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点看法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点看法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点看法
按照区委的安排,有幸参加这次由区委组织部举办的培训班,听了区委卢忠于书记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专题讲座,进一步加深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和认识,根据培训要求,现结合个人工作实际谈一点心得体会。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

2015年11月3日,党在《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式提出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所谓供给侧,是相对需求侧而言。

两者历来是平衡社会经济的“两翼”,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需求决定供给、引导供给,而供给既满足需求、又创造新需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社会产业、产品、生产要素等结构性问题而进行的改革,就是要聚焦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

供给侧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要素的投入,由劳动、资本、土地、人才、管理等方面投入;另一方面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等决定。

中央提出的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
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

也可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侧、生产端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进行的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这将是中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时间里进行的最深刻的一次政府功能转变。

为什么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消费、投资、出口的“三驾马车”为代表的需求侧因素分析法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理论工具。

受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党中央以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基础,实施了一系列重要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沉着应对危机,经济继续保持高速稳定增长,这一系列的刺激措施都是在需求侧发力。

但是,从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趋势看,虽然增速仍然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但是同比仍然逐年下滑,出口十年增速后见顶回落,资源成本特别是人力资源、土地资源持续走高,低成本优势不再,低端制造产业向非发达地区转移不可回避,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

然而,从需求来看,在经济下行和消费增速降缓的情况下,国内消费者在海外疯狂扫货,跃境游高速增长,全球奢侈品消费领域中,中国人占据了将近半壁江山,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日本,国人边马桶盖、大米都往家里带,在新西兰、巴塞罗那,国人几乎将超市的奶粉买光。

这一切都意味着,我国经济不仅只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其中存在着产品供给与国人需求严重错配的问题。

从供给来看,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中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不仅现在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还进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粗放式、外延式发展模式的影响,我国现在突出的问题是总体上的产能过剩。

而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现在的产能过剩主要还是结构性过剩,即严重过剩的产业主要是传统产业,如冶金、煤炭、水泥、化工、造船等,而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领域,还存在着供给不足的现象。

因此,我国宏观调控的着力点是定向调控,核心是解决经济结构性问题,方向是优化结构、转型升级。

从现实来看,我国宏观调控与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应当是从供给与需求两端同时发力,创新发展理念,推进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新动能”,拓宽发展的新空间,不断提升发展的效率和质量。

在需求方面,大规模的刺激需求已不具备可能性,但部分领域的扩大需求还是必要的,特别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比如中西部铁路、公路、电网、饮水、排污、垃圾处理、大型水利工程、棚户区改造和城市地下管网等。

因此,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立足中国的实际,更加关注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强调我国经济社会的体制机制改革,更加注重经济社会长期平稳健康发展,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紧紧抓住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这是改革的制胜要诀。

结合平坝区的实际来看,我认为应该要抓好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最大的内需
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能够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民市民化,将带来巨大的消费需求,尤其是住房需求,助力房地产“去库存”,进而促进化解钢铁、水泥等建材行业产能过剩,在盘活存量资源的基础上加速“去产能”,同时,新型城镇化对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具有辐射带动作用,能够为就地脱贫、异地搬迁脱贫等精准扶贫机制插上翅膀、增添动力,从而促进“补短板”。

因此我们必须要紧紧抓住安顺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这一契机,按照市委“全域安顺、产城互动、景城一体、城乡统筹”的发展方向,深入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六项小康行动计划”,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努力走出一条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一体化、产城互动化、城镇人体化、农民市民化、乡村美丽化的目标。

二是要大力发展现代特色高效农业。

要抓住贵州作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试点省建设的机遇,积极编制和申报一批重点农业项目挤进农业部和省“共同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试点省建设合作”盘子。

围绕“农业+”的理念,围绕一、二、三产产业融合,推动农业接二连三,着力打造产业融合示范县。

加快推进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打造一批蔬果、茶叶、大米、中药材等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一批以肉牛、生猪、灰鹅、绿壳蛋鸡等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着力培育打造一批优质农产业品品牌,创建更多的农产品地理标志
登记、地理标志一个证明高标和地理标志产品,积极培育一大批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如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

同时利好电子商务这个服务平台,形成“种养—加工—销售”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

要推进农业农村确权登记工作,盘活农业农村资源,促进农业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推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导向的作用,努力走出一条现代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新路子,走好产业脱贫之路。

三是要大力发展以山地特色为重点的现代旅游业。

要紧紧抓好安顺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单位”的机遇,对整合优势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拓展旅游功能、创优品牌形象,提升服务质量,实现旅游业“井喷式”增长。

全域旅游是在新常态下传统旅游理念和模式的创新,是对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人的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整个区域内各类资源的有机整合、产业融合、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对我区说,一是继续巩固和提升现有的天龙屯堡景区、小河湾景点,将之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旅游景点;二是进一步整合优化、挖掘打造斯拉河、大坡林场、石朱桥水库、邢江河流域、温泉等自然资源和回族、苗族、布依、仡佬等民族民俗文化及陈法等名人文化资源;三是围绕“农业产业化、产业景观化、景观旅游化、农村小康化”的思路,坚持“休闲、观光、疗养、体验”理念,依托现代农业
和美丽乡村建设两个载体,通过整合优势产业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拓展农业旅游功能全力打造农旅结合示范县,走农旅扶贫的路子。

四是抓好各项社会民生工程建设。

抓民生工程建设,从某种意议上来说,就是“补短板”,就是要抓好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

从目前来看,我区要抓好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就是要抓好城区和农村路网、垃圾、污水处理、电网改造、宽带入户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设施的投入,改善和打破农业发展的各类瓶颈性问题;就是要继续抓好民生工程“十件实事”,抓好农村危房改造、棚户区改造、小城镇建设等各项工程;就是要加快推进全区已确定的各项路网建设和重大项目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