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
一、思考——特色专业如何建?
4.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十方面) ➢满足“中国创造”需求,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 通过与国际企业深度合作,采取第一、二课堂相结合、在校 园文化建设中注入国际化企业元素、在专业课程中设置创新能 力环节、在实训基地中设立创新工作室、在企业中开发创新实 践岗位等措施,将创新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规范贯穿于人才培 养的始终,让学生认识高端产业工作岗位的要求,接受现代企 业文化的熏陶,掌握产品创新、技术革新的流程和技能,实现 增强创新能力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一、思考——特色专业如何建?
4.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十方面) ➢注重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教师创新能力和教学能力
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参加实践锻炼,熟悉行业技术标准;组织教师 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培训,通过企业实践考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通过校企双向兼职,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管理骨干和能工巧匠为兼 职教师,建立专业建设“双带头人”制度、课程建设“双骨干教师”制 度、业务创新的长效激励机制;建成由专任教师、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 骨干、能工巧匠组成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一、思考——特色专业如何建?
4.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十方面)
➢引入行业技术标准,进行专业课程改革
针对行业企业对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 引入行业技术标准,参照职业证书考核标准,由 校企双方组成课程开发组,按照“理实一体化” 课程要求,以行业典型产品为载体,针对性设计 学习情境,在工作中完成教学任务;制定突出职 业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标准。同时,教师和工程 技术人员共同编写针对性强、与生产实际结合紧 密的特色教材,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证书的融合、 课程内容与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的对接。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
一、思考——特色专业如何建?
4.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十方面)
➢立足产业集群建设,合理调整专业结构 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方兴未艾、产业优化升级正在加速推 进的大背景下,各高职院校应进一步突出“区域”意识和 “本位”意识,立足产业集群,结合自身的目标定位,不断 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集聚力量进行具有就业竞争力的特色 专业建设。
一、思考——特色专业如何建?
4.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十方面)
➢吸引社会多方参与,构建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从效益和社会认可的角度,吸收第三方评价机构,将 社会效益评价、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评价、职业资格证书评 价、用人单位评价有机结合,建立起一整套与国际质量体 系、职业技能标准、员工素质要求、生产现场评价等相结 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二、探索——特色专业建设案例
1.联合制定岗位职业标准
在行业指导下,与企业合作制定 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 术、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等三个专业 的《岗位职业标准》并成为全国行业 通用标准,形成特色专业建设规范。
二、探索——特色专业建设案例
2.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三个试点专业依据所制定的岗位职业标 准,通过企业调研,结合专业积淀,凝练总 结,探索提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针对行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职 业岗位,按照职业人才成长规律,结合现代 企业优秀文化理念,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规格及专业核心能力,形成各专业职业 岗位知识、能力、素质体系;构建了基于行 业标准的课程体系;校企联合制定了具有行 业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高等教育 出版社出版。
二、探索——特色专业建设案例
6.联合共建实训基地
校企通过多种形式共建实训基地,其中 在教育部指导下,学院成为国家首批DMG职 业教育数控专业领域项目合作院校, “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项目试点院校、 全国机械行业职业院校“大连机床区域技术 服务中心”;欧姆龙公司先后投入200余万 元共建了“陕西工院-欧姆龙工业自动化实 训中心”;秦川机床、法斯特等企业在学院 开展职工技能比武竞赛和技能证书认证。学 院实训基地逐步发展为集学生技能培训、国 家级骨干教师师资培训、应用技术推广、企 业产品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
一、思考——特色专业如何建?
4.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十方面)
➢适应高端产业环境,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高职院校应适应区域产业未来走向,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 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促进资源共享,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寻求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 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型办学之路,实现专业 建设新突破。
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合推行现场教学
融入职业素质培养,实施企业化授课方式。 按照国际员工素质要求,校企合作组成教学团队, 采用一体化方式,指导学员按“小组计划—共同 讨论—团队工作—成果发布”的企业化工作路径 实施教学。
二、探索——特色专业建设案例
5.联合实施双向管理
学院选派教师负责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企业派遣高级管理干部常驻学 校,将企业文化纳入培养方案,定期开展具有企业特色的企业经理人讲座、 班旗班歌、忘年会、运动会等系列活动,校企共同打造浓郁的育人环境, 增强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二、探索——特色专业建设案例
➢ 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下,全国46 个专业被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 命名为“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
➢ 在全国机械类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中,机械制造与自 动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形 成了“校企七联合”建设模式。
一、思考——特色专业如何建?
4.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十方面)
➢对接岗位任职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行业企业对高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的 职业岗位,按照职业人才成长规律,结合现代 企业优秀文化理念,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规格及专业核心能力,形成各专业职业岗 位知识、能力、素质体系;解构现行课程体系, 重新划分各个课程边界,构建基于行业标准的 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具有行业特色 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共育 §过程共管 §成果共享 §责任共担
政府 学校
办学
行业 企业
集团化办学是行之有效的特色专业 建设路径之一
§合作办学 §合作育人 §合作就业 §合作发展
一、思考——特色专业如何建?
4.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十方面) ➢依据岗位职业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行业协会指导下,深入企业进行广泛调研,分析国家职业 标准,吸纳行业技术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结 合专业特点,确定工作岗位群,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进而形成被行业协会认可的通用岗位职业标准。通过校企合作, 实行工学交替、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运行机制,凝练总结, 探索提升,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思考——特色专业如何建?
4.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十方面) ➢整合校企优质资源,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以企业生产车间为参照,引入行业标准规范, 选择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设备,校企合作共建生产 性实训车间及实训基地,搭建“校厂一体”的职业 能力培养平台;结合职业资格标准,不断规范、完 善和创新实训基地管理模式,与企业合作开发实习 标准、实训考核标准、实训教材、技能试题库和实 训指导手册,开展实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形成 保障工学结合要求的实训基地配套管理体系。
二、探索——特色专业建设案例
7.联合构建评价体系
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学员招聘选拔、过程监控、 技能考核、素质评价、奖学金发放、工作去向分 配方案等订单培养的全过程,建立起一整套与国 际质量体系、职业技能标准、员工素质要求、生 产现场评价等相结合的订单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和 激励机制。
充分利用秦川工具集团、法士特等企业技术人员熟悉行业 标准的优势,通过校企双向兼职,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管 理骨干和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建立了专业建设“双带头人” 制度、课程建设“双骨干教师”制度,建成了由专任教师、企 业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能工巧匠组成的具有“双师结构”的 教学团队。
二、探索——特色专业建设案例
一、思考——特色专业如何建?
4.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十方面)
➢依托专业优势,开展国际合作
依托特色专业,遵循“项目推动、全 员参与、拓展领域、强化管理”的合作发展 思路,从优势和特色入手,积极争取各类国 际合作项目,自行配套优惠政策,通过学生 海外实习、定向生联合培养、交换生双向共 育、师资双向交流、师资双向兼职等形式, 提升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的国际知名度。
二、探索——特色专业建设案例
3.联合打造教学团队
请进来培训,走出去深造,走国际化道路提升教师执教能 力。与德国BSK国际教育机构签署《中德教育交流与合作框架协 议书》,与德国高校合作培育“国际化”工程师 ;先后聘请60 余名欧姆龙(OMRON)、发那科(FANUC)、德玛吉(DMG)企业 管理专家、技术骨干来校讲授专业核心课程,指导专业核心技 能训练项目;派遣90余名教师赴德国、日本学习先进职教理念、 接受现代执教能力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