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记有这样一位文人,他出身官宦门第,凭着自己的苦学,21岁考中进士;在宏图大展之时,一场厄运悄然降临,他被贬官到荒凉的柳州之地。
他虽有愤忧,却以坎坷为财富,视贬谪为动力,把他乡作故乡,视蛮夷如兄弟,施教化于边陲,得口碑而留青史。
他诗情泉涌,善借物而抒情;他笔锋犀利,假寓言而讽世。
一歌一咏,令后人生感慨;一山一石,使顽物体情志。
他就是世称“柳柳州”的唐代刺史——柳宗元。
黄州快哉亭记有谁能面对子虚乌有的不白之冤,却能临江听水,举杯醉月?也许只有苏轼。
有谁能理解苏轼从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变成被一贬再贬的“天涯流落客”的心情?也许只有苏辙。
苏轼用乐观、豁达的态度来看待人生的风风雨雨,他从清风、明月、江水中体悟出“物与我皆无尽也”的旷达豪情;而苏辙却借长江之滨的快哉亭,再一次向世人做出惊世骇俗的告白:一个人只要胸中具备了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处之泰然,享受真正快乐的人生!道山亭记“绝顶烟开霁色新,万家台榭密如鳞。
城中楚楚银袍子,来读曾碑有几人。
”一百余年后,宋代著名诗人刘克庄对道山亭的感叹,不仅表明位于闽江下游、地处河海之会、自古为东越雄都、八闽首府的福州山水形胜,而且也证明《道山亭记》这篇仅仅602字的短文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分量。
虽然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道山亭所在之地福州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但本文却写山水之恶,别开生面;绘人文环境,却意味深远;述程公业绩,抒钦佩之情,又能发人意表。
故而字字灿若珠玑,掷地有声。
百丈山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自然之美是上苍对人类的恩赐,真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抚慰了多少愁苦孤寂的心灵,启迪了多少壅蔽昏聩的头脑,激发了多少超尘绝俗的情怀。
亲近自然,谛听天籁,观赏奇山异水,尽享明月清风,这不仅是古代文人的嗜好,也是我们现代人内心深处的企望。
让我们跟随朱熹的笔踪,寻幽探胜;让我们通过作者的眼睛,欣赏百丈山的天生丽质。
1小石城山记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赏析】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诗歌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
诗的前两句写夜、写晨。
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
“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
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忽然“欸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
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而可以透视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
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
“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有余音绕梁之妙。
【思考】这首小诗借“渔翁”形象,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作者卡片]生卒年773-819字号称谓字子厚,世称“柳河东”籍贯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主要成就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永州八记》《柳河东集》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
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
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
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著名的《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本文是其中的最后一篇。
一、字音垠.(yín)睥睨..(pì)(nì)梁(lì)堡坞..(bǎo)(wù) 疏数.(cù) 偃.仰(yǎn)二、通假字①其一少.北而东“少”通“稍”,稍微,略微②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伎”通“技”,技艺三、一词多义(1)径⎩⎪⎨⎪⎧①自西山道口径.北 副词,直接②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名词,道路③怀其璧,从径.道亡 名词,小路④圆径.八尺 名词,直径(2)道⎩⎪⎨⎪⎧①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 名词,小路②邦无道.则愚 名词,正确的治国方法③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 动词,说④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名词,方法⑤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 名词,思想、主张 (3)列⎩⎪⎨⎪⎧①而列.是夷狄 动词,陈列②不欲与廉颇争列.名词,官位③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动词,写④仙之人兮列.如麻 动词,站⑤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动词,排⑥大王见臣列.观 形容词,一般的,普通的四、词类活用①环.之可上 名词作动词,盘旋攀登 ②逾黄茅岭而下. 名词作动词,向下走 ③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形容词作动词,屈,贬 ④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形容词作动词,少出,多产 五、古今异义 ①土.断而川分 古义:地层。
今义:泥土。
②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古义:城墙上的女墙。
今义:斜着眼睛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③不过..四十丈古义:不超过。
今义:只是,仅仅。
六、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窥之正黑,投以小石(应为“以小石投”)小石城山记⎩⎪⎨⎪⎧写景⎩⎪⎨⎪⎧交代小石城山的方位描写山石的奇伟⎩⎪⎨⎪⎧⎭⎪⎬⎪⎫土堡的形状山洞的深窈山石的分布 景色之美议论⎩⎪⎨⎪⎧⎭⎪⎬⎪⎫相信确有造物者怀疑是否有造物者否定当地两种说法 怀才不遇1.文章是怎样写得一波三折的?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我的理解] 作者在文中,特别是在文章的第二段,制造了很多波澜,使文章表现出一波三折之妙:“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以为诚有”——“则其果无乎”——“是二者,余未信之”。
作者这样写不仅是追求行文的变化,以达到吸引读者的效果,而且还曲折写景,委婉抒情:“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2.在作者的眼中到底有没有“造物者”?[我的理解] 没有。
首先,从“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一句可以看出。
这里的“有无”是偏义复词,偏指“有”。
可见,柳宗元从来就是一个无神论者。
其次,作者之所以“愈以为诚有”,是因为小石城山的风貌太神奇、太美好了,作者叹为观止,以为是造物者所为。
再次,从“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否定了“愈以为诚有”的看法。
最后,从“是二者,余未信之”可以看出作者并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
3.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中提到“贬官文化”一词。
中国文学史上那些最扣人心弦的文章,多是被贬官之人所作。
因此有人说,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贬到永州,就不会有“永州八记”的问世。
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我的理解] 并不是所有的好作品都一定是贬官写的,但可以说,最有可读性,最耐人寻味的就是这些贬官文学。
这正应了一句话:“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诗穷而后工,痛苦出诗人。
柳宗元被贬到人际罕至的永州,苏轼被贬到黄州赤壁,他们精神上都经受了巨大的打击,他们没有妥协,没有自暴自弃。
不平则鸣,他们拿起笔,将满腔的悲愤化作读来满口余香的诗歌和散文,将怀才不遇这一主题演绎得有滋有味。
他们的被贬实在是他们自己的不幸,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
自西山道口 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从西山道口一直向北,越过黄茅岭向下,有两条路:⎣⎢⎢⎡自:从。
西山:在⎦⎥⎥⎤永州城西,自朝阳岩起,至黄茅岭北,长亘数里,都属西山。
径:直、直接。
逾:越过。
下:向下、往下走。
其 一其中一 西 出,寻 之 无 所得;条路向西延伸,沿途寻找风景没有什么发现;⎣⎢⎢⎡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寻:寻找。
得:收获、发现。
其一 少北 而东, 不 过四十 丈, 土另一条稍偏北又折向东,在不超过四十丈的地方,地层断 而 川 分, 有 积石横当其垠。
断裂,被一条河水分开,有堆积的山石横在路面。
⎣⎢⎢⎡其:复指前面“二道”。
⎦⎥⎥⎤少:稍。
断:断裂。
积:堆积、累积。
当(dānɡ):挡住。
垠(yín ):边,界。
其 上 为 睥睨、它上方的山石形成了女墙错误! 焉。
的洞穴。
⎣⎢⎢⎢⎢⎢⎢⎢⎢⎢⎡⎦⎥⎥⎥⎥⎥⎥⎥⎥⎥⎤睥睨(pìnì):城墙上的女墙。
梁:栋梁。
堡坞:土堡。
若:像。
焉:语气助词。
窥之往里看去正黑, 投以 小石, 洞然 有 水声,一片漆黑,将小石子投进去,从很深的地方传来咚咚的水声。
⎣⎢⎢⎡⎦⎥⎥⎤窥: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这里就是“看”。
以:拿。
洞然:投石入深水的声音。
其 响之那声音十分响亮激越,良 久 乃 已。
激越,过了很久才消逝。
⎣⎢⎢⎡⎦⎥⎥⎤良久:很久。
乃:才。
已:停止。
环之 可 上,环绕而行可以登上山顶,望 甚远, 无 土壤 而 生 嘉树 美箭,能眺望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泥土,却生长着美好的树木和箭竹,益 奇 而坚, 其 疏 数 偃仰, 类 智者显得格外奇特而坚实,山石分布疏密有致,或俯或仰,好像是智者所施设也。
的精心布置。
⎣⎢⎢⎡环:盘旋攀登。
嘉树美箭:美好的树木与箭竹。
益:更加、格外。
其:那些,指代山石。
⎦⎥⎥⎤数(cù):密集。
偃(yǎn ):俯,倒卧。
类:像。
施设:陈列、布置。
噫!吾 疑 造 物者 之有无 久矣。
及 是,哦!我怀疑有没有创造天地万物的神已经很久了。
到了这里,愈 以为 诚有。
便越发认为是真的存在了。
⎣⎢⎢⎡⎦⎥⎥⎤疑:怀疑。
造物者:创造天地万物的神。
愈:越、更加。
以为:认为。
诚:确实。
又 怪 其 不为 之中州,而列是 夷 狄,又诧异这么美的山石怎么不会出现在中原,反倒是在偏远的永州,更 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经历了千百年而不被人欣赏,这实在是劳而无功啊。
⎣⎢⎢⎡列:陈列,放置。
夷狄:偏远的永州。
更(ɡēnɡ):经历。
售:指得到赏识。
伎:技艺,指美景,明代古文家茅坤认为是暗指作者自己。
⎦⎥⎥⎤固:本来。
用:功用。
神 者傥 不宜 如是, 则其果无乎?造物者或许不应该这样做,结果就成了这个样子了。
⎣⎢⎢⎡⎦⎥⎥⎤傥:倘,或者。
宜:应该。
果:结果。
另说译作果真,“则其果无乎”的意思为那么神圣果真没有吗? 或 曰:“以 慰 夫 贤 而 辱 于此 者。
”有人说:“是造物者用这山石安慰那些屈贬来永州的贤者。
” ⎣⎢⎢⎡⎦⎥⎥⎤以:用、拿。
慰:慰藉。
辱:屈辱、贬谪。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有人说:“永州的天地灵气不能孕育 伟人,而 独为 是物, 故 楚之南少人伟大的人物,却唯独造就了这些奇妙景致,因此楚地之南人才少而多石。
”是 二者, 余 未信之。
而怪石多。
”这两种说法,我都不相信。
⎣⎢⎢⎡气:指形成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物质。
为:造⎦⎥⎥⎤就,造作。
物:指永州的自然景观。
楚之南:指永州一带。
1.白描式的景物描写文章的景物描写集中在第一段。
作者先是用简洁的语言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继而描述小石城山的奇貌。
无论是方位的指点还是景观的描绘,都紧凑自然。
随着横亘路头的积石的出现,紧接着以简洁形象的笔墨勾勒了积石上呈现的房屋形状及四周像小城的外貌,于是与“石城”之称相吻合,然后用白描手法描绘小石城山的高旷秀丽,使人如入清新自然之胜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