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简介ppt
★教育思想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在教育实 践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 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 态度要端正。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启发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 摄相事,鲁国大治 。但孔子也因此与“三桓” (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 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 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结下了仇怨。 ★鲁定公13年 ,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 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一言:这里指一个字;行:奉行;欲:想做的事;勿:不要; 施:强加。
子贡问孔子说:“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孔子说: “那就是恕道吧!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孔子强调为政者首先必须端正自己,“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会 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纵然三令五申, 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致 人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 也。 •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致 格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 而不校。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貳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 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 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 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 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学习规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曾子曰:“吾日三 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三:多次。省
(xǐng):检查反省自己。谋:办事。传:老 师传授的知识。习:复习。
★政治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的其核心是“礼”与“仁”。 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 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 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 秩序和制度。 ★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 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 ”、“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
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兄弟排 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 汉族。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 落。但他磨练意志,好学上进,善于取法他 人,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 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 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 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 泗水南岸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北宋政治家赵 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 信(诚实) 习(温习)
这句中所包含的成语: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 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实呢?和朋友 交往,是否真诚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 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三省吾身
•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 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论语原本自秦代便已失传。到西汉时 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 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 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 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 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 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亡。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 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 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孔子的 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 庸”。
致 学
•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有教无类。
★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 孔子俸粟6 万 。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 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 。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 。服劳役的人将孔 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 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孔子的祖先本为殷商(华夏族)。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出名的勇士, 天生神力,可以“力举城门”,是当时鲁国 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孔丘是其第三个夫人所生。 ★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 “博学好礼”。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今1.9米以上,具体是 196.8cm。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 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 ★据民间传说孔子的出生也很不平凡,出生之时,头顶向下凹陷,故取名曰“丘”。这 当然是不严谨的说法,先不说孔子是否因此得名孔丘,单是头顶凹陷就有点玄乎。因 为在现在的观点看这绝对不是什么异象,而是新生儿严重缺钙的表现。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 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 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云尔。”
★安贫乐道
叁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 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 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 。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 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 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 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 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肆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 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态度: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下:形容词做名词,不如自 己的人。 孔子说:“聪敏好学,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 耻。”
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罔:迷惑、茫然不解;殆:精神疲乏而招致危险。 孔子说:“只读书 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不解而无所得;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 精神疲乏而招致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