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政治上册 3.2《认识你自己》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政治上册 3.2《认识你自己》教学设计

《认识你自己》教学设计【教材依据】本课的教学设计为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正确认识自己》第一站角色与责任。

本课内容主要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现象以及认知能力而设计的。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能客观地认识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完整的自我形象。

能力目标:掌握认识自己的方法,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知道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方法途径。

【学情分析】七年级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提升品德修养,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负责任的公民。

而正确认识自己的不同角色和责任,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交往”。

【重点难点】掌握认识自己的技能,正确审视自己,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不盲目自卑或骄傲。

这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学习过程】一、你了解自己吗?引导学生阅读第30-31页刘晓的例子,并分组讨论后面的两个问题。

提问:你了解你自己吗?我想请一名学生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并归纳出自己的外貌、性格、兴趣爱好,优缺点等。

这些归纳到底全不全面呢?我们要如何全面、深刻地认识自己呢?教师找几名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

这样可以了解一些学生对自我的错误或不当的评价,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

在这一环节中,先不要对学生做出的评价提出任何指导意见,留下悬念,让同学对学习接下来的课程更有兴趣。

提问:认识自己,对我们到底有多重要呢?教师给学生讲述小孩抓糖的故事:一个小孩跟他爸爸去邻居家玩,邻居很喜欢这个小家伙,就拿出糖罐说:“来,抓一把。

”小孩两眼看着糖罐,手却一动不动,邻居催促了几次,小孩就是不伸手。

最后,邻居只好自己动手,抓了一大把糖果塞到小孩的衣袋里。

在回家的路上,小孩的爸爸问他:“平时你最爱吃糖果了,今天为什么自己不伸手?”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怎样回答?是因为害羞吗?不是。

故事中的小孩是这样告诉他爸爸的:“我的手小,抓一把抓得太少。

他的手大得多,还是让他抓好一些。

”提问:这个小孩的聪明之处在哪里?(知道自己的短处并巧妙地避开,从而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好处。

)“认识你自己”,这是几千年前镌刻在古希腊阿波罗庙宇上的一句话,作为神对人的忠告,这被当时的哲学家认为代表了人类的最高智慧。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一条军事箴言写入《孙子兵法》以传之后世。

可见,正确认识自己是多么重要。

我们不妨闭目想一想:我知道自己每一天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吗?我知道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是什么形象吗?我知道自己真正的能力专长吗?我们看到很多同学不分昼夜地在努力学习,却始终无法取得好成绩;可是还有另外一种同学,这些人学习起来很轻松,但却很成功。

不努力肯定不能成功,但努力也未必一定能成功。

很多人虽然很努力,也很勤奋,但可惜的是,成功似乎总是在遥不可及的天之尽头。

是他们没有天分么?不是这样的,如果这样的学生能在每天努力学习的过程中,稍微停下来,抽出一点时间来进行深入的内省和思考,花一点时间来重新定位自己努力的方向,也许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一个人如果能够深入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再加上勤奋努力,也许离成功就不远了。

二、在实践中认识自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在实践的检验中认识自己指的就是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认识、体验自我。

提问:同学们,现在请你们回顾一下,对自己影响比较大的成功或者失败经历,在体验这些成功或失败的时候,你是怎样认识你自己的?成功时有没有觉得特别自信?失败时有没有感到自卑?我们应该如何正确面对这些成功和失败呢?教师作出总结: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成功,也不可能永远失败。

所以,不必为暂时的失败而灰心丧气,以免加重自卑,形成恶性循环,也不必为一时的成功而过分沾沾自喜,产生优越感。

优越感是自卑的另一表现形式,越是自卑的人越想体验优越的快感。

另外,在这部分的教学中,要对在提问中表现出对自己评价不当或自卑的学生予以适当的鼓励,让他们说一说成功的事情。

教师在教授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还可以模拟实际情景,让学生表演小品,在不同的情况下对自己进行评价,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更好地达到课程目标。

三、在与他人的交往、合作中认识自己讨论:找出自己的特点和优、缺点,并让同一小组的同学对这些特点和优、缺点进行分析讨论。

这样讨论可以让学生达到正确认识自己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通过别人来了解自己时,最好是主动些,态度要虚心和诚恳。

整天被老师、家长表扬的同学,难免过于自信,甚至可能会变成自大狂:相信离开了他地球就不再以每天四万公里的速度旋转、人类就会陷于水深火热;整天被老师点名、家长批评的学生,又难免会过于低估自己,安于“差生”的现状,不再努力和奋斗,只是叹息着把自己的未来交给完全不可知的命运。

所以,虽然我们要从别人的态度中认识自己,但也不能完全依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在接受别人评价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的分析和思考。

三、在多重比较中认识自己学生的潜能是有差异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然而,生活中却常有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却看不到自己的弱点;也有些人常看到自己的很多问题,看不到自己的长处。

著名作家劳伦斯说过:“每个人都有一个与众相同的自我和一个与众不同的自我,只是所占比例不同。

”所以,在比较时,一定要头脑清醒,真正看清自己的优势和弱势,切不可只看到别人的长处,忽视了自己的优点,这样只会让自己变得自卑,进而导致失败。

教师给学生讲下面的《上帝没有看轻卑微》这个故事: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参观凡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凡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答:“凡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

”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

”这位父亲是一个水手,他每年往来于大西洋各个港口,他的儿子叫伊东.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

20年后,在回忆童年时,他说:“那时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出苦力为生。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

好在父亲让我认识了凡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没有轻看卑微。

”原来,很多时候,是出身卑微的人自己看低了自己。

提问:伊东?布拉格的成功之处在哪里?人在与他人进行比较的时候,一定要怀有一颗自信的、积极进取的心。

自己可能和别人相比暂时有一定差距,但只要努力不懈,就一定可以成功的。

教师给学生讲索菲亚.罗兰的故事:著名影星索菲亚.罗兰中学毕业后,一直未能找到工作,有一次她看到招聘演员的广告,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应聘。

但几次试镜之后,化妆师说她的鼻子太长,臀部过宽,不太理想,要做适当的整形手术。

但是罗兰拒绝改变自己的容貌,后来有机会参与了演艺活动,发挥了自己的长处,终于以自己本来的面目获得了成功。

提问:①索菲亚.罗兰与别人比较是否有优势?②如何正确认识自己与别人相比的优势和劣势?索菲亚.罗兰与别人比较时的劣势是相对的,而这些劣势如果应用得当的话,恰恰会变成自己的特色,进而成为自己的优势。

另外,在与别人比较时,为了避免自卑心理的产生,大家应该选择与自己各方面相类似的人或事比较。

否则与自己悬殊太大,或者拿自己的弱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总免不了自卑感。

与人比较时要讲究“可比性”,否则只有“人比人,气死人”。

四、在自我观察和内省中认识自己孔夫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每天要抽出三次时间用于自省。

也许正因如此,他才在不经意间成了后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思想巨擘,以致于他的真知灼见要用厚厚的一本《论语》来记载,并光耀中国文化两千余年。

而内省这种方法,也恰恰是认识自己的最好方法。

要认识自己,关键在于自己的观察和内省,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真正了解自己,才能恰当看待别人的态度,合理地与别人比较,这样才能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

所谓内省,就是让学生在外界的帮助和督促下,实现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完善。

刚开始,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差,谈不上什么评价、调控及如何去实现。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灵活运用教材,联系实际并创设情境,以提高学生的认识。

在现实人生中,许多人一辈子也没有真正关怀和关注自己,甚至没弄清自己是谁、是干什么的。

“你到底是谁”,其实是一个关乎心灵走向、关乎事业抉择的人生命题。

教师给学生讲述下面的这个故事:一位留学英国剑桥大学的学者写过一篇文章,文章里面叙述了剑桥大学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的故事。

该教授欢送又一批学生即将毕业时,他忽然患了眼疾,自称失明了。

非常敬仰他的学生们纷纷前来看望他,他问每一个来看望他的学生:“你是谁?告诉我你究竟是谁,从什么地方来?学什么专业?小时候幻想干什么?毕业后准备到什么地方去?将来准备做什么……”同学们觉着老教授在眼睛失明之后居然这样关心他们,都很感动,就把各自的具体情况和想法如实的告诉老教授。

老教授一边听一边连连点头,不时地说着:“好”、“很好”、“再说一遍”、“你很了解自己了”、“你目标明确,好好的实践吧”等等。

与同学们分手时,他又一一握着同学们的手,异常亲切而语重心长地说:“我知道你是谁了!不过,今后的漫长岁月里,你千万不要忘了自己是谁啊!”有的同学就觉得怪怪的,偷偷的对其他同学说:“老人家的眼睛一瞎,思维也好像不太清晰了,有些絮叨了。

”谁知,在学生们毕业离校的前一天,老教授的眼睛又“奇迹”般的复明了。

他在送别会上对同学们说:“在我双目失明、意志消沉的时候,是同学们的关怀和激励让我重又心明眼亮了!我也给那些曾经看望我的同学们精心制作了一件礼品――我们的谈话录音。

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当你们失意的时候、迷茫的时候、不知所措的时候,就听听这盘录音带吧……”直到这时,同学们才真正领悟到老教授的良苦用心。

提问:①这个老教授的用意到底是什么?②如何内省?建议教师在教学时,注重询问学生的内心感受,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注重自我观察和内省。

并引用名人自省的例子,为学生做出榜样。

另外,要正确认识自己,除了需要深刻的内省,更需要超然、客观的心态,无论何时何地都对自己前进的方向有正确而清醒的认识,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这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如何正确认识自己,要结合课本材料和自己的实际来学习。

板书设计在实践中认识自己24在与他人的交往、合作中认识自己n认识你自己F在多重比较中认识自己Z在自我观察和内省中认识自己r六、达标练习r1、“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启示我们需要()AA.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QB.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5C.通过他人来了解自己WD.完全听从他人的态度与评价p2、在某班学生填写的“自我鉴定表”结果中发现,在“优点”这一栏内,同学们写得很多;而在“缺点”这一栏内则写得很少,许多同学甚至没有填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