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小学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

谈小学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

谈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培养
【摘要】数学基本学习水平,如:认真细致、思维水平、逻辑推理水平等,通过数学阅读能够使学生具备个性学习和发展的基本技能,以适合“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思想。

本文首先从数学的现状分析入手,然后探索了数学阅读对学生的影响,接着阐述了数学阅读的策略。

在批改作业时,常常听到老师讲:“唉,这么简单的题目又做错了,真是太粗心了!”学生什么原因会出现这么多不应该的错误呢?通过我平日的观察,有的同学在做题时,根本没把题读完,仅仅根据平时的做题经验草草把题目做完了;又或者在读题的过程中,添字、漏字,关键性词没有注意到,理解错误了,题也就做错了。

只要老师将题目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一半时,他就会叫道:“哦,原来如此!”。

什么原因呢?
一、直面数学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中,绝绝大部分的老师把教材中的精髓挖掘出来,又通过自己的理解表达给学生,进而忽视对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水平和习惯的培养,似乎研读数学教材仅仅是老师的事,而对于绝绝大部分的学生来讲却是被动的接受和理解,觉得自己只要听懂课就满足了。

所以常常是老师反复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一本书快讲完了,而学生仍没有掌握多少,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

知识学了一大堆而水平却提升不多,教学效率比较低下。

针对这种情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使学生在持续的数学阅读中逐步领悟数学语言,提升数学素养。

二、追问数学的本义。

教育心理学认为,数学阅读是阅读主体根据已有旧知,在一定阅读动机的驱使下,依托阅读习惯,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将文字语言转译成数学符号语言,并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

数学阅读水平指顺利完成数学阅读任务的复杂心理特征的总和。

包括:①对已学的数学概念、问题、符号、方法和证明在阅读的新情景中的重现;②对新情景中的
数学语句实行分解和组合;③对新学的数学概念、问题、符号、方法和证明的理解和记忆;④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学的知识加以整合。

三、探寻数学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另外在数学阅读中也常要求在思维形式上频繁变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

所有这些都要求阅读者要有灵活的思维水平,而这种水平也正是数学阅读所能培养的思维水平之一。

那么,数学阅读对学生的思维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一)、变换方式、激发兴趣、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速度快,即能对问题迅速作出反映。

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反应迅速、思维敏捷的人才,而快的反应、敏捷的思维并不是天生的,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形成,能够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持久地加以训练。

(二)、大胆质疑、合理探索、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能有主见地分析判断。

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去疑——质疑——探索——释疑,要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己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空间,进而锻炼思维的独创性。

(三)、纵横比较、求同存异、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深入地钻研思考问题,不满足表面的理解,善于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

在教学中,老师能够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准确把握知识的重点和关键。

对于概念、性质不是简单的背诵,而是逐句、逐字的推敲、剖析,直到弄懂其真正含义。

让学生养成读书时动手、动眼、动脑时多种器官合成运作的习惯。

(四)、丰富想象、驰骋联想、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深入地钻研和思考问题,广开思路,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实行思考,探求解决问题多种能够能性的思维训练。

四、探索数学阅读的策略。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实行阅读,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呢?
(一)、以身作则,引起注重。

数学老师的示范阅读的应该是学生的表率。

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老师的示范阅读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述水平。

这就要求老师持续提升自身的阅读水平,通过老师阅读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水平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而老师如今的课堂,多数老师习惯把题目一出示,然后指名读题或者自己直接泛读一遍,紧接着就开始让学生“开工”。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二)、课内课外,双剑合璧。

老师要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阅读。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课外也要让学生尽情地读。

课内阅读以读图、读符号为主,课外阅读应以游戏为主,不带任何任务,自由的阅读、自在的游戏。

1、课上读什么
(1)提供各种形式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

在教学中,凡是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读得出的问题一定让学生自己读;在教学中,能够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

(2)提供综合信息的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

总来说之,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

拓宽阅读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细化要求,教给方法。

1、激发兴趣,以“疑”导读。

对学生来讲比较枯燥,不易理解。

老师在提出读的要求之前,要先让学生明白什么原因读,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只有明白了读的原因后,才会带着问题去读,有意识地在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盲目地莫名其妙地读书。

只有老师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才能慢慢地形成“在读的过程中思考”的良好习惯,而不致于常常机械地朗读。

2、手脑并用,以“动”带读。

(四)、表扬鼓励,及时评价。

老师仍要重视对学生阅读成效作出激励性评价和肯定性评价,更要注重其参与过程及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老师可以结合每周的评价表,对孩子这一阶段“阅读”的表现,及时作出评价,对于表现好的孩子,应及时鼓励,对暂时比较落后的孩子,老师应及时捕捉他们的进步,促使
他们很快地进步。

1、现实性
所谓的现实性,就是指创设的情境应该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

即使是动画故事、神话传说,也应该是生活的再现,以及依据生活素材而进行的加工创造。

还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

2、针对性
情境导入除了考虑学生的认知经验和已有的行为水平,还要考虑学科特点,简单点说就是要有数学的味道。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惊醒解释和应用,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授轴对称这部分知识时,我让学生带着镜子沿对称轴放到图像的另一面,看看镜子里的图像是什么样的。

将镜子中的数学抽象成轴对称,并理解轴对称的数学知识。

3、趣味性
由于小学生的特点所决定,他们的思维能力还不是特别的深刻,理性也不够强,情境的生动性显得尤为重要。

能不能让学生兴趣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能不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感到轻松愉快,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例如:不含括号的三部混合运算,我才用了“夺红旗”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的计算兴趣。

学生在数学学活动中兴趣浓厚。

(五)、探究活动的有效实现
数学课堂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的学习方式。

”但是要想达成这样的目的,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如此才能在有限的实践和空间中,实施探究学习更加有效。

1、教学组织的有效性
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探究,往往依赖于教师的有效组织。

有没有生动活泼的情景,有没有耐人寻味的材料,能不能诞生新颖别致的问题的关键。

如果学生对于教师所提供的东西,无动于衷,激不起心中的波澜,不能引发他们的思考,这样的课堂弹劾体现有效性探究活动在当下数学课堂历史不可或缺的,但是活动的开展是个人独立钻研,还是小组合作以及全班交流,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一切都仰仗教师的调度安排。

不同的课堂,课堂中不同的环节和内容,探究的方式
是不同的。

只要有利于促进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利于学生的能力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立,我们都应该坚持。

2、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的精华被吸收过来了,糟粕也被迫起了,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被引入课堂。

通过实践检验,新的学习方式的确发挥了极大的效用。

但是,到目前为止,许多教师更多的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点缀放在课堂上,学生从中没有多大收获。

所以教师应该恰如其分的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取长补短,增进学习效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