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简述院前急救的原则

1简述院前急救的原则

1简述院前急救的原则答:(1)先排险后急救(2)急救与呼吸并重(3)先重伤后轻伤(4)先施救后运送(5)转运与救护相结合(6)院外和院内紧密衔接3简述ICU的病床设置的要求。

答:ICU病床数量应符合医院功能任务和实际收治重症病人的需要,三级医院ICU的床位数以医院病床总数的2%--8%为宜。

ICU床位使用率以75%为宜,至少应保留一张空床以备应急使用,全年床位使用率平均超过85%时,应适度扩大规模。

ICU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床间距大于1米;每个病房最少配备一个单间病房,使用面积不少于18平方米,用于收治隔离病人。

6简述多发性创伤的急救和护理中应遵循的ABCD原则。

答:A:气道及颈椎控制: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保护颈椎,实施颈椎制动。

B:呼吸及保持通气:维持呼吸功能,充分给氧,必要时采用人工呼吸、机械通气。

C:循环及控制出血:补充周围循环血量,保持心脏泵功能,对活动性出血积极止血。

D:审计系统障碍:保护脊柱、脊髓,采用硬担架搬运,轴型翻身,防止躯干摆动和旋转。

颅脑损伤者预防和治疗颅内高压,伴颅内出血者积极止血,必要时手术清除血肿。

E:暴漏及环境控制:充分暴漏病人身体,全面检查以及发现除上述部位以外的其他脏器损伤。

暴露时应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和保暖。

7简述中暑的发病机制。

答:(1)热射病: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产热和从环境中获得的热量不能与生理性散热达到平衡,致使体内热量积蓄,引起体温升高。

随着体内热量的蓄积,体温调节中枢失控,心功能减退,心排出量减少、中心静脉压升高,汗腺功能衰竭,可使体内热量进一步积蓄,体温骤增,甚至达到42°以上。

临床上以高热、无汗和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

(2)热痉挛:在高温环境中,人的散热方式主要是出汗。

一般认为一个工作日内最高生理限度的出汗量为6L,但在高温环境下,劳动者的出汗量可在10L以上。

因大量出汗,使体内的钠、钾丢失过多,引起肌肉痉挛和疼痛。

(3)热衰竭:由于大量出汗,同是人体内对热环境不适应,可引起周围血管扩张,但不伴内脏血管收缩,以致循环血量减少,中枢供血不足,发生循环衰竭。

12简述院前急救的任务与原则。

答:(1)院前急救的任务:①日常院前急救;②灾害事故的院前急救;③大型集会活动的救护待命;④通讯网络中的枢纽任务;⑤救护知识的普及。

(2)院前急救的原则:①先排险后施救;②急救与呼救并重;③先重伤后轻伤;④先施救后运送;⑤转送与救护相结合;⑥院外和院内紧密衔接。

2.2.简述院前急救实施救护的措施。

答:(1)采用合理的救护体位。

(2)呼吸、心跳停止者,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

(3)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有窒息、发绀者,应迅速解开衣领,清除口咽部异物、血块和分泌物,有条件时给氧。

(4)维护循环系统功能。

(5)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6)对猝死、创伤、烧伤及骨折等病人进行现场救护。

(7)止血。

(8)包扎,可减轻伤者疼痛,减少出血,避免附加损伤及细菌污染。

(9)固定。

(10)对疑有脊椎损伤者,应立即予以制动,以免造成瘫痪。

3.4.简述4种颜色分诊卡的应用。

答:(1)红色:病人有生命危险,需立即处理。

适用于下列情况:气道损伤引起的呼吸困难、严重烧伤、心脏问题、不可控制或严重的大出血、胸腹部开放性创伤、严重的颅脑损伤、休克等。

(2)黄色:病人可能有生命危险,需尽早处理。

适用于下列情况:烧伤、复合伤或较大的骨折、脊椎损伤、不复杂的颅脑损伤等。

(3)绿色:病人有较轻微的损伤,能行走。

适用于下列情况:次要部位的骨折和损伤、烧伤面积<20%,没有呼吸和心理问题。

(4)黑色:病人没有生命体征。

适用于已断气或明显不易存活的创伤。

5.1.简述入住ICU的指征。

答:(1)急性、可逆、已经危及生命的脏器功能不全,经过严密监测和加强治疗,短期内可能得到康复的病人。

(2)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具有潜在生命危险,经过严密监护和有效治疗可能减少死亡风险的病人。

(3)在慢性脏器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经过严密监测和治疗可能恢复到原先状态的病人。

(4)其他适合在ICU进行监护和治疗的病人。

6.2.简述除颤的注意事项。

答:除颤时,应保证操作者、其他医护人员以及病人的安全。

操作者勿站在有水的地板处。

为使除颤有效,应去除病人胸部的药物贴膜,剃除过多胸毛,擦干皮肤,并使用除颤专用导电糊。

应关闭临时起搏器,如有永久起搏器,除颤电极板应放于离开起搏器装置至少2.5厘米处。

除颤仪放电前应将吸氧装置从胸壁移开,放电前必须清场,操作者要确保自己除双手接触电极板外未接触到病人的任何部位或床沿,还需提醒并确认周围所有人员都没有与病人或床接触,才可进行放电。

6.3.简述除颤与CPR的配合。

答:室颤终止后应立即进行CPR以保证重要脏器的灌注,直至心脏的搏出功能完全恢复。

2005心肺复苏指南规定,一次除颤后应立即开始胸外按压,不要因评估心律和脉搏而.延搁按压的进行。

5个循环(约2分钟)的CPR后再评估循环是否恢复。

在准备除颤的阶段如除颤仪充电时,也不要中断胸外按压,理想状态下,胸外按压仅允许在通气(除外已安置高级气道设施的情况)、节律检查或放电时中断,而中断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秒。

6.7.简述判断心肺复苏是否有效的指标。

答:(1)颈动脉搏动:每一次按压均可扪及颈动脉的搏动,说明按压有效;如停止按压,即无颈动脉搏动,说明心搏未恢复,应继续按压;如停止按压,仍可扪及明显的颈动脉搏动,说明心搏已经恢复。

每一次按压时均不能扪及颈动脉搏动,说明按压无效,需要改进操作手法。

(2)瞳孔:如瞳孔由大变小,对光反射从无到有,从迟钝到活跃,说明复苏有效;如瞳孔逐步由小变大,对光反射逐步消失,则说明复苏无效。

(3)脑组织功能逐步恢复的迹象:①病人开始挣扎;②肌张力增加;③吞咽动作出现;④眼球自主活动;⑤自主呼吸出现并逐步规则和加强。

7.5.简述灾难现场检伤分类标准。

答:(1)第一优先(红色标志):非常严重的创伤,但及时治疗即有生存机会。

(2)第二优先(黄色标志):有重大创伤,但可短暂等候而不危及生命或导致肢体残缺。

(3)第三优先(绿色标志):可自行走动及没有严重创伤,损伤可延迟处理,大部分可在现场处置而不需送医院。

(4)第四优先(黑色标志):死亡或无可救治的创伤。

10.13.简述疑有脊柱、脊髓损伤的病人的搬运方法。

答:凡疑有脊柱、脊髓损伤的病人,均应按脊柱骨折进行急救和搬运。

正确的搬运方法是:使用木板如门板为担架,3~4人将病人平抬、平放在担架或门板上,绝不可以使头颈部或躯干扭曲和弯曲;亦可采用“滚动”方法,将病人移到担架上。

颈椎骨折脊髓损伤时,应将病人头部固定并加以牵引。

11.2.简述先兆中暑的症状,以及先兆中暑、轻症中暑的救护措施。

答:(1)先兆中暑指在高温环境中工作一段时间后,出现轻微的头晕、头痛、耳鸣、眼花、口渴、浑身无力及步态不稳。

体温可正常或低热。

(2)立即将病人转移至阴凉、通风处。

解开衣服,安静休息。

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

服用防暑降温剂,如仁丹、十滴水或藿香正气散等,并补充含盐清凉饮料。

11.3.简述如何对重症中暑患者对症处理及加强基础护理。

答:(1)对症处理:①保持气道通畅,充分给氧;②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热衰竭者重点输液补充血容量;热痉挛者重点补钠,肌痉挛严重者可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③防治急性肾衰竭、脑水肿、肺水肿、心功能衰竭、DIC等。

(2)加强基础护理:①口腔护理;②皮肤护理,降温过程中注意保护皮肤,防止冻伤和褥疮发生;③根据病情,给予流质、半流质饮食或鼻饲饮食,加强营养支持。

11.4.简述电击伤的病情评估。

答:(1)询问电击的通电时间,电流强度,检查电流进口及出口,确认电流途径。

(2)评估全身情况。

遭电击后,轻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反应迟钝、呆滞、四肢无力、心悸,同时可出现肌肉疼痛或短暂抽搐,严重者会出现休克或昏迷。

需要强调的是,电击数分钟后或一周左右,可出现神经麻痹、呼吸、心跳停止等征象,外表上呈现昏迷不醒的状态,对此不应认为是死亡,而应看作是“假死”。

这是由于心室纤颤、延髓中枢受抑制或呼吸痉挛引起的。

但呼吸中枢和心脏若同时受损,多立即死亡。

闪电损伤引起的呼吸停止的时间长,还可造成骨折、皮肤Ⅰ、Ⅱ度烧伤及复苏后神经系统的异常。

(3)评估局部情况。

电击部位多有灼伤,进口多见于上肢,局部组织有坏死,皮肤焦黄或完全炭化。

深部组织如肌肉、血管、神经等严重损伤和坏死,组织迅速水肿。

接地的肢体有电流的出口,类似爆炸或枪伤的伤口。

11.5.简述淹溺的定义及分类。

答:(1)淹溺是被液体介质淹没并造成原发性呼吸功能受损的过程。

因大气道内存在液体/空气界面,导致病人无法呼吸。

(2)淹溺可分为:①湿性淹溺:喉部肌肉松弛,吸入大量水分(22m1/kg),充塞呼吸道和肺泡后发生窒息;湿性淹溺约占淹溺者的90%;②干性淹溺:喉痉挛导致窒息,呼吸道和肺泡很少或无水吸入,约占淹溺者的10%。

11.10.简述烧伤的现场急救。

答:(1)保护受伤部位:①迅速脱离热源,降低局部温度;②避免局部再损伤,伤处的衣、裤、袜应剪开取下,不可剥脱;转运时,伤处向上以免受压;③减少污染,用清洁的被单、衣服等覆盖创面或简单包扎。

(2)镇静止痛:①安慰和鼓励病人,使其情绪稳定;②酌情使用安定、哌替啶(杜冷丁)等;因重伤者可能已有休克,用药需要经静脉,注意避免抑制呼吸中枢;③手足烧伤的剧痛,可用冷浸法减轻。

(3)呼吸道护理:火焰烧伤后,呼吸道受烟雾、热力等损害,需十分重视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切开(勿等到呼吸困难表现明显时),及时给予氧气。

12.3.简述急性中毒的救护原则。

答:(1)立即终止毒物的接触和吸收。

(2)清除尚未吸收的毒物。

(3)促进已吸收的毒物排出。

(4)特异解毒剂的应用。

(5)对症支持治疗。

(6)病情观察与护理要点。

(7)健康教育。

12.4.简述促进已吸收毒物排出的护理措施。

答:(1)利尿。

大多数毒物可由肾脏排出,静脉输液可增加尿量而促进毒物的排出。

补液的同时可选用作用较强的利尿剂如呋塞米增加尿量,促进毒物的排出;根据毒物的不同性质改变尿pH,碱化或酸化尿液有利于毒物排出。

有急性肾衰竭不宜采用利尿方法。

(2)氧疗。

一氧化碳中毒时,吸氧可促使碳氧血红蛋白解离,加速一氧化碳排出,高压氧是治疗一氧化碳中毒的特效疗法。

(3)血液净化。

①血液透析:可用于清除血液中分子量较小、非脂溶性的毒物。

一般在中毒12小时内进行效果较好。

但对某些进入人体后无可逆作用的药物,如氰化物、胆碱酯酶抑制剂等,基本上无效。

②血液灌流:适用于分子量大、脂溶性高、易与蛋白质结合的毒物中毒。

③血浆置换:适用于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大于60%),又不易被血液透析或血液灌流所清除的毒物中毒,特别是生物毒如蛇毒、蕈中毒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