程中由声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而形成的回环往复的形式。
(1)轻快型这种有节奏语速较快,多扬少抑,多轻少重,声轻不着力,词语密度大,有时有跳跃感。
多用来描绘欢快、诙谐的情志。
如《火烧云》我爱看天上的一片云,那片白白的、会变的云。
瞧它一会儿变成只小黄狗,摇着尾巴,追着太阳跑;一会儿变成只小灰羊,在草原上撒欢儿跳高。
(2)沉稳型这种节奏语势沉缓,多抑少扬,多轻少重,音强而着力,词语密度疏,常用来表现庄重,肃穆的气氛和悲痛、抑郁的情感。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卖火柴的小女孩》灵车队,万众心相随。
哭别总理心欲碎,八亿神州泪纷飞。
红旗低垂,新华门前洒满泪。
日理万机的总理啊,您今晚几时回?(3)舒缓性这种节奏语速较缓,语势较平稳,声音轻柔而不着力,常常用来描绘幽静的场面和美丽的景色,也可以表现舒展的情怀。
如《第一场雪》、《月光曲》等。
大海上一片静寂。
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
像朦朦胧胧欲睡似的。
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劈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
(4)强疾型这种节奏语速较快,多扬少抑,声音强劲而有力,常用来表现紧张急迫的情形和抒发激越的情怀。
如《董存瑞舍身炸喑堡》、《景阳冈》等。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高傲的飞翔。
4.语气语气是指在某种特定思想感情的支配下朗读语句的具体语音形式。
作品中的语句总是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的,总是带有某种感情色彩的。
语句的感情色彩,主要是通过声音气息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1)喜爱的感情一般要读得“气徐声柔”,轻快流畅。
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着,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从绿叶中伸出来。
(《珍珠鸟》)(2)悲伤的感情一般要读得“气沉声缓”,有一种迟滞感。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
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了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丰碑》) (3)激昂的感情一般要读得“气粗声重”语速稍快。
假如我有幸竞聘成功,我将不负众望,虚心纳谏,博采众议,拥有一副兼听则明的耳朵,一颗善解人意的心灵,一个容纳百川的胸怀,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继续开创,去迎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以上四种节奏类型,只是大体的分类。
在实际的朗读过程中,一篇作品的节奏不一定是单一的,往往随着内容情节的变化,节奏也会相应发生改变。
因此在朗读过程中,节奏必须因文而异,切忌死板单一,一统到底。
二、掌握朗读的基本形式1、自由朗读自由朗读训练适用于新课文的初读阶段和学完课文的品读阶段。
初学课文,安排学生自由朗读。
让学生发现朗读难点,如字音、词义、断句等方面的问题。
学完课文,对重点段落、语句有所侧重,安排自由朗读,重在“揣摩”。
理解整体内容把握文章精要内容;二是体会语言特点,研习涵泳经典片段。
2、齐声朗读这一训练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督促学生准确读出原文,尊重原文,不丢字、不加字,不倒读,不回读。
训练学生眼到、口到的能力,看得要准确,读得更要准确,在朗朗书声中,促使自己专注于文章,达到准确读出文章的目的。
但是极易造成大声喊读、唱读的现象,在教学中不要经常使用。
3、指名朗读大部分教师都青睐这种朗读方式。
“讨究完毕以后,学生对文章的细微曲折之处都弄清楚了,就不妨指名吟诵。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指名朗读重要的是读得及时,读得精彩,读得恰到好处。
“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起来”,“激昂处还于激昂,委婉处还于委婉”,这便是叶圣陶先生所推崇的“美读”,也就是说,在美读中,不仅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包括文章难以言传的韵味,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另外,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通过教师、其他学生指出或朗读者自查等途径予以纠正,做到共同提高。
4、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朗读形式,这种读可以充分发挥其品味语言艺术、领悟作品内涵的作用。
学生在朗读时一定是在揣摩、品味人物对话的言外之意,再结合自己的理解的基础上,然后走进作品,扮演作品中的人物,把握人物形象,进行角色朗读。
这一训练方式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做示范,引导学生模仿,或看画面配音,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5、熟读背诵篇幅较短的诗文,适合采用读背结合的方式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
在朗读中,学生要不断品味诗文的韵致,达到背诵的目的,那么对作者的诗文风格的体会就会不待老师“讲”,学生就会自己“悟”出。
6、配乐朗诵现、当代散文、诗歌教学,选择与作品格调谐调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训练,让学生尝试与乐曲相融合,在审美追求中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和演绎,陶冶性情,升华思想。
可以先范读或采用朗诵录音带,让学生模仿,再朗读。
倾听高水平的朗诵,是理解作品的又一种方式,再对照朗诵,则是提高朗读水平的好方法。
7、范读范读是教师引导学生突破朗读难点的有效方法之一。
对以下几种情况教师要适当安排范读:对难于把握朗读要领、又需要通过朗读达到训练目的的文章,要通过范读把学生引入作品的境界当中,以便于学生克服朗读困难,达到训练目的;对精彩的片段进行研读、却又朗读不好时,要通过范读引导学生达到朗读要求;对难以把握朗读节拍、容易读破句子的文言文,要通过范读带领学生达到朗读要求,完成学习的任务。
当然,可以由教师来范读,也可以由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范读。
范读是高水平的朗读,必须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
8、交互读甲组读第一句,乙组读第二句,甲组再读第三句,乙组再读第四句,依次轮流,周而复始。
9、接读就是一篇课文教师可指名一个学生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再指另一名学生接着读下去。
这种读法可随时唤起儿童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10、引读教师可以朗读课文每段落或句子的开头部分,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提示语句,以引导学生朗读。
11、角色假想读小学生自我表现欲极强,让他们体悟到自己亲身参与表演的乐趣,有利于对文中情感的体验。
如:让朗读的同学把自己假想成播音员,在朗读前,先说一句话:“下面请欣赏课文《XXX》,朗诵人XXX。
”促其全身心投入到朗读中去。
又如:在读写人记事的课文时。
让学生把自己假想成当事人之一,在读写景状物的课文时,则让学生把自己假想成导游,用介绍的口气读。
12、手势导读教师范读后再让学生体会试读,这无疑是一种直接指导学生朗读的好办法。
教师在学生仿读是时,挥动手臂,像指挥合唱打拍子一样引导学生入情朗读,教师示范读的基础上以手势导读,使学生不仅耳闻其声,而且目睹其形,进而入情入境地朗读,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推荐读如:朗读《童年的泥巴》第三段时,我提出:“你们推荐班里读的最好的同学读。
”被推荐者这时成了公认的朗读明星,他自然要格外投入,发挥最佳水平,不负众望。
也可以让学生毛遂自荐。
用激将法问:“谁敢说自己是班里读的最好的?”或者“谁能站起来,用最高水平的感情来朗读?”在我的“读的最好”、“最高水平”的悬赏下,有很多勇夫自荐朗读,争先恐后,这种形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三、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与策略课堂上要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朗读,以达到提高朗读能力,加深对文本理解的目的。
语文课上一般从以下几个层次提出“读”的具体目标:1、初读课文。
这一层次要求学生正确地读,正音正字,理解字词,感知整体。
2、细读课文。
这一层次要求学生进行明义性的朗读,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弄清作者的写作目的的效果。
3、精读课文。
这一层次侧重表情朗读,从研究文章的精华之处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逐步进入情境,介入角色,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以《林海》为例,可以提出这样的朗读要求:(1)细声轻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找出正确读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正确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朗声通读全文,读懂词、句、段,看作者怎样描述它的岭、林、花的特点,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精读课文,摘录文质兼美的文段反复读,看作者如何展开丰富的联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朗读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充分发挥出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在研读文章的精华之处要适时的运用一些朗读的策略。
一、指导感情中朗读一般来说,凡是情感体验深的课文往往能读出感情,反之效果就不好。
“有感情朗读”是一个结果,一味地通过读是没有感情的,要强化学生内心的体验,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感觉读好课文,如《可爱的草塘》一课,在读到“啊,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眼前”一句时,我指导朗读时要学生抓住“啊”这一语气助词,让学生体会作者借助这一叹词抒发自己见到小河时的惊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