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丽中国生态健康河流设计技术导则手册

美丽中国生态健康河流设计技术导则手册

XX地区河道生态护坡/护岸设计技术导则 (草案)

编写单位:XX 协作单位:XX

20XX年XX月XX日 附件 XX河道生态护坡/护岸设计技术导则 (草案)

编写单位:XX 协作单位:XX XX

20XX年XX月XX日 前言 为贯彻和执行《XX城市总体规划》和《XX水环境总体规划》,解决XX河网河流所面临的问题,指导和规范XX地区河流综合整治工程中生态护坡建设与管理工作,发挥河道各项社会服务功能,注重工程生态效益,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围绕河流生态护坡设计,规定了生态护坡/护岸设计的一般性原则与生态性要素、评估和监测方法、管理维护的内容及要求。 本导则的附录 1—6为资料性附录。 本导则为首次发布。 本导则由XX组织制定。 本导则主要起草单位:XX、XX、XX。 1总则 为积极推进XX发展建设,贯彻国家和XX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精神,提高河道防洪排涝能力,恢复河道生态功能,发挥河道综合效益,引导、规范XX地区生态护坡建设工作。现依据国家和XX市有关法律、法规、条例、技术规范标准,制订本导则。 1. 1 本技术导则总体目标:建立一套符合XX地区冲积平原河网河流特征的生态护坡/护岸设计相关技术规范,推进XX域河道综合整治工程规划与建设。生态护坡/护岸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应结合当地各功能区发展规划,尊重当地自然条件、地理地貌、水文特征以及水系特点。 — 应贯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提倡采用生态风险低的新技术、新工艺与新材料。 —应合理兼顾施工河段对上下游、左右岸产生的环境影响,对于侵蚀严重的河段应在深入分析研究河道特性和河床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选取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环境美化的护坡方案。 1. 2 本导则的适用范围与适用条件:本导则适用于XX以及其他平原河口地区砂质土壤河岸及其河道(包括主干河道及主要支流河道的护坡/护岸工程)综合整治及相关管理活动。 1. 3 本导则的构成:本导则具体分为设计篇、技术篇、监测评估篇和管理维护篇四个部分内容。 1. 4 本导则编写依据:本导则结合XX实际情况,并符合下列地方相关规划条例的要求: XX市河道管理条例(2003年10月10日修订); XX市水务“十一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XX市河道生态整治实施导则(2006年9月修订); XX县“万河整治行动”实施意见。 1. 5 相关生态护坡技术设计应符合以下规范的要求: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程》(GB50287-99); 《防洪标准》(GB50201-94); 《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2004);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T188-96); 《河工模型试验规程》(SL99-95); 《疏浚工程技术规范》(JTJ319-99); 《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

2术语 2.1 河流经济功能 指河流提供经济价值功能,如防汛除涝、引淡避咸、供水需求、内河航运、以及观光旅游等功能。 2.2 河流社会功能 指河流提供社会服务功能,如改善气候、景观欣赏、美化环境、教育服务等功能。 2.3 河流生态功能 指河流支持生态系统的功能。如水体自净、输水运沙、提供生境等功能。 2.4 市级河道 主要是指环岛运河(南横引河和北横引河),以引淡避咸、防汛除涝、供水需求、内河航运为主要功能。 2.5 县级河道 主要是指XX29纵南北向中型河流,以调蓄功能和引排水为主要功能,兼顾内河航运功能。 2.6 村镇级河道 主要是指XX连接南北向河流的小型河道、村镇泯沟等,以景观欣赏、水体自净、提供生境功能为主。 2.7 生态护坡 生态护坡/护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护岸。它拥有渗透性的自然河床与河岸基底,丰富的河流地貌,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具有一定抗河水冲刷和坡面流侵蚀的能力。 2.8 岸坡侵蚀 岸坡侵蚀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如水流冲刷。河岸土壤结构稳定性遭到破坏,发生基质侵蚀、流失甚至坍塌的现象。 2.9 防洪标准设计 护岸工程设计时选择某一频率暴雨强度作为设计标准。 2.10 滨水景观设计 主要是指通过护坡工程以及河岸带构筑物来实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一致性以及保证滨水地区在生态景观上的连续性和自然性。 2.11 亲水空间设计 是指按照河流自然地形,在流域回湾处,设置亲水平台,提供居民休闲游憩及安全亲近河水的空间,一般通过靠近水边的台阶、缆绳、绿地、亭台以及廊道等基础设施来实现。 2.12 循环型护坡设计 主要是指应用木材、贝壳、砂石等天然材料于护坡工程中,实现护坡工程的自运行免维护状态,避免产生二次环境污染问题。 2.13 顺直型河段 河槽平面形态顺直,边滩和深槽交错分布的河段。 2.14 弯曲型河段 中水河槽由正反相间的弯曲段和介乎其间的过渡段联接而成的平面呈蛇曲形的河段。 2.15 分汊型河段 中水河槽分成汊道,各汊道交替消长的河段。 2.16 游荡型河段 中水河槽宽浅多变、沙洲众多、水流散乱、主流线经常摆动的河段。 2.17 汊道数 一条河流的水流所流经的河道数。如水流只通过一条河道则成为单束河道。如果水流通过几条河道,则称为辫状河道。 2.18 宽深比 宽深比为常水位时所对应的河道水面宽度与平均水深的比值。 2.19 蜿蜒度 蜿蜒度是河段两端点之间沿河道中心轴线长度与两点之间直线距离之比。河流的蜿蜒度表明了河流的弯曲程度,一般情况下,河道坡降和河床材料颗粒大小降低时,蜿蜒度会增大。 2.20 河道断面形式 河道原有的天然形态包括平面形态和断面形态。河道平面形态主要是河网水系的平面布局和水面率。天然河道断面是河道长期以来水流、泥沙、河床自动调整的结果,河道建设中首先应该选择天然河道断面,当天然河道断面无法满足要求时,选择人工河道断面型式。 3基本规定 3.1 生态护坡设计和工程建设应遵循《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XX市环境保护与城市生态化建设“十一五”规划》以及《XX域发展规划》的发展方向并满足相关的环境保护指标。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必须严格履行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管理程序。 3.2 采用本技术导则来指导生态护坡设计时,该项目的规划设计应通过城市规划相关部门的审批,并在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项目工程必须严格贯彻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技术标准。 3.3 生态护坡/护岸设计必须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科学调度,合理配置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原则,应充分发挥XX内河的防洪、航运、供水、灌溉、旅游、生态景观等综合功能。 3.4 生态护坡的设计与建设中涉及到水资源利用以及水环境修复、河道整治的部分宜切实参考《XX域总体规划》中关于主岛不同功能分区规划功能的描述,应按照不同功能区域的生态定位和发展方向进行工程设计和技术选择。 3.5 生态护坡的设计和建设中必须减少大规模高强度对地貌、河流、的改造,应建立工程建设前生态环境评估和建设后评估体系,减少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确保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 3.6 生态护坡/护岸设计必须收集以下相关资料: ①社会经济资料 — 应收集土地、耕地、水利基础设施等资料。 — 应掌握历史洪、涝、旱、潮灾害情况。 ②气象水文资料 — 应收集气温、降水、水位、流量、流速、地下水水位、水质等资料。 — 应具备与工程相关的设计暴雨成果,设计除涝水文成果,相应规划阶段的水利计算成果,以及对象河段的设计洪水过程和人工调水水位变化成果等。 — 应收集与工程有关地区的水系、水域分布和河道演变等资料。 — 对于XX域潮汐河口段,还应收集潮位、落潮的平均流量、水流流速及流向等资料。 — 对于通航河道,应收集现状和规划的水运量、航运对河道整治的要求以及船行波水位变化范围等资料。 ③泥沙以及地形地质 — 应掌握对象河段泥沙运动特点、河道淤积现状、河道纵横断面、河道地形以及河流走势情况。 — 应收集地质条件、土壤颗粒级配、土质类型、以及岸坡稳定性评价和河岸抗水流冲蚀能力等资料。 ④生物资料 — 应收集对象河段有关的水环境、水生生物、陆生生物和生态系统方面的资料,重点调查珍稀濒危及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动植物情况。 — 宜在掌握针对典型地区河岸缓冲带植被结构类型的基础上,为护坡植物的选择提供依据。 3.7 XX河道生态护坡/护岸设计技术导则主要由设计篇、技术篇、监测评估篇和管理维护篇四大部分组成。具体要求又分为保证项目、一般项目和创新项目。凡不满足保证项目中的任一条款,相关工程设计必须做出相应修改。 4设计篇 保证项目 4.1 河道生态护坡设计必须符合《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的相关规定。 4.2 生态护坡在防洪要求的设计上必须符合《防洪标准》(GB50201-94)的相关规定和地区的排涝规划和引淡规划。 4.3 通航河段的生态护坡设计在设计水位的选择上必须符合《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2004)的相关规定。 4.4 护坡工程透水性材料的选择上应满足排除地表多余降雨径流的标准,必须在防洪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截渗能力,以保留必要的河道蓄涝容积。 4.5 生态护坡设计必须满足力学稳定性,提高河流岸坡基质的力学强度,减少常水位、高水位以及洪水期河流水文运动以船行波带来的岸坡侵蚀。 4.6 生态护坡设计必须根据河段所在的地理位置、地质条件、水流及风浪特性、施工条件、运用和管理要求、环境景观、工程造价等因素综合确定。 4.7 护坡形式的选择应以实测对象河道类型为依据,应综合考虑护坡工程自身可能给周边河段带来的水量、水质的变化,原则上对已经形成良好生态环境的河岸实施拓宽整改设计应在一侧进行。 4.8 生态护坡设计必须具备备选方案和推荐方案等二种或二种以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