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观经济学学期论文

微观经济学学期论文

微观经济学学期论文 题目:中药产业定价机制分析

论文结构: 一.中药市场结构: (一)市场集中度 (二)进入壁垒 (三)产品差异化 二.中药市场现状 三.分析对中药价格造成冲击的因素 (一)影响需求的因素: 1.疫情: 2.新领域应用:(1)日化产品:护肤品,洗发水,牙膏 (2)中药功能饮料 (3)保健品:东阿阿胶 3.出口量变化对价格影响 (二)影响供给的因素: 1.中药生产模式 2.生产周期 3.国家或地方政策调整 4.气候灾害 5.人力资源价格变化 6.中药囤积 正文: 一.中药产业市场结构: 我国中药产业属于垄断竞争,国内最大的中药交易市场有17家,分别是:安徽毫州中药材交易中心,河南禹州中药材交易市场,成都荷花池药材交易市场,河北安国中药材专业市场,江西樟树中药材市场,广州漳平中药材市场,山东鄄城县舜王城药材市场,重庆市解放路药材专业市场,哈尔滨三棵树药材专业市场,兰州市黄河中药材专业市场,西安万寿路中药材专业市场,湖北省蕲州中药材专业市场,湖南岳阳花板桥中药材市场,湖南省邵东县药材专业市场,广西玉林中药材专业市场,广东省普宁中药材专业市场,昆明菊花园中药材专业市场。其中有7家年交易额超过10亿,其余10家年交易额约为3亿多。

(一)市场集中度:

目前我国中药产业市场相对分散,产业集中度随产业迅速增长有下降趋势。2001、2002年我国中药行业前8名企业销售收入情况如表3[1]所示,其企业集中度均在20%左右,且呈逐年下降趋势。2001年76家大型企业销售收入所占比重为44.17%,前8位企业集中度为20.87%,2002年82家大型企业占总企业的销售收入为44.96%,而2002年前8位企业集中度为17.20%。[2]反观与中药同根同源的日本汉方药企业,目前日本医疗汉方药生产主要集中在津村、钟纺、大衫、帝国、本草等十家制药企业,占汉方药全部产值的97.8%[3],其中又数津村一家最强,独自占有78%的市场份额。比较易得,我国中药产业市场集中度较低,竞争并不激烈,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二)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市场结构的三大主要构成要素之一。进入壁垒的直接效应是限制进入,防止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因此,限制中医药产业类企业数量的增加。进入壁垒的存在必然阻止大部分没有达到中医药产业要求或条件的企业的进入,这就提高了中医药产业的集中度,增加了大企业增强市场势力的可能。如果现存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张是一个常数,那么进入壁垒将会控制中医药产业中某个细分产业供给能力的扩张速度。如果需求的扩张速度不变,那么该细分行业的药品价格将会提高。该细分行业利润率将提高,条件是该行业不存在边际成本递增的问题,或者边际成本增加速度小于价格上升速度。 (三)产品差异化: 按照产业组织理论,产品差异是市场结构的一个主要要素,企业控制市场的程度取决于它们使自己的产品差异化的成功程度。除了完全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以外,通常产品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企业对于那些与其他产品存在差异的产品拥有绝对的垄断权,造成足以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以吸引购买者的特殊性,从而导致消费者的偏好和忠诚,使自己在同一市场上与其他企业区别开来,形成竞争优势。产品差异化主要有产品技术差异化,功能差异化,文化差异化等不同表现。而面对我国中药产品出口现状,通过实行技术创新,加强服务,挖掘文化内涵等产品差异化战略,是推动我国中药产品走向世界,扩大市场份额的必由之路。 1.技术差异化: 我国中药企业通过把重心放在研究高质量、高性能、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上,可以避开过度竞争的不利局面,抢占市场的制高点,使出口产品处于垄断或寡头的有利地位,获得较高的市场回报。如奇正藏药集团的奇正消痛贴膏,连续多年在周内外用止痛药物市场份额中名列前茅。奇正消痛贴膏之所以深受用户青睐,得益于产品技术差异化差异化竞争优势:奇正藏药在系统传承藏医药理论和方剂的基础上.在生产消痛贴膏时,引进了超低温真空冻f技术,首创了国内专利湿敷贴剂,保证药物以较高浓度直达患病部位,最终实现了“外用给药系统”与“纯天然高原药材”相结合的优势。奇正公司的成功探索为我国中药企业扩大产品出口提供了值得借鉴和思考的经验。 2.文化差异化: 我们知道,中药与西药最大的区别在于中药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作为理论基础,中药是完全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系列药物。所以,中药企业应从文化开始营销,从文化故事,产品故事,文化项目等方面打造文化产品。而对于中医药文化产品的差异化来说,最根本的是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中药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挖掘、开发和宣传优秀的传统中医药文化,加强中医药文化服务来实现差异化,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例如:地处医圣故里的宛西制药,通过打造仲景品牌,采用仲景经方,制造仲景名药,将仲景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编写成完整的具有传统中医药文化元素的故事;“东阿阿胶举行的中国阿胶文化节,是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盛会,把阿胶文化苑建设成为高标准4A级健康文化景区、中医药文化健康教育基地、传统阿胶制作工坊、养颜养生馆等旅游景点和文化工程,为国内外人士提供各种健康服务。这些都是我国中药企业实行文化差异化战略的成功范例,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建立与中医药文化相关的博物馆、创新中医理论并以此理论为指导的系列研究等,传播中医药文化,带动企业及产品品牌的提升,推动中药企业走向世界。 二.中药产业市场现状: 从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中药资源非常丰富。自80年代开始,我国的中药资源种类已达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仅对320种常用植物类药材的统计,总蕴藏量就达850万吨左右。 全国药材种植面积超过580万亩,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常年栽培的药材达200余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中药工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96年,全国中药工业企业1059家,固定资产原值133.4亿元,年工业总产值235.4亿元,占中西药总产值的21.5%,其中182家大中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6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3.5%。中药商业法人机构11360个,商业网点35339个。工业销售产值219.4亿元;产值超过500万元的产品品种达470种,产值和销售额均超过1亿元的达21个品种;中成药总产量达19.9万吨。销售收入230.8亿元,中药工业实现利润19.1亿元,完成利税37亿元,中药工业人均创利润1.3万元。出口创汇总值5.98亿美元,其中中药材4.63亿美元,中成药1.35亿美元。在这之后的18年来,我国的中药产业也在迅猛发展,尽管中药价格忽高忽低,但大体呈上升趋势。现今,我国的中药产业已具有一定规模。 当然,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中药材质量不稳定,品种混乱,已经制约了中药产品的水平。过度开发已使一些宝贵的中药材资源濒临枯竭,生产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的现象较为普遍;对珍贵的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质中药材的引种和栽培还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一些珍稀濒危药材代用品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对道地药材的研究和开发还不充分;中药材的病虫害防治和农药残留污染问题也比较严重。并且在中药饮片加工方面,还存在生产水平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炮制规范不统一等问题。中成药的质量标准不完善,主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超标现象也没有很好解决。 随着国际天然药物市场的不断扩大,中医药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逐步接受,同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我国经济的发展,为药物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手段,也为中药产业振兴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使得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良好机遇。但是,改革开放使我国医药市场国际化,致使国际医药产业竞争日益激烈,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也使得中药知识产权面临威胁,这样,我国的中药现代化市场也同样面临着严峻挑战。 三.影响中药需求的因素分析

(一)疫情对中药价格的影响: 由于疫情的爆发,增加了中药的需求,供求关系和政府限价都不同程度影响着中药价格。 分析清热解毒类中药如金银花,板蓝根从1991年到2013年的价格走势图,可以看出疫情造成价格的巨大波动。 金银花 板蓝根: 板蓝根在2010年上涨80%,金银花在2010年上涨83% 又以2003年非典时期,北京市中药市场现象为例。非典期间北京市对非典有防止作用的中药价格猛涨,政府对相关中药进行了限价措施,各大药房门口出现了排长队买药的现象。下图为疫情期间中药的供求关系图:

横轴表示与SARS病防治相关的中药的数量,纵轴表示相关中药的价格,直线D1表示疫情之前的需求曲线,直线D2表示疫情期间的需求曲线,S表示中药的供给曲线。 由图可知,A点表示非典之前相关中药的市场均衡点,均衡价格为P1,均衡数量为Q1。非典爆发后,由于没有治疗的特效药,消费者倾向于有防治作用的中药,导致需求大幅度增加,需求曲线从D1移动至D2,此时均衡价格为P2,均衡数量为Q2。加上疫情造成的恐慌,一些消费者出现不理智的大量购买中药,导致需求曲线不断向右上方移动。由于没有相关中药大幅度移动(假设其不动)。政府进行中药限价,将价格上限设为P3,此时市场均衡价格为P4>P3。处于遵守政府规定和理性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商家将价格设为P3,此时需求量是Q4,供给量是Q3(Q4>Q3),Q4-Q3表示供求缺口。此时商家不能进行价格歧视,因此采用排队机制。政府限价使得那些收入较低,排队的机会成本较低的人能以较低的价格买到中药,那些收入高,排队机会成本高的人减少了购买量,这样有利于疫情的控制。 我们可以看出疫情的突发使中药价格有显著的增长,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此时,政府的限价对中药市场有一个宏观的调控,使中药价格逐渐趋于平缓。 (二) 新领域用药对中药价格的影响 中药用药的新领域主要有:中药日化,中药饮料,中药保健品三大类 1.中药日化:目前,我国市场上主要的日化产品主要包含护肤类产品、洗发类产品及牙膏等三类。 (1)护肤品:2009年中药护肤品市场占有率约20%,中药题材护肤品销售额年增长率达65%,是化妆品市场发展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2011-2013年间,中药题材护肤品市场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3年市场占有率达到了50%以上。

2009年-2013年中药护肤品销售额及其增长率 护肤品销售额 单位(亿元) 中药护肤品销售额 单位(亿元) 中药护肤品占护肤品销售额百分比 中药护肤品销售额年增长率 2009年 430 86 20% 0

2010年 507 129 25.4% 50% 2011年 599 194 32.4% 50.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