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初二物理概念知识点

八年级初二物理概念知识点

1 / 10 八年级物理概念 第一章声 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发声体的振动在空气或其它物质中的传播叫做声波 3.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 1.2声音的特征 1.响度: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强弱的程度称为响度。 2.音调:音调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音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第二章光 2.1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向平滑的表面,反射光线依然平行,在反射光线的方向上感觉刺眼,其他方向没有反射光线,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3.漫反射: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表面,反射光线不再平行,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体对应点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2光的折射 2 / 10

1.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到水或其他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水或其他透明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如果光线垂直入射,光的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2.3透镜成像 1. 2. 3. 4. 5. 6.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主光轴: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连线 光心:透镜主轴上有一个特殊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做光心凸透镜的光学性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的光学性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7.成像规律: ①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像距位于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照相机)

②当物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等大、倒立的实像;像距位于两倍焦距处。 3 / 10

③当物距在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像距位于两倍焦距以外。(投影仪)

④当物距等焦距时,不成像; ⑤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放大镜) 8.透镜成像的公式:1/f=1/u+1/v 2.4光的色散 1.定义:白光经过三棱镜时被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2.色光三基色:红、绿、蓝。 3.颜料三原色:红、黄、蓝。 4.颜色: ①透明体的颜色决定于物体透过的色光。(透明物体让和它颜色的光通过,把其它光都吸收)。

②不透明体的颜色决定于物体反射的色光。(有色不通明物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反射各种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的光)。

第三章运动和力 3.1机械运动 1.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2直线运动 1. 4 / 10

2. 3. 4. 5.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该物体运动的速度。

速度公式:v=s/t 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s—t)图像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倾斜直线。 如果运动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那么这种运动就叫做变速运动。物体沿直线做变速运动就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6.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就是该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7.平均速度=路程/时间 3.3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2.力作用的效果: ①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它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单位:牛顿,符号:N 5.力的图示法: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把里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3.4重力力的合成 5 / 10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2.方向:竖直向下 3.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其质量的关系表示为:G=mg 3.5二力平衡 1.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面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才能是该物体保持平衡状态。

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4.当两个物体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的力,叫做静摩擦力。

5.一切物体都有维持它原先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的一种属性。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6.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第四章机械和功 4.1简单机械 1.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①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叫支点; ②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动力; ③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阻力; ④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 6 / 10

⑤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 2.使用杠杆时,如果杠杆静止不动或绕支点匀速转动,那么杠杆就处于平衡状态。

3.杠杆平衡的条件:F1×l1=F2×l2 4.杠杆的种类: ①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例如:起子、扳手、撬棍、铡刀等。

②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例如:镊子、钓鱼杆,赛艇的船浆等。

③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例如:天平。 5.定滑轮: ①定义: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②原理: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6.动滑轮: ①定义:轴可以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②原理: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滑轮直径D)为阻力臂(滑轮的半径R)2倍的杠杆。

动滑轮省一半力。 4.2机械功 1.功的概念: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就对该物体做了功。

2.公式:功=力×距离,即W=Fs。 7 / 10

3.功率: ①功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做的功,用来比较做功的快慢。 ②公式:P=W/t 4.动能和势能: ①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

②势能:势能可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1)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2)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5.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第五章热与能 5.1温度温标 1.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摄氏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摄氏度,分别用0℃和100℃表示。0℃和100℃之间有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摄氏度。

3.分子动理论: ①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②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③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8 / 10

5.2热量比热容 1.热传递的方法: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 2.热量:热量表示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的能量的多少。 3.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公式:c=Q/mΔt 5.3内能 1.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式能的总和。5.4物态变化 1. 2. 3. 4. 5. 6. 7. 8. 9.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蒸发:蒸发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9 / 10

沸腾: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升华: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叫做升华。(升华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变成固体,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凝固点:晶体的液态凝固时的温度。 5.5热机 1.内燃机的四个冲程: ①吸气冲程; ②压缩冲程(机械能转换为内能); ③做功冲程(内能转换为机械能); ④排气冲程。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