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传记选读》苏武传(节选) 学案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传记选读》苏武传(节选) 学案

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苏武传(节选)学案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全对的一项是( )A.贿赂.(lù) 弹劾.(hé)诡.言(ɡuǐ) 单.于(chán)B.煴.火(yūn) 虞.常(yú)赦.罪(shè) 赏赐.(cì)C.弥.山(mí) 北阙.(què)廪.食(lǐn) 谲.诈(jué)D.应.届(yīnɡ) 症.结(zhēnɡ)商埠.(bù) 挑剔.(tì)【解析】D项,“剔”应读“tī”。

【答案】 D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与武决去B.空以身膏草野C.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D.南乡号哭【解析】A项,“决”同“诀”,辞别;C项,“宿”通“夙”,早;“昔”通“夕”,晚;D项,“乡”同“向”。

【答案】 B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太夫人已不幸..B.且陛下春秋..高C.单于视左右..而惊D.扬名..于匈奴【解析】A项,不幸,古义:去世;今义: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

B项,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C项,左右,古义:侍卫人员;今义:大致范围;控制。

【答案】 D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羝乳.乃得归B.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C.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D.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解析】A、C、D三项是名词用作动词;B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B5.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为降虏于蛮夷B.见犯乃死C.子卿尚复谁为乎D.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解析】其余三项为倒装句,B项为被动句。

【答案】 B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日:“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

”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虞常果引张胜。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日:“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阴:阴谋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候:拜见C.而收.系张胜收:逮捕D.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坐:定罪,治罪【解析】“阴”作“相与谋”的状语,是“暗中、私下里”的意思。

【答案】 A7.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②单于使使晓武。

会.论虞常③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解析】①中“会”是恰逢、恰巧的意思;②中“会”从会合引申为共同、一起的意思;③中“生”是活着的意思,作状语;④中“生”也是活着的意思,是动词,作谓语。

【答案】 D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候,本不该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里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反行动,导致了苏武被匈奴扣留。

B.虞常流落到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体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解析】虞常想杀卫律的目的,是想使在汉朝的母亲和弟弟受到汉朝的赏赐,这是在谋取私利,不是什么爱国行为。

再则,他的计划还没有付诸实施,还不可以叫作“行动”。

【答案】 B9.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汉亦留之以相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见犯乃死,重负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何以女为见?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汉朝也扣留他们来作抵押。

(2)被侮辱以后才死,就更加对不起国家。

(3)我为什么要见你呢?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隽不疑,字曼倩,勃海人也。

治.《春秋》,为郡文学,进退必以礼,名闻州郡。

武帝末,郡国盗贼群起,暴胜之为直指使者①,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兴②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

胜之素闻不疑贤,至勃海,遣吏请与相见。

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③,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门下欲使解剑,不疑曰:“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

请退。

”吏白胜之。

胜之开阁延请,望见不疑容貌尊严,衣冠甚伟,胜之躧履④起迎。

登堂坐定,不疑据地曰:“窃伏海濒,闻暴公子威名旧矣,今乃.承颜接辞。

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

”胜之知不疑非庸人,敬纳其戒,深接以礼意,问当世所施行。

门下诸从事皆州郡选吏,侧听不疑,莫不惊骇。

至昏夜,罢去。

胜之遂表荐不疑,征诣公车,拜为青州刺史。

久之,武帝崩,昭帝即位,而齐孝王孙刘泽交结郡国豪杰谋反,欲先杀青州刺史。

不疑发觉,收捕,皆伏其辜.。

擢为京兆尹,赐钱百万。

京师吏民敬其威信。

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言语异于他时;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

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黄犊车,建黄旐⑤,衣黄襜褕⑥,著黄冒,诣.北阙,自谓卫太子。

公车以闻,诏使公卿将军中二千石杂识视。

长安中吏民聚观者数万人。

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

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至者并莫敢发言。

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

或曰:“是非未可知,且.安之。

”不疑曰:“诸君何患于卫太子!昔蒯聩⑦违命出奔,辄⑧距.而不纳,《春秋》是之。

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

”遂送诏狱。

天子与大将军霍光闻而嘉之,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大谊。

”由是名声重于朝廷,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

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不肯当。

久之,以病免,终于家。

——《汉书·隽不疑传》【注】①直指使者:汉代官职,平时穿绣衣,负责监察官员,调动军队,可以诛杀各地官员。

②军兴:指战时的法令制度。

③櫑(léi)具剑:古代长剑。

④躧(xǐ)履:趿拉着鞋。

⑤旐(zhào):技旗的一种。

⑥襜褕(chān yú):直裾禅衣(古短便装)。

⑦蒯聩(kuǎi kuì):卫灵公太子。

⑧辄:蒯聩之子。

蒯聩得罪卫灵公后,出奔,辄立位后拒绝他返卫。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治.《春秋》,为郡文学治:研究B.收捕,皆伏其辜.辜:罪过C.诣.北阙,自谓卫太子诣:到……去D.昔蒯聩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距:离开【解析】“距”通“拒”,抗拒,拒绝。

【答案】 D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闻暴公子威名旧矣,今乃.承颜接辞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B.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C.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D.是非未可知,且.安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解析】C项,都是表目的的连词。

A项,才,副词;竟然,副词。

B项,但是,表转折的连词;并且,表并列的连词。

D项,暂且,副词;而且,表递进关系的连词。

【答案】 C12.以下六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隽不疑“非庸人”的一组是( )①治《春秋》,为郡文学②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③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④不疑发觉,收捕,皆伏其辜⑤齐孝王孙刘泽交结郡国豪杰谋反,欲先杀青州刺史⑥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

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④⑥ D.①②⑤【解析】②指暴胜之的穿戴与行为;⑤说刘泽想谋反。

【答案】 C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隽不疑特意穿戴整齐,腰带佩剑,就是想灭震动渤海郡的暴胜之的威风。

可是,暴胜之非常欣赏他,认为他不是平庸之辈,且恭敬地接纳了他的意见。

B.齐孝王的孙子刘泽,勾结郡国豪杰,欲谋反。

隽不疑发觉其阴谋,悉数收捕。

隽不疑被提拔为京兆尹,京城官吏百姓都敬重他。

C.隽不疑巡查郡县,都要认真平反冤狱,而且得到母亲的支持。

隽不疑处理案件严厉而不凶残,与他母亲对他严格要求有关。

D.天子和大将军霍光非常赞赏隽不疑对卫太子事件的处理,认为公卿大臣应当像他那样用经术明确大义,从此隽不疑在朝廷更有声望。

【解析】“想灭震动渤海郡的暴胜之的威风”原文无此意。

【答案】 A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