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整理第一章 机械运动长度的单位换算:31010001==m km m ;nm m mm cm dm m 963101010100101=====μ;任何物体任何时候都可以被选作参照物。
速度的计算公式:ts u =(平均速度用总时间总路程); .速度换算:h km s m /6.3/1=。
第二章 声现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s m /340。
回声定位侧距离的计算公式:ut s 21=。
(声音的三要素:音色(波形)、响度(振幅)、音调(频率)]第三章 物态变化物体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可以相互转化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图表"雾的形成——液化;露的形成——液化;霜的形成——凝华。
$第四章 光现象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s m c /1038⨯=(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也是这个)。
所有跟影子有关的现象都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来解释。
入射角和反射角(折射角)都是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规律。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光从空气垂直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
(海市蜃楼、钢笔错位、筷子变弯、池水变浅现象都是光的折射):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①当u >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应用:照相机。
②当u =2f 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③当f <u <2f 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应用:投影仪、幻灯机、电影。
④当u =f 时,不成像。
⑤当u <f 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应用:放大镜。
&近视眼:成像于视网膜前,佩戴凹透镜来矫正。
远视眼(老花眼):成像于视网膜后,佩戴凸透镜来矫正。
第六章 质量和密度质量的单位换算:kg t 3101=;g kg 3101=;mg g 3101= 密度的计算公式:Vm=ρ(质量单位用kg ,体积单位用3m ,算出来的密度单位才是3/m kg )。
333/10/1m kg cm g =)第七章 力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会举例>;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包括:速度改变、运动方向改变、静止→运动、运动→静止)<会举例>。
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运动状态不变。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三要素不同,其作用效果也不同。
|物体间里的作用是相互的。
<会举例>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知道和质量的区别>重力的计算公式:mg G =(重力单位N ,质量单位用kg ,kg N g /8.9=) kg N g /8.9=的物理意义:质量是1kg 的物体重N 。
注:不能写成 1kg =N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应用:重锤线。
…第八章 运动和力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固有属性,一切物体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有关,和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二力平衡的条件:①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②大小相等;③方向相反;④在同一直线上。
受平衡力的判断方法:(一对平衡力是大小相等的)^(1)静止的物体: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压力和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匀速下降的物体:重力和阻力是一对平衡力。
(3)在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受到两对平衡力的作用) ①竖直方向: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②水平方向:牵引力(拉力)和阻力是一对平衡力。
注:发动机做的功就是牵引力做的功。
处于平衡状态的两种情况:①静止;②匀速直线运动。
处于平衡状态的一对平衡力的三要素一定不相等。
合力的计算: 、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等于二力之和。
即21F F F +=合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等于二力之差。
即21-F F F =合(1F >2F ),合力的方向和力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①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②用滚动代替滑动;③加润滑油;④利用气垫。
⑤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能举例>第九章 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SFP =(P 表示压强,单位是Pa ;F 表示压力,单位是N ,S 表示受力面积,单位是2m )<适用条件:任何情况>能用公式SFP =说出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且能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液体压强特点:① 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 ②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③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④ 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gh p ρ=(P 表示压强,单位是Pa ,ρ表示密度,单位是3/m kg ;kg N g /10=;h 表示深度,单位是m )<适用液体内部压强>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大气压、海拔和液体沸点的关系:海拔越高,大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海拔越低,大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5帕=米水柱。
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第十章 浮力浮力的计算方法: ①称重法:浮F =G 水F - ②压力差法:浮F =向上F 向下F -'③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浮F =排G =液ρg 排V④漂浮或悬浮法:浮F =G沉浮条件: ①用浮F 和G 来比较:当浮F >G 时,物体上浮,最终漂浮。
当浮F =G 时,物体悬浮或漂浮。
当浮F <G 时,物体下沉。
②用液ρ和物ρ来比较:当液ρ>物ρ时,物体上浮,最终漂浮。
当液ρ=物ρ时,物体悬浮或漂浮。
当液ρ<物ρ时,物体下沉。
浮力的运用:①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
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②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③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物体做功的条件:①有力的存在;②在这个力的方向上要移动距离。
功的计算公式:FS W =(W 表示功,单位是J ;F 表示力,单位是N ;S 表示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单位是m )。
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功率的计算公式:tWP =Fv =(P 表示功率,单位是W ;W 表示功,单位是J ;t 表示时间,单位是秒;F 表示力,单位是N ,v 表示速度,单位是s m /)动能的大小跟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杠杆平衡条件:2211l F l F =省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 ;费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
)定滑轮的特点: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即h S =,G F =。
动滑轮的特点: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费2倍距离,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即G F 21=,h S 2=。
滑轮组的特点:使用滑轮组时,有多少段绳子承载重物(包含动滑轮和物体的重力),拉力就为物重的几分之一。
即G nF 1=(其中动滑轮物G G G +=,n 是承载物重的绳子段数),nh S =。
机械效率:总有用W W =η①斜面的机械效率:FlGh=η(G 表示物重,h 表示斜面的高度,F 表示拉力,l表示斜面的长度)。
②滑轮组的机械效率:nFG=η(G 表示物重,n 表示承载物重的绳子段数,F 表示拉力)。
滑轮组的有用功:Gh W =;滑轮组的总功:FS W =(h 表示物体被抬升的高度,S 表示拉力端移动的距离)。
、第十三章 内能质子原子核 夸克宇宙→物质→分子→原子 中子电子;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有性质的最小微粒。
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寸在的。
内能是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和机械能是不同的。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水的比热容为)/(102.43C kg J c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质量是kg 1的水温度每升高1 C ︒需要的热量为J 3102.4⨯。
吸热公式:t cm Q ∆=吸。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热机: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压缩冲程: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燃料燃烧放热公式:mq Q =放(q 表示燃料的热值)。
热机效率的计算:%100⨯=)(或能量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或用来做有用功的能量放总吸有Q Q Q Q η提高热机效率的主要途径: ①使燃料充分燃烧;,②尽量减小各种热量的损失;③在热机的设计制造上,采用先进技术;④使用时注意保养,保证良好的润滑以减小额外功。
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区别:转化发生在不同种能之间,而转移则发生在同种能之间。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两种电荷:①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②负电荷:用皮毛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
常见导体: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食盐水溶液等;常见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陶瓷等。
1A=1000mA ;1mA=1000μA 。
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
即===21I I I ……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在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
即++=21U U U ……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
即++=21I I I ……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在并联电路中,总电压和各支路的电压相等。
即===21U U U ……(第十六章 电压1KV=1000V ; 1V=1000mV 。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电阻的大小和电压电流大小无关。
在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时,导线越长,电阻越大;在材料和长度相同时,导线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欧姆定律:R U I =。
串联电阻的总电阻:21R R R +=总;两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2121R R R R R +=总。
第十八章 电能 电功1kW ·h =J 6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