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麦可思专业建设讲座(江苏高职)

麦可思专业建设讲座(江苏高职)


课后辅导答疑的有效性
课程作业的知识覆盖度 课程作业反馈的有效性 课程作业反馈的及时性 课程材料有效性 2. 对课程材料的使用进行评价 各类课程材料的重要度 各类课程材料的有效性 使用最多的三类课程材料
二、分项任务
(三)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1.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仿真实验教 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实践教育中心、中央财政支持的高职实训基地的专业,力 争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平台;尚无国家级平台的专 业,力争新增相应的国家级实践教学平台。 2.校企(地)协同育人平台。与地方政府、行业及企事业单位等共同建设 实践教育中心,共同打造合作培养实践教学平台,创立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二)课程教材资源开发
课程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符合程度 课程教学目标与学生培养连接程度 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的类型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课程教学花费时间 授课满意度 授课教师的综合评价 教学满意度 课程教学内容评价 1. 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并针对存在的教学 教学行为评价 课程建设:建成国内先进、富有特色的课 问题进行改进 程体系 在校生能力、知识、素养提升情况 教材建设与选用 数字化资源建设 学习参与度 课程有效性 与教师交流程度 学业影响 教学改进 课后辅导答疑的及时性
学生评价最有帮助教师 专业带头人:拥有在全国有影 响的专业带头人。
教学团队:整体教学水平明显 提升。 教师综合能力:信息技术在教 学中广泛应用,创新创业教育 能力显著提高。 教师对院系的满意度 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 对教师职业的满意度 院系支持各方面的评价 院系支持需要改进的方面 提升院系对中青年教师支持的建议 教师职业压力总体水平 教师职业压力主要来源 双师型教师比例 业界兼职教师比例 应届生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 中期校友创业比例 毕业生创新能力情况 在校生创新能力提升情况
学生评估
招生标准 课程体系 师资队伍 资源
学生 教学效果及评估 课程组成 教师 设备及空间 行政支援与经费 持续改善效果
学生
市场重心 知识管理 师资队伍
教师发展与教学团队
建设 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国内外教学交流合作
专业发展
专业改进
测量分析
过程管理
动态调整机制

高校专业建设的核心思想
三个建设理念
•学生中心(Students-centered)
高),工作与专业相关度高,职业期待吻合度高,就业现状满意度高,就业质量稳
步提升。
文件原文
关键活动
可衡量任务完成情况的指标 一、总体目标
其他标志性成果(文件中出现)
综合实力:全国同层次 1. 专业定位,培养方案 同类专业具有领先优势、 修订 在世界同领域具有影响 2. 专业规划,保障机制 力和竞争力的专业. 建立
求职服务有效性
职业成熟度 接受母校的求职服务类型
二、分项任务
(一)教师发展与教学团队建设 1.专业带头人:拥有在全国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并着力培养或引进1-2名在 全国或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名师、教学带头人和教育管理专家。
2.教学团队:专业教师结构明显优化,整体教学、科研水平明显提升,团队
成员在全国性或国际教学组织、团体或专业刊物担任重要职务,成员影响力明显 增加。本科专业中,高级职称教师必须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其中 80%以上正高职 称教师每学年为本科生授课不得少于32学时(或不低于2学分)。 3.教师综合能力:教师国际交流或具有国际教育背景比例、开设该专业双语 课程或全外语授课教师比例均显著提升(提升比例应高于全校平均水平);信息 化教学能力显著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获全国或省信息化教学大赛、
如何做好专业建设
周凌波 麦可思研究院
目录
第一部分:专业建设范式
第二部分:专业诊断模型
第三部分:专业建设方法
第一部分:专业建设范式
高校评估的“五位一体”趋势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 2011年9号》提出: 建立健全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 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 态数据常态监测为主要内容, 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 与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估制度。
院系网站有帮助比例 招生手册改进意见-缺失所需信 息 招生咨询活动满意度
迎新活动满意度 咨询电话满意度 优先考虑本专业比例 想转换专业人群的比例 新生退学意愿、退学率 新生适应性 专业认同度
文件原文
关键活动
可衡量任务完成情况的指标 一、总体目标
其他标志性成果(文件中出现)
非失业率(本科)/就业率(高 (1)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到98% 职) 以上 月收入 1. 进行毕业生就业质量 专业相关度 评价 职业期待吻合度 就业情况:毕业生年终 离职率 就业率达到98%以上 职业成熟度 (或与立项建设前相比 显著提高),工作与专 2. 开展并完善职业规划 学生工作满意度 业相关度高,职业期待 指导 在校生职业规划能力的提升情况 吻合度高,就业现状满 求职服务有效性 意度高,就业质量稳步 提升。 职业素养提升情况 职业能力提升情况 3. 开展并完善就业指导 对签约工作的满意度 就业现状满意度
中国高校专业建设的主要问题
1. 缺乏分层、分类的专业建设标准 •标准变化跨度太大:从“千校一方案”到“一校一方案”跨度太大,
超越了高校专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国际标准水土不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华盛顿协议)的实践表明,
中国高校的专业还不适应一种完全的“自我阐释标准”的方法,硬性照 搬国际标准负效应较大;
高校专业建设的相关标准
悉尼协议 ABET 悉尼协议 HKIE 悉尼协议 IEET 美国商科副学士 AACSB 江苏省 品牌专业建设
培养标
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
领导力 战略规划
总体目标(综合实力、 生源、就业) 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课程教材资源开发 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
学生
培养结果 课程体系 师资队伍 设施设备 支持条件 持续改进
微课比赛等奖项;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显著提高。
文件原文
关键活动
可衡量任务完成情况的指标
其他标志性成果(文件中出现)
二、分项任务 (一)教师发展与教学团队建设
授课教师满意度 讲课效果满意度 教师教学行为评价 (1)着力培养或引进1-2名在全国或国际上 有较大影响力的名师、教学带头人和教 育管理专家 (2)在全国性或国际教学组织、团体或专 业刊物担任重要职务 (3)80%以上正高职称教师每学年为本科 生授课不得少于32学时(或不低于2学分) (4)教师国际交流或具有国际教育背景比 例 (5)开设该专业双语课程或全外语授课教 师比例均显著提升(提升比例应高于全 校平均水平) (6)获全国或省信息化教学大赛、微课比 赛等奖项
1. 注重教师培养与教师发展
(7)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显著提高
2. 推进创新创业活动,考察 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业效果
二、分项任务 (二)课程教材资源开发
1 . 课程建设 :建成国内先进、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在线开放课程;
建设覆盖主干课程重要知识点的微课程;引入行业企业参与符合职业资格标准的 新课程开发;积极参与国家级和省级各类课程建设,并实现共享。 2 . 教材建设与选用 :建设一批品牌主干基础课程教材、专业核心课程教材、 实验实践类教材和双语教材;建设核心课程立体化教材;推进教材国际化建设, 积极引进具有重要学术、应用价值和广泛影响的国际教材。新增国家级规划教材 或省级重点教材。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或省级重点教材等优秀教材和新教材比例
高。
3 . 数字化资源建设 :建立基本覆盖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实 现校内开放,校外共享。主持或参与国家或省级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项目。
文件原文
关键活动
课程满意度 课程难度
可衡量任务完成情况的指标
其他标志性成果(文件中出现)
(1)国内先进、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2)核心课程立体化教材 (3)在线开放课程(慕课) (4)覆盖主干课程重要知识点的微课程 (5)引入行业企业参与符合职业资格标准的新课程开发 (6)参与国家级和省级各类课程建设,并实现共享 (7)品牌主干基础课程教材 (8)专业核心课程教材 (9)实验实践类教材 (10)双语教材 (11)引进具有重要学术、应用价值和广泛影响的国际教 材 (12)新增国家级规划教材 (13)新增省级重点教材 (14)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或省级重点教材等优秀教材和 新教材比例高 (15)建立基本覆盖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的数字化资源, 实现校内开放,校外共享 (16)主持或参与国家或省级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项目
•结果导向(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
•过程保障(Process Management Support )
四种质量思想
•框架化定义(Framework Definition) •进程式建设(Procedural Construction) •持续性监控(Continuous Quality Monitor, CQM) •可持续改善(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CQI )
•审核评估的不足: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华盛顿协议)为代表的审
核性评估强调校内/专业内的进程式数据库,但没有强调同类专业的整体 数据库、共性指标、最佳实践等,因此无法给予专业标杆方面的指导,
重“评价”轻“指导”。
•专业建设指标体系是关键:在分层、分类的基础上,给出专业建
设可以参考的指标体系,便于同类专业之间形成借鉴、协同发展。
•指导性操作性不强:从指导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需
要在“审核性”质量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水平性”的分类、分层, “分层分类审核制”可能是一条务实的道路。
中国高校专业建设的主要问题
2. 缺乏专业建设的标杆体系和参照体系 •专业建设需要标杆体系:同类专业的平均水平、最佳实践对于专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