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管理基础重要知识点大纲

信息管理基础重要知识点大纲

重要知识点大纲第一章(重点)1、信息的概念(重点,复习时需展开)哈特莱:选择通信符号的方式—形式(语法)判断1:A1和A2是不完全相同的判断2:A1和A2是完全不相同的申农: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功用(语用)可以消除不确定性的是未知信息,已知信息不存在不确定性,但也是信息,是已知信息。

所以,该定义范围窄了。

维纳:与外界交换的东西—内容(语义)人和外界相互交换的内容包括:物质、能量、信息。

该定义范围过宽信息的特征普遍性:信息与物质、能量一起构成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动态性:信息在不断发展更新;依附性:信息依附于信息载体;相对性:不同的认知主体获得信息各不相同;可传递性:信息可以利用各种媒介进行传输,传输的成本低于其他物质;可共享性:信息被他人获得后,原信息持有者没有其他损失,即信息是非消耗的;可加工性:信息可以变换形式;事实性:信息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不能捏造;时效性:信息具有生命周期;增值性:人们通过利用信息,可以获得收益;可压缩性:信息可以浓缩、集中、概括以及综合而不会丢失信息的本质;可存储性:信息可以存储在不同的存储介质里;可变异性:信息再传递过程中可能出现失真;不完全与不对称性:市场中交易的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按主体的认识层次划分: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

语法信息: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通信工程)语义信息:考虑其中内容因素的信息(信息检索)语用信息: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信息服务)按信息的加工程度划分: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重难点)(1)一次信息一次信息是人们研究或创造性活动成果的直接记录,一般指公开出版的图书、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专利说明书等。

(2)二次信息二次信息是对一次信息进行简单加工产生的一类信息。

如目录、题录、简介、文摘、索引、书目数据库等。

二次信息的形成是信息从分散、无序到集中、有序化的书目控制过程。

它的重要作用不仅在于报道,更重要的是为查找一次信息提供线索。

(3)三次信息三次信息是对一次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等深加工产生的一类信息。

如综述、述评、学科年度总结、进度报告、文献指南、期刊书目、百科全书、年鉴等。

这类信息包含文献著者、编辑者、信息加工者的创造性劳动,信息所含知识是经过鉴别、提纯和综合的。

说明书2、信息化发展阶段及信息产业的特征信息化进程是一个由内向外逐步渗透扩散、发展的演变过程信息产业特征:信息产业是知识智力密集型产业;信息产业是高创新型产业;信息产业是高渗透型产业;信息产业是高投入高增值高效益型产业;信息产业是高就业型产业;信息产业是省资源、省能源、低公害的社会公益型产业。

2、信息管理的概念及发展阶段信息管理(狭义):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即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信息进行组织、整理、存贮、检索和分析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目标。

信息管理(广义):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设备、技术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充分开发、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从而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即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管理的发展古代信息管理时期(工业革命前)近代信息管理时期(工业革命——二战)现代信息管理时期(二战后)面向技术的信息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面向竞争的信息管理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第二章(重点)1、主要信息源的概念及采集方法1)口头信息源/个人信息源/零次信息源定义:是指由人的口头传播的信息,是人们通过直接交流获得的信息。

采集方法:访问交谈、召开会议、问卷调查、信息咨询等2)实物信息源采集方法:反求工程、现场观察法定义:是指由实物携带和存贮的知识信息,如生物标本、产品样品、工艺品等。

反求工程:通过对样品的材质、造型、规格、色彩、传动原理、运动规律等方面的分析研究,人们可以猜度出研制、加工者原先的构思和加工制作方法,达到仿制或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的目的,这就是反求工程。

3)文献信息源/记录信息源定义:是指用一定的记录手段将系统化的信息内容储存在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物质载体上而形成的一类信息源。

如各种书籍、期刊等等。

采集方法:信息检索4)数据库信息源定义: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结构组织起来的数据集合采集方法:信息检索5)组织机构信息源定义:各级各类组织机构内产生的信息采集方法:访问交谈、内部刊物、组织机构的信息公开等2、信息整序及其主要步骤(重点,复习时需展开)信息整序:把传递中的杂乱无序的信息整理为系统有序状态的活动信息整序的成果包括:目录、题录、索引、书目数据库、简介、文摘等(二次信息)综述、述评、年度总结、进度报告、文献指南、百科全书、年鉴等(三次信息)信息整序的基本要求信息内容有序化信息流向明确化信息流速适度化信息数量精约化信息质量最优化信息整序的步骤1)优化选择——鉴别、筛选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劣存优、精简信息数量,提高信息质量)2)确定标识——确定信息的基本特征,用于识别信息外表特征:与信息内容无关的特征(题目、作者、出处、作者工作单位、专利号、报告号等)精确对应内容特征:该信息涉及的中心事物和学科属性(分类号、主题词、关键词、摘要等)模糊对应①数据项的确定(理解)数据项:对信息外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描述。

也是构成数据库记录的最小单位和基础。

在文献数据库中,描述一篇文献特征和性质的各个数据项的集合,就是一个文献记录。

不同类型的数据库选用不同的数据项,其中以文献数据库的数据项为最多、最全。

任何一个数据项都可能成为未来数据库的检索入口。

选择原则:完整性原则;标准化原则;方便性原则;低冗余原则;灵活性原则。

②信息外表特征的加工(掌握)著录: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信息的外表特征和物质形态进行描述加工的过程。

方法:文献型信息:已有成熟的标准和规范。

非文献型信息:有两种加工方法。

其一,转化为文献型信息;其二,直接描述事物的名称、外形、内容、性能、生产者及生产时间、地点等。

③信息内容特征的加工(掌握)标引: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信息的内容特征进行揭示加工的过程。

信息标引通常可分为以学科分类代码作为信息标识的分类标引(分类法)和以主题语词符号作为信息标识的主题标引(主题法)两大类。

信息标引方法(掌握)分类标引分类标引概念(掌握)分类标引:是按照信息内容的学科属性来系统揭示和整序信息的方法。

通过分类法,可以将同一学科领域的信息集中在一起,将不同学科的区分开来,使信息构成一个有层次、有条理的整体。

分类法使用分类号来标识类目,分类号可反映类目在分类体系中的位置和排列次序。

分类标引的工具是分类法(或分类表)。

常用分类法(了解)《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分类法》(简称《科图法》)《杜威十进分类法》(简称DDC)《国际十进分类法》(简称UDC)分类法的优缺点(了解)优点:体现了学科的系统性,可以将同一学科的信息集中在一起,便于从学科和专业的角度出发进行族性检索缺点:不熟悉分类体系的人不易使用;对新兴学科不能及时反映。

主题标引. 主题标引概念(掌握)主题标引:按信息内容的主题名称来系统揭示和组织信息的方法。

通过主题标引,可以把有关同一主题的信息集中在一起,并将其按字顺排列起来。

主题标引的依据是主题法。

主题:信息所论及或涉及的事物。

主题词:表达主题的语词。

主题法的特点(掌握)按信息所论述的事物(主题)集中文献用自然语词(主题词)直接表达信息主题按字顺排列主题标引的优缺点(了解)优点:可以将同一主题的相关信息集中在一起,便于进行特性检索;采用自然语词作为信息标识,比较直观,便于用户使用。

缺点:不利于族性检索主题法与分类法的比较(掌握)①揭示对象不同主题法揭示文献论述的主题事物(“是什么”);分类法揭示的是文献内容的学科属性(“属什么”)。

②使用标识不同主题法直接用词语表示文献主题;分类法则以抽象的“分类号”表示文献主题。

③排列方式不同主题法按词语字顺排列,如同词典,易学易查;分类法按分类号排列,系统性较强,但不熟悉有关分类表则难以有效地利用。

④用途不同主题法较适合于对单篇文献的组织和检索,且更适于计算机组织和检索;分类法则比较适合于图书或文集的组织和检索。

元数据(掌握)元数据:关于数据的数据,它是专门用来描述数据的特征和属性的,是关于信息资源或数据的一种结构化数据。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元数据标准是都柏林核心元数据(DC)都柏林核心元数据的15个要素信息排序(掌握)字顺组织法号码组织法时间组织法空间组织法超文本组织信息重组(了解)汇编法剪报资料、文献选编、年鉴名录、数学手册、音像剪辑等摘要法文摘、简介等综述法叙述性综述、评论性综述(述评)等3)组织排序——按一定规则和方法将信息排列成有序的集合4)改编重组——将分散的信息汇集起来进行深层次加工处理3、信息产品的概念、特征及分类信息产品是由信息及物质载体构成,分为物理信息产品和数字信息产品。

注意:所有信息产品都可以数字化信息产品的特征(掌握)a)易传递性和非消耗性;b)效用滞后性和价值差异性;c)唯一独创性和可复制性;d)价值的时效性和累积性;e)经验产品性;f)产品成本的独特性。

3)信息产品的分类(补充,理解)内容类:新闻资讯、音乐、影视、游戏、图片、书刊、技术成果、专利、文献资料、研究报告等工具类:软件、数据库、搜索引擎、网站等服务类:咨询、培训、专利代理、检索、翻译、通信服务等4、信息商品化的条件及障碍信息商品化有哪些条件?a)社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的信息需求,突出了信息的作用b)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从物质中独立出来c)知识产权法使信息的共享受到限制信息商品化有哪些障碍?a)信息的公益性使一部分信息无法进入流通领域b)信息的后验性使人们无法预先了解信息的功能和效用,这就使得信息消费具有高风险性c)信息的易传递性和共享性使信息商品的购买量小于需求量d)信息的效用滞后性和差异性使人们对信息价值的评价差异较大5、信息市场的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重点,复习时需展开)价格机制影响信息商品价格的因素a)信息成本b)信息市场的供求情况c)行业竞争情况d)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变化e)信息商品的时效性信息商品的特性对定价的影响特性一:零边际成本影响:传统商品中普遍使用的成本定价法一般不适合信息商品,不可能通过一次交易收回所有成本;先进入者容易垄断市场,形成垄断价格特性二:后验产品影响:效用成为信息商品定价的主要依据用户掌握了更多定价主动权基于用户效用评价的定价方法效益分成定价法价格=(用户利用信息后的)收益×百分比适用情况:用户收益容易界定用户理解定价法价格=用户出价适用情况:买卖双方沟通较容易拍卖法价格=最优竞价适用情况:信息商品数量有限竞争机制信息市场具有明显的垄断倾向,是一种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原因:a)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b)信息商品的差异性c)人为约定性(知识产权法)第三章1、信息需要的层次结构分析2、信息服务的类型a)文献提供服务b)报道服务c)息检索服务d)咨询服务e)网络信息服务3、信息检索(重点,复习时需展开)信息检索:利用一定的检索工具和检索算法,从大量的信息集合中找出用户所需信息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