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落地进展!大成都重构产业经济地理格局2017年9月11日,成都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对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出部署。
国务院批复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将成都定位于第六个国家中心城市。
这意味着,成都作为中国国家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在国家战略布局中肩负战略使命、代表国家形象、引领区域发展。
加之天府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成渝城市群、建设内陆自贸区、建设天府国际机场,这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使成都从国家对外开放的末端转向前哨。
连续几届成都决策层清醒地意识到:城市发展的基础在经济、支撑在产业,而工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是城市强盛的根基,而成都的根基还不牢固。
于是,在2017年两本至关重要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成都市产业发展白皮书》、《成都制造2025规划》相继出炉,同步地《关于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能级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即成都“产业新政50条”正式出台,成都开始向制造业强市转型。
? 审视:“全而不大”、“多而不强”长期以来,工业经济始终是成都经济增长的主体贡献者。
“十二五”期间,成都工业年均增速约14.4%,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首位,工业经济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将近一半,有力支撑成都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了“万亿级”台阶。
但重新审视工业经济现状,会发现成都的工业存在“全而不大”、“多而不强”的问题,产业门类齐全但结构不尽合理,聚集态势初显但集群集约程度不高,区位优势突出但市场能力不强。
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是成都现阶段的必然选择,工业发展为成都建设西部经济中心提供强大产业支撑,为建设西部科技中心创造产业需求,为建设西部文创中心提升层次内涵,为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提高能级,为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提供重要的物流、人流、信息流。
工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轴和动能轴,工业兴则城市兴,工业强则城市强。
成都由此确立了工业经济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
? 定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2017年7月2日,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召开,《成都市产业发展白皮书》发布。
在发展目标上,该白皮书提出,通过五年努力,成都基本构建起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核心的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培育产业生态圈、生活服务圈、创新业态圈、企业协作圈,实现三次产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形成城市功能、城市空间与产业体系协调互哺的发展新格局。
培育先进制造业新优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明显提高。
创新生态体系加速构建,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实现新突破。
2017年,全市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8万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9.2%。
最重要的是,到202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
这一路线图的细则,我们则可以从《关于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能级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即成都“产业新政50条”的13点大方向上一探究竟:一、培育产业生态链生态圈,重塑产业经济地理,夯实国家中心城市产业支撑;二、加快人才集聚培育;三、加强技术创新供给;四、优化土地资源保障;五、提升财政金融服务能力;六、强化数据资源支撑;七、降低企业能源成本;八、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九、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十、培育优化产业生态;十一、增强产业发展载体支撑;十二、拓展企业“走出去”新空间;十三、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 突围:重构各区市县产业布局过去,成都主城区各区的工业园包括青羊工业总部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石羊工业园、武侯新城工业区、锦江工业区、成华龙潭工业区、金牛高科技产业园、成都现代工业港。
2017年7月2日,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召开,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谋篇布局。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次会议,会上成都决定打破圈层结构,将中心城区范围扩大至原一二圈层的11个行政区加高新区、天府新区,形成“中心城区郊区新城”的空间层次。
除了城市经济地理被重塑,成都的产业经济地理格局也重铸出炉。
全成都市统筹布局建设66个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的产业功能区,全面提升城市能级。
这66个产业功能区地理分布见下图。
重点产业园(集聚区)分为国家级新区及开发区和产业新城两部分,66个产业园涵盖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融合产业、都市现代农业,覆盖了成都22个区(市)县。
其中,国家级新区及开发区共有14个产业园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园共有16个产业园区,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共有6个产业园。
? 战略:东进、南拓、北改、西控、中优成都市从战略布局上对5大功能区做了产业细分,这将是影响成都未来20年以上产业布局和发展的大事:“东进”区域,包含从绵阳、德阳到金堂县、简阳市,往南一直延伸到天府新区龙泉山部分的东侧新走廊,有利于大产业,尤其是大工业的展开。
临空经济区加上青白江国际铁路港是成都未来发展重要的基础性条件。
对中心城区及城市西部区域的产业,可有效转移和承接。
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国际化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支持现代航空、现代装备制造、绿色能源、高新技术、整车制造等产业。
“南拓”区域,包含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和双流区、新津县,以成都科学城为中心,这里是成都未来的另一个核心城市区。
要培育高新技术服务业和新经济,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科技创新和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强化国际交往、总部经济、会展博览等产业,加速发展信息经济、智慧经济、分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经济。
“西控”区域,主要涉及都江堰、温江、崇州、大邑、邛崃、蒲江全域及彭州、郫都、高新西区部分区域。
坚持走绿色产业发展路线,构建绿色、低碳、可循环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高科技产业,重点支持文化创意、景观农业、休闲运动、康养旅游等产业。
“北改”区域,涵盖新都、青白江、彭州等北部城区。
重点聚焦开放型经济布局产业,重点支持国际商贸物流产业、高端制造、轨道交通、航空动力、轻工食品等产业。
“中优”区域,即现有中心城区五城区,涉及龙泉驿区、郫都区、新都区、双流区、温江区、天府新区及高新区部分区域。
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高端生活性服务业,重点支持金融商务、总部办公、国际交往、数字经济、文化创意和都市休闲旅游等产业,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专业楼宇和特色楼宇,促进承载天府文化的特色商贸、文化、教育等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品质化发展。
? 揭秘:一张表看懂各区市县工业产业强弱下面是一张很有意思的统计表格,我们分析了2017年成都22个区市县的工业产值在其总GDP所占份额以及增速。
从数据角度看,它可能会颠覆人们对成都某些区市县的固有印象。
以工业产值占比60%为刻度,青白江区、龙泉驿区、高新区、天府新区、新津县、新都区、简阳市、蒲江县,是相对值意义上的强工业区县,尤其是简阳一改传统农业大县的面目,以机械制造、橡胶化工、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药业药械、建材等门类工业迈入了新工业时代;更令人惊讶的是人口小县和农业大县蒲江,竟然以高精现代工业、精密装备制造、食品产业洗去了传统的米花糖、柑橘种植、猕猴桃种植等农业印记。
从强工业区县的产业门类来看,其当前的工业支柱产业是汽车制造、化工、冶金、建材、工程机械等传统制造业,某些产业已经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因此工业产值占比太大,也可能意味着转型和产业升级难度更大。
在转型升级这一浪潮之下,工业产值占比在40%到59%这个区间的优工业区县,就开始显现出“船小好掉头”的优势,仔细分析处于其中的9个区市县,其中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科技、新能源、军民融合通讯、智能终端、智能家居、大数据产业、3D打印、超硅半导体这一类的新型高附加值工业,明显多于强工业区县。
并且,其平均工业增速平均达到11.87%,远高于强工业区县的均速8.63%。
这也是后发优势的“弯道超车”效果。
再来看弱工业区县,恰巧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成都主城5区,它们是早已经历过工业化,已经转入金融服务业、高端三产和文教驱动的阶段。
工业对它们来说并非主要发展方向,也并非支柱产业。
武侯区:强化产业功能区建设2018年,武侯区将强化产业功能区建设,优化建设人民南路文创金融、红牌楼现代商务商贸、武侯新城电子商务“三大产业功能区”。
全年力争新引入市级重大项目24个、500强企业30家。
在未来,武侯将继续创新项目推进机制。
推广“政府引导市场投建专业运营”运作模式;加快推进音乐坊、环华西国际智慧医谷等重大项目建设。
加强创新生态链培育,争取重大科研平台优先布局;实施“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品牌提升”行动;加快“环川大川音知识经济圈”、环川大科技成果转化区建设;实施科技企业梯度培育计划。
创新财政投入方式,积极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加快组建大健康、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基金。
优化载体供给方式,实施“西部智谷再造行动”;持续推动土地拆迁上市。
健全城市公共配套。
实施“互联网城市”行动,推进“智慧武侯”建设,提升城市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武侯区发展布局示意2018年以来,武侯新城打造的特色园中园项目“新能源与智能微电网产业园”“成都无线电技术军民融合产业园”已陆续开园。
从城市配套硬件上看,两园区都配备品牌高速电梯、中央空调、万兆超高速网络及大容量双回路供电系统、高级智能设施、商务生活配套及政府电子政务配套。
在不久的将来,这片承载着希望的园区会成为高端高效、集约集群、创新驱动、绿色循环的都市工业示范区。
? 锦江区:构建“一核一轴三带六片”空间布局上,锦江区将构建“一核一轴三带六片”空间格局。
即天府锦城核心区、东大街产业发展轴,锦江、沙河、9号线3条生态带;以及“攀成钢、琉璃场、狮子山、金融城、东村、环城生态区等6个特色功能片区。
锦江区各功能区布局示意锦江区着力打造商业商务、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三大产业生态圈。
以春熙路商圈为核心,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大力引进欧美发达城市最前沿最时尚的消费业态和消费模式,缩短成都时尚消费时差,积极构建以品质商业、高端商务、时尚消费为主的商业商务产业生态圈。
坚持错位发展,东大街沿线重点发展消费金融、外资金融和金融安全产业,金融城锦江片区重点发展总部金融、传统金融和资产管理,全力打造金融服务产业生态圈。
大力推进红星路现代传媒走廊、东大街高端文化消费产业带、东湖音乐艺术集聚区、琉璃场文创产业集聚区、环川师文创集聚区、东村文创集聚区和创意产业商务集聚区等建设,积极发展现代传媒、创意设计、原创艺术与交易、数字新媒体等文创产业,努力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圈。
此外,锦江区将加快培育创新生态链,围绕新兴产业建设专业化双创孵化载体,强化传统载体资源整合能力,促进双创载体量质并举,全力打造创新创业活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