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银行学期末复习》货币银行学总结资料07届.docx

《货币银行学期末复习》货币银行学总结资料07届.docx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1. 信用:是指以一定的经济标的物为内容,以借贷为特征的经济行为,以述本付息为条件,体现着特定的经济关系的行为。

2. 菲得普斯曲线:经济学理论中用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

3. 恒久性收入:恒久性收入的统计量是统计收入的几何加权平均值。

4. 超额存款准备金:准备金即商业银行为应付日常的提款要求而保留的、流动性最高的资产。

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那部分准备金叫超额准备金。

5. 流动性:指一种金融资产转换成货币而不会使持有人遭受损失的难易和快慢程度。

6. 货币需求:社会各部门(个人、企业单位、政府)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需要或要求。

7. 通货膨胀:因流通中注入货币过多而造成一般物价水平釆取不同形式(公开或变相)持续上升的过程。

& 流动性陷阱:当利率己降至某一不能再降的低水平值的时候,货币需求会变为无穷大。

也就是说,没有人再愿意持有有价证券,宁愿统统持有货币。

9. 法定存款准备金:准备金即商业银行为应付日常的提款要求而保留的、流动性最高的资产。

银行法一般都要求银行保持一个最低的数额,即法定存款准备金。

10.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中的现代形态。

11. 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能及时转变为现实购买力并不蒙受损失的能力。

12. 货币制度政府干预和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政策手段之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宏观经济部门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采取的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各项措施的总和。

狭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冃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13. 货币:任何一种能执行交换媒介、价值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贮藏手段职能的物品,都可以看成是货币广义、狭义货币: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的口径时,都以流动性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标准。

综合各国情况,货币供给量指标一般地划分如下:狭义货币:MlMl二流通中现金(MO)+活期存款广义货币:M2, M3M2二Ml +定期存款+储蓄存款M3二M2 +其它短期性流动资产(如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14. 货币制度: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和组织形式。

它的基本内容包括:货币金属与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金准备制度等15. 货币需求:当收入一定时,理性的人们受便利、习惯、收益、风险和预期等因素的影响,将收入的一部分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愿望。

16. 货币供给:是指在一定吋点上非银行部门所拥有的货币总量。

在货币供应量的构成方血,大多数经济学家主张以流动性为标准划分货币层次,从而形成了M。

、A/?、等层次。

17. 利率:以百分比表示的一定时期利息额与本金的比率。

18. 通货膨胀:是一般物价水平采取不同形式(公开或变相)持续上升的过程。

19.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是由对商品和服务需求的大幅度上升而引发的。

20. 货币乘数: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

简答题1、简述劣币是如何驱逐良币的。

答: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现彖,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假定:在实行复本位制的国家,政府颁布法律规定:金币与银币的比价为1: 15;但是,由于供求力量的变动,市场上金块与银块的比价变为1: 15.5。

于是,人们便会利用这种比率上的差别获利,操作如下(不考虑交易成本):(1)将金币熔化成金块;(2)在市场上以1: 15.5的比价将金块兑成银块;(3)将银块拿到铸币厂铸造成银币;(4)将银币15: 1的比例千方百计地兑金币。

如此往复。

结果,金币逐渐退出流通领域,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只有银币。

复本位制实质上变为银本位制。

2、设置适当的前提假设,试推导江S・LM模型"的均衡利率(两部门经济条件下)(看P60和笔记)答:前提假设:1)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可分为两个领域: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

在商品市场屮研究对象为投资I和储蓄5 在货币市场中研究对象为货币需求L和货币供给2)商品市场均衡的条件为T二S,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L=Mo整个社会经济均衡必须在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才能实现。

3)投资是利率i的反函数,即IQ);储蓄是收入y的增函数,即S(y)o货币需求L=LM2o 口是满足投机动机的的货币需求又是收入的函数,即口(y)湎L2是满足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它是利率的反函数,即L2(i).IS曲线的形成LM曲线的形成IS-LM分析模型]:二S,MS二MD,即在i=iO时,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均达到均衡。

3、设置适当的前提假设,推导狭义货币乘数K1和广义货币乘数K2 答:前提假设:1•银行体系由一家央行和至少两家银行组成。

乙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为r。

3. 商业银行保留超额准备金。

4. 客户部分收入均存入银行,流通中的现金为C。

5. 全部存款D分为活期存款5和定期存款Df。

(其中活期存款率为n=D d/D)所用变量的符号:Ml:狭义货币M2:广义货币R:商行的准备金,其中R二RR+ERRR:法定准备金,其中r二RR/DER:超额存款准备金,其中e=ER/DC:流通中的现金q:现金漏损率,其中q二C/DD:商行的存款总额推导过程:B=C+R= C+RR+ER二Qd+rD+eD二(q+r+e)D 即D=B/(q+r+e) ml层次的货币乘数:Ml二C+Dd二qb+nb=(q+n)b=(q+n)B/ q+r+e 即狭义货币乘数Kl= q+n/ q+r+e m2层次的货币乘数M2二C+D二qt>D二(q+l)D二(q+l)B/ q+r+e 即广义货币乘数K2二q+1/q+r+e4、若一国的GDP波动是由金融部门引起的。

用几何方法说明,该国中央银行应如何行为,以制止经济波动1、如上图, 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2、根据LM曲线函数推导,(1)交易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即Md*f(y);(2)投机货币需求是市场利率的减函数,即M”d二f(i);(3)市场机制总是使事后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即Ms二Md;M l d=a2Y/ M w d=-b2i,Ms二M'd+M"d可得:i=a2/b2y“/b2Ms这就是LM曲线的标准方程从图中看,由金融部门引起的GDP波动结果是利率下降,由LM曲线的函数方程可知这是由于Ms 的增加引起的,即货币供给增加,所引起的经济波动可理解为需求拉上性的通货膨胀。

3、缓解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银行可采取的货币政策:(1) 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出售政府债券减少整个社会货币存量(2) 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缩小信贷规模(3) 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减少货币攻击的扩张倍数5. 简述中央银行的职能政策功能,银行功能,监督功能,开发功能,研究功能6. 简述中央银行的性质•中央银行是管理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屮央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少国家实行宏观金融和经济调控的主体b>不以营利为日的c> 一般不经营商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普通金融业务d>亨有货币发行的特权7. 简述中央银行的地位•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a集中存款准备金;b.最终贷款人;c.组织全国清算)• 国家的银行(d.代理国库;b.代理发行政府债券;C.给国家以信贷支持;d.保管外汇、黄金储备; e.代表政府从事国际金融活动,并提供决策咨询)8. 货币职能流通手段,价值尺度,价值贮藏,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9. 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货币制度从其形态來看,经历了银本位、金银复本位、金本位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四大类型。

10. 商业银行有哪些主要业务?负债业务(支票存款、非交易存款、借款、银行资本、);资产业务(准备金、收款过程中的现金、在其它银行的存款、证券、贷款、其他资产);中间业务。

11・简述通货膨胀的分类按通货膨胀的原因可划分为: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混合型、结构型。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原因:A0 —► P f o AC^的原因:C、工、G f 和MS f凯恩斯认为,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是由于总需求的过度增加所造成的,而总需求的增加却不一定导致通货膨胀。

凯恩斯将经济区分为充分就业和非充分就业两种不同的形态。

他认为,当经济小存在大量失业和闲置吋,如果总需求增加,则只能促使就业和产量增加,并不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当经济逐渐接近充分就业时(即图b的yi处),货币供给增加所形成的过度需求一方面使产出增加,另一方面又使物价逐渐上升, 从而产生所谓的“半通货膨胀”现象;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后(即图b的y大处),由于产出己达到最大化,此时总需求增加,超岀了最大可能的生产水平,形成所谓的过度总需求,过度总需求会使一般物价水平等比例上升,产生“真正的通货膨胀”。

如图。

Y(a)2)成本推动型原因:成本上升则价格P上升工资推动;垄断利润(如石油价格上升);3>生产要素推进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包括工资、租金及利率等)上涨,致使产品成本上升,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现象。

如图。

随着生产成本的提高,总供给曲线由S1移至S2,再移至S3。

当总需求不变时,价格水平P也上升到P3, 而产出y则由y★减至yi。

P2片3)混合型通货膨胀4)结构型通货膨胀原因:1>需求移动2>劳动生产率差异:先进部门和落后部门3>小国开放通胀:开放部门和非开放部门12. 中央银行的常规政策工具(三大法宝)及其优缺点论述题1、分析从M d=KPy# M d=f(yj),到M d/p=(y,w,r nu r b/r c,l/p.dp/dt/u),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思路。

答:一、M d=KPy为古典学派货币需求理论屮的剑桥方程式。

P—物价水平,y-总收入,K-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名义国民收入的比率。

一定时期内y为常数,K也是稳定的。

他们认为影响人们希望持有货币额的因素主要有:个人的财富总额、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货币持有者对未来收入、支出和物价的预期。

但做结论吋,把其他因素都忽略了,即认为经济个体在通常情况下所持有的货币量或现金余额与国民收入保持一种固定或稳定的关系。

二、Md二f(y,D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

Md与收入y正相关,与利率T负相关。

凯恩斯认为,人们需要货币,是因为货币是一种流动性最高,而且面值固定不变,既没有资木升值,也没有贬值的资产,不仅具有交换媒介的职能,而且还可以作为价值贮藏的工具。

人们愿意持有现金而不愿意持有英他诸如股票和债券等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这一流动性偏好构成了对货币的需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