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诗的发展脉络

唐诗的发展脉络


边塞诗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二) 个性:
杜甫《赠李白》:“秋来相顾尚瓢蓬,未就 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狂放不羁,追求自由平等,乐观豪迈、傲视权贵、 粪土王侯,特别是他的浪漫气质和理想主义,把十 分繁难艰苦的事情看得一蹴而就的简易,以诗人之 心观察政治和人情世态。而其结果则愈发加大了主 客体间的落差,李白在这成反比的加速循环中,心 理愈发敏感,情感也愈发容易激变,一旦有山水外 物与之不平之心相撞,其深刻而巨大的忧愤和感伤 便具象为崩云裂岸的潮回海涵之大观。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昌龄
❖ 【出塞】(其一)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从军行】(其一) ❖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之涣
❖ 登鹳雀楼
❖ 孟浩然在徜徉山水中
过故人庄
寻找自己的乐趣,是
孟浩然
唐代少有的布衣终老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的一位诗人。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本诗笔墨清淡,饶有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情趣,自然欢娱中流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露出与田家亲密无间
的友谊。
❖ 山居秋暝

唐·王维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二、李白的生活和个性
(一) 生活:
李白一生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A、信道求仙。他常梦见与仙人交游,对长
生飞仙,深信不疑。如《西岳莲花山》、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举行入道仪式,疑有两次。
B、隐居游历。天下山水,白游历十之七八。 他广交天下友。
C、仗义行侠,嗜酒终身。他剑不离 手,欲如项羽学万人敌。他挥金如 土,讲义气,重承诺。自称“酒中 仙”。
唐诗的发展脉络
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从唐朝建立到唐玄宗即位。这是唐诗的 准备阶段。在风格、意境、声律等诸多方面为盛唐 诗歌高峰的到来做了充分的准备。
占统治地位的仍是齐、梁的颓靡遗风。 “四杰”和陈子昂出现后,诗风才逐渐改变,他 们在继承南朝的艺术技巧方面和建立五、七言律诗 的格律和体制上,有着不容埋没的功劳。陈子昂继 承汉魏风骨来开辟唐诗的领域,上承阮籍、曹植, 下开李白、杜甫。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 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梦游天姥吟留别 ❖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李白 ❖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白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崔颢
❖ 黄鹤楼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最高成就:李白、杜甫
李白兼采“屈、庄” 之精华,融会“儒、仙 侠”之精神,进而形成 了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 诗风。建功立业的雄心 壮志,怀才不遇的苦闷 情怀,雄奇壮丽的名山 大川,这一切都在其诗 作中得以体现。
杜甫凭借忧国忧民
的赤子之心,以诗歌的 形式,真实的记录了唐 代封建社会由极盛走向 极衰过程中的种种社会 现象。“穷年忧黎元” 是其主体创作精神,也 形成了他沉郁顿挫的风 格。
❖ 李白(701—762),汉族,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又号“谪仙”,官至翰林待诏,称 “李翰林”,有“诗仙”之称。
❖ 将进酒
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最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宣城見杜鵑花
蜀國曾聞子規鳥, 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 三春三月憶三巴。
李白一生主要分为五个时期:
1、读书与蜀中游历期。 25岁之前。五岁随父到江油县,“五岁诵六甲(天干
与地支组成六十组干支,其中起头的是‘甲’字的有六组, 故称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剑术”、“十五 游神仙”、“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不到二十岁, 苏颋见到李白,说他“天才英丽,可与相如比肩。”道教 大师司马承祯说他有“仙风道骨”。
而死。
(二) 思想:
儒道侠兼有。道教思想伴其一生,也 影响其创作个性。他在政治上极端自负, 想有所作为:“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 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huán区大 定,海县清一。”但他又以谢安自喻, 追求功成身退:“东山高卧时起来,欲 救苍生应为晚。”儒道兼重,又加上极 度自负,政治上的无能,他的一生充满 矛盾和痛苦。
乐府、歌行、律诗、绝句,各体齐 备;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相辅传扬; 边塞派、山水田园诗派,各呈异彩。
盛唐: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唐诗达到了巅峰。
盛唐是流派纷呈,风格众多,体裁和形式成熟、完备的时代。 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都在诗人的笔下以各种体制和风格得到充 分的反映,文学史家习惯按题材来划分流派,他们有以王维、孟浩 然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人,描写幽静、宁谧的自然世界;有以岑参、 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慨。如 果以创作方法来划分这个时期的诗歌流派,成就最大,影响最远的, 无疑是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李白 和杜甫各以自己的诗歌天才、广博而精湛的艺术修养以及对祖国和 人民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运用不同的创作方法, 建立各自的艺术风格,从各方面表现了这个伟大而变动的时代,把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推向高峰,他们不仅是唐代双峰并 峙的伟大诗人,也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中这两个流派的最杰出的代 表。
吴筠yún 、贺知章等人的推荐,召入长安作
家供奉翰林。“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 是蓬蒿人。”但他实际是以诗名来供奉。 而李白自恃太高,无心理准备,依旧纵酒 狂歌,桀骜不驯:“长安市中酒家眠,天 子呼来不上船。”后受排挤,赐金放还。 二入长安在李白一生中很重要,使其后的 创作有着强烈的思想性和政治性。
2、壮游与求仕期。41岁
之前。李白不屑参加科举,希望 Nhomakorabea通过漫游求得引荐的机会,“仗

剑去国,辞亲远游”。到湖北安
·

陆时,与高宗时宰相许圉[yǔ] 师的
六 朋
孙女结婚,在此约十余年。

3、长安三年入仕期。42-44岁。有人 考证,李白曾两入长安,开元后期一次, 但无功而返。天宝元年可能由于玉真公主、
吴经熊的《唐诗四季》说:李
白像一曲交响乐。他像王梵志那么
太 白 行
的快乐活跃;像杜审言那么夜郎自 大(更有资格);像陈子昂、张若
吟 图
虚那么富有创造力和宇宙感怀,只

是较他们货色更地道;像王昌龄和
李白是不懂政治的人,只是出于报国安
民的意图,入幕,作《永王东巡歌》:“三川 北虏乱如麻,四海崩奔似永嘉;但永东山谢安 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肃宗以逆反镇压永王, 白以“附逆”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正安县西)。 玄宗还都,大赦天下,白得还。据郭沫若考定 “朝辞白帝彩云间”一诗即是李白听到遇赦而 作,极高兴。他丛九江到三峡走了一年多,而 回来是“千里江陵一日还。”62岁的白死于当 涂,一说患腐胁疾而死,一说是因醉入水捞月
初唐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 邻。
陈子昂在诗歌理论上颇有建树,认 为“诗歌应该有所寄托”。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 绝”。。
代表诗人: 初唐四杰: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杨炯《从军行》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卢照邻《长安古意》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 然而泣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