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小学教育内容
三、小学教育内容的研制策略
教材内容的处理策略 班级活动内容的研制策略 校本课程内容设计策略
(一)教材内容的处理策略
尊重教材,研读教材:教师要对教材的编写 意图仔细揣摩,透彻理解。 调整教材,拓展教材: 调整编排 更换内容 拓展内容
(二)班级活动内容的研制策略
根据学情提炼主题 围绕主题巧拟内容
(五)当前小学教育内容的基本取向
全面性与基础性兼顾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融通;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的整合;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并举; 实用内容与虚用内容的交汇
确定性与灵活性共生
小学教育内容的确定性主要表现为小学教育原理规定了小学 教育内容必须兼顾“全面性”与“基础性”,小学教育目标 决定着小学教育内容的基本定位。 小学教育内容的灵活性指在统一确定的教育内容外,针对不 同地区、不同小学乃至不同班级学生的具体学习需要,灵活 开发出相应的教育内容。
小学教育内容是优化的学习条件
小学教育内容在被选择和重新组织的过程中, 获得了不同于一般文化的新的客观规定性。通过学 习,小学生掌握一定的人类文化精华,同时将凝结 在其中的人类已有的一定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 种类及其品质或水平内化为自身内在的东西,进而 得到发展。
小学教育内容是小学师生活动的共同客体
第六章 小学教育内容
小学教育内容概述
小学教育内容的主要取向
小学教育内容的研制策略
一、小学教育内容概述
小学教育内容的概念
小学教育内容的文化本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小学教育内容的概念
小学教育内容的界定
教育内容,指为实现教育目标,经选择而纳入教育活动 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世界观等文化总 体”。 广义上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所有内 容,狭义上特指学校教育内容。
思考与讨论
小学教育的任务是训练官能还是知识传授?
(一)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争论
形式教育主张,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的官能或 能力得到发展。
教育的任务在于训练心灵的官能; 教育应以形式训练为目的;
学习的迁移是心灵官能得到训练而产生的结果
实质教育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
教育的任务在于提示适当的观念来建设心灵; 教育应以传授知识为目的; 必须重视课程和教材的组织。
(三)校本课程内容设计策略
开展调研,明确方向 选择文化,组织内容
参考文献
[1]黄济, 劳凯声, 檀传宝. 小学教育学[D].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黄甫全,曾文婕.小学教育学[D].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3]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D].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对峙
“我们所能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 —— 波兰尼
(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对峙
显性知识指能明确表达的知识,一般以书面文字、 图表和数学公式等以表达。 隐性知识指不能明确表达的知识,是“只可意会不 可言传”的知识。 在人类的生活和实践领域,显性知识占据支配地位, 而隐性知识长期受忽视。
小学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和课外 活动时,始终要依托一定的教育内容。
小学教育内容是权力载体
小学教育内容来自社会文化,其内容的选择与 社会公平有着内在的关联。
思考并讨论
谁有选择教育内容的权力? 那些内容能够被选择?
二、小学教育内容的主要取向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争论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的分野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对峙 实用内容与虚用内容的分歧 当前小学教育内容的基本取向
(二)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的分野
人文主义教育主张,教育内容应该以人文知识为主,人文 学科在课程中应该占支配地位,教育的宗旨是把学生培养 成具有人文教养的、体面的绅士。
科学主义教育主张,教育内容应以科学知识为主,自然科 学在课程中应占支配地位,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 有科学素养的现代人才。
隐性知识的三个特征
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 不能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 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
(四)实用内容与虚用内容的分歧
“生活世界”的两个层次:日常层面的生活世界与 精神层面的生活世界。 教育内容的两个组成部分:为着日常层面的生活世 界的“实用”知识和为着精神层面的生活世界的 “虚用”知识。 “实用”与“虚用”教育内容共同服务于完整的人 的生活世界。
(二)小学教育内容的文化本性
小学教育内容是文化精华 小学教育内容是优化的学习条件 小学教育内容是小学师生活动的共同客体 小学教育内容是权力载体
小学教育内容是文化精华
再生性:小学教育内容是根据“社会需要”和“个 人需要”而对文化进行选择的结果。 简洁性:一定量的知识经验就可以全面地涵括一般 性的人类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
相关概念辨析: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指“按照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的课程基本材料”, 具体指“课程所包含的具体事实、观点、原则和问题等”。 教材内容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 主要媒体。通常按照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规定,分学科 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 教学内容指在一个课目、学期、单元或一节课、一次具体教 学活动中,作为师生教学对象的具体知识、主体、事实、观 念和原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