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第1节导言:信息革命与信息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为人类认识世界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武器。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不难发现一些重大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因素。
200多年前,以纺织机械的革新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实现了工业生产从手工工具向机械化的转变,资本主义生产体制得以确立,社会进入“机械化时代”。
而19世纪中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电力技术为主导的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使电力技术在能源、通信、照明、运输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社会进入“电气化时代”。
电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冶金技术、化工技术、内燃机技术等技术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把人类带入工业社会。
如果说,近代两次技术革命利用机械力、蒸汽、电力、石油等动力方面的变革,实现人类体力上的解放,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一场能源革命。
那么,20世纪中叶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技术革命,实质上人类智力的解放,是一场智力革命。
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等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新的科技密集型经济形态,使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性或支配性资源。
信息与材料、能源共同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发展,信息迅速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走向社会化、产业化,并成为主导现代社会的支柱产业。
这种变化不仅迅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和社会运行机制,而且还贯穿于各种社会职业活动之中,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
一、信息技术与信息革命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控制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是微电子技术。
简单地讲,微电子技术就是一门使电子器件或电子设备微型化的技术。
其基本构成是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其特点是精细或超精细的“微”加工技术。
如智能手机就是微电子技术的一个结晶。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呈现出如下的特点或趋势:(1)数字化。
各种文字的、图形的、图像的、声音的信息被进行二进制编码,即数字化。
它是一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
(2)小型化。
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智能手机等不断更新换代,功能不断提高,体积越来越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必备工具。
(3)网络化。
从局域网到广域网,从有线网到无线网,从传感器网到物联网,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使网络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现代社会的工作生活与网络密不可分。
(4)智能化。
从人们常见的手写输入、搜索引擎等软件,到指纹识别器、机器人等硬件,再到复杂的智能交通管理等应用系统,用智能技术开发的软件、硬件和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实现业务活动的高效化和自动化,提高了人们信息处理和管理的效率。
(5)系统化。
将分散的信息产品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体化产品,方便使用,提高效率,是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另一个趋势。
有人把信息技术的应用概括为“3C”革命,即计算机、通信和自动控制领域的革命。
这三者相互联系,不断发展,集成应用,使整个社会普遍实现了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和家庭自动化,即“3A”革命。
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组织、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信息技术的水平、规模和应用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人们把这种因信息技术发展而导致的社会变革称为信息革命。
信息革命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科学化。
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控制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明和发展过程中,科学理论与实践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科研成果渗透到技术的各个环节,成为技术发展的关键。
(2)群体化。
随着人们改造自然和生产实践活动的愈加深化,所面临的问题就愈带有综合性,涉及范围就愈广、难度就愈大,这就必须依赖多学科、多技术形成的技术群来解决。
(3)智能化。
如数控机床、机器人、语音处理、图像识别、软件代理、搜索引擎技术等。
(4)高新性。
信息革命的高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高驱动,信息技术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二是高增值,信息技术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倍增器。
三是高智力,信息技术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新技术,其发展主要依赖于智力。
四是高战略,信息技术直接关系到一个组织、区域或行业乃至国家的社会经济地位。
五是高风险,信息技术的探索处于科学技术的前沿,任何一项开创性构思、设计和实施都具有风险。
六是高时效,信息技术发展变化快,市场竞争激烈,时间效益特性突出。
二、信息化“信息化”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极大关注并成为社会发展主流,源于信息技术发展波浪的两次高潮。
其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个人计算机的发明和迅速普及。
其二就是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
所谓信息化是指一个具体组织实体(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的过程与活动。
我国在1997年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明确了国家信息化的内涵:“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应用信息资源,加速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并提出了“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国家信息化建设24字指导方针;确定了国家信息化体系,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队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等6大要素;提出了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按照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开展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由此可见,信息化是一个高度概括、内涵丰富的概念,它揭示了由信息革命引起的社会经济全面变革的过程、活动和结果。
首先,在信息化的进程中,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社会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以信息技术制造、信息内容生产和信息服务为主体的信息产业成为社会的支柱产业。
信息化使得一些新的行业产生并发展壮大,同时也促进和实现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优化升级,信息化是一次名副其实的新型产业革命。
其次,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社会经济形态和就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传统的工业经济形态逐步被新的信息经济形态所改变。
最后,信息化对社会组织和个人行为方式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总之,信息化使我们面对着一个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社会,它与传统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非物质性。
在信息社会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其物质重要性在减轻或消失。
人们会花钱买创意、娱乐、式样、便利、速度、创造性和美观。
出现了一大批非物质的高附加值服务业,如信息咨询、代理服务、媒体制作、软件开发等。
(2)超时空性。
由于网络的存在,到处都是以光速传输的信息,它们无视空间和地域,时空距离被消除,地球变成了“村”。
(3)可扩展性。
因为信息可以共享且便于传播,所以信息社会具备某种“无限可扩展性”,传统的生产观念、生产方式和产品交换方式等都受到重要影响。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活动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信息化在给人类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爆炸、信息污染、信息安全、数字鸿沟等许多问题,从而对人类信息化发展特别是信息化的管理提出了挑战。
为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结合信息化实践,对信息、信息资源和信息资源管理进行了深层次的系统探索,从资源管理的角度认识信息化,探讨一个具体组织在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应遵循的一般程序、策略和方法,从而诞生了信息资源管理这门学科。
信息资源管理是以管理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数学等为基础,研究和探索人类信息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科学方法,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
第2节信息信息是当前社会使用最多、最广、最频繁的词汇之一,大多数人把它与消息、情报等同看待。
但信息的本质是什么?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会给出不同的解释。
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其科学内涵却极为丰富和复杂,目前还未形成统一公认的定义。
一、信息的概念及其发展最早把信息作为科学对象来加以研究的是通信科技工作者,他们关心在利用通信设备进行信息传输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比如,如何将发信者所发的信息进行编码;如何将编码后的信息通过电磁波信号准确地传输到遥远的接受者;如何将电信号回译成接受者可理解的信息等。
他们关心的如何选择通信符号的方式,而不是信息内容的意义与价值。
为了深入研究通信问题,他们必须研究信息的本质及其度量方法。
1928年,美国人Hartley发表了一篇题为“信息传输”的论文,最早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了“信息”和“信息量”的概念。
指出“信息是选择通信符号的方式”,并用选择的自由度来计量信息量的大小。
1948年,信息论的奠基人Shannon发表了题为“通信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以概率论为工具,深刻地阐述了通信工程中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把信息量定义为随机不确定(熵)程度的减少。
Shannon认为:通信的发生是以通信者具有不确定性为前提的,如果两个通信者之间不存在不确定性,也就没有必要通信了。
通信的目的就是减少不确定性,而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正是它所传递的信息,即“信息是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
并用概率建立起了信息量的计算公式。
而控制论的奠基人Wiener则从控制系统的角度对信息进行了研究,认为信息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控制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并指出“接受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过程,就是我们适应外界环境的偶然性变化的过程,也是我们在这个环境中有效生活的过程”。
我国著名学者钟义信在《信息科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全信息”理论,第一次把信息的概念分为两个层次——无约束的本体论层次和引人认识主体的认识论层次。
从本体论客观意义上看,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的自我表述或自我显示”。
而从认识论主观意义上看,信息是“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关于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包括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形式、含义和效用”。
二、信息的性质与分类1、信息与物质、能量的关系物质、能量和信息是组成世界的三大基本要素,三者中物质是基础,能量和信息都源于物质。
信息与物质和能量既相关联又有区别。
信息来源于物质,又不是物质本身;信息从物质的运动中产生出来,又脱离源物质而寄生于另外的物质中,相对独立地存在。
承载信息的物质被称为媒体或介质,媒体可以是源物质,也可以是其他物质。
信息与能量息息相关,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需要一定的能量来支持,而控制和利用能量又需要信息来引导。
但信息与能量有本质的区别,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状态变化方式,而能量是事物做功的本领,为事物的运动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