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政治(上)全册教案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政治(上)全册教案

教学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课题第一课走进中学 1.校园风景线教学目标1.热爱新学校;2.适应新的学习环境;3教师搜集学校的有关照片;4学生课前参观学校;5.培养观察、感悟生活的能力; 6.了解新学校的发展史,知道制定校训的意义,了解新学校校训的含义重点“校园剪影”和“校史追踪”难点“校训感悟”学情分析学生刚刚进入初中,他们对新的学校、新的同学、新的老师、新的集体,既好奇又陌生;他们既对新的学习生活充满希望,又期待教师尽快给予自己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的指导。

教学流程一、导入教师利用投影或黑板写出几个大字:亲爱的同学们,欢迎你们!对学生来说,9月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我们应该给它起一个名字——开学节。

每个中学大致都在每年的这一时刻重复着辞旧迎新的程式,一批一批的初一、高一的新同学步入了更高一级的学习殿堂。

第一课走进中学(板书)提议:教师准备若干张本校的校园风景照片或明信片,在班内传阅展示给同学们看。

1. 校园风景线(板书)漫步校园,我们会发现,这里的风景独好,并且比小学大得多,有很多场地和部门,有很多场馆和社团组织,下面我们来一一来辨识一下。

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兴趣。

校园剪影活动1:学校平面图活动方式:(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学校平面图(或挂出事先准备好的学校画图),平面图上要画出校长办公室、团委办公室、班主任办公室、任课教师办公室、校医室、图书馆、餐厅等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

(2)教师讲解这些部门的责任和职能。

(3)教师鼓励学生上台,试着在图上标出部门的位置和负责人的名字,并要讲台下的学生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

在这里,每一个同学都能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那么,你希望发展哪方面的能力呢?活动2:学校社团组织活动方式:(1)填写。

A..你所知道的学校社团组织;B.你想参加的社团活动;C.你还想让学校组织的校园活动。

(2)学生课堂发言与交流。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细心感受,一定会发现它可爱之处。

经过老师的讲解和同学间的交流,学校在你心中是什么样子?活动3:“话说”我们的学校活动方式:(1)用大致5分钟时间让学生描述或描绘自己的学校,着重突出学校的特色。

(2)通过上台展示,或小组同学互换的方式,同学间相互交流自己的作品。

(3)小组推荐、挑选出优秀作品展示并张贴于班级的板报栏中。

通过师生互动,来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丰富学生的生活,更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喜爱。

通过“师生”活动,让学生更快地熟悉学校的环境,通过学生自己参与的形式,自发地对学校的一切产生浓厚的兴趣。

校史寻踪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

校史记录着学校诞生和发展的历程,见证了学校历史发生的大事件,留下了师生们共同前进的足迹。

活动4:校史寻踪活动方式:(1)教师讲述学校的重要发展历程,尤其是学校的成绩。

(2)学生一边听讲解一边记录,填写到教科书第5页的横线上。

(3)学生独立思考“校史”带给自己的启示,并把思考的火花记录到教科书第5页的方框内。

了解学校的过去,形成对学校的整体印象。

校训感悟校训是学校为了树立优良校风而定的,是要求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校训集中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教育宗旨、历史传统和办学特色,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和精神面貌。

活动5:校训感悟(1)教师把校训写到黑板上。

(2)针对本校的校训引发讨论:我们的校训代表什么含义?你有什么感悟?(3)如果我们学校还没有校训,你的提议是什么?从不同侧面了解学校。

了解学校的历史、今天,展望学校的未来。

总结无论是自己感受到的学校,还是从老师和同学口中得知的学校,你喜欢学校的什么地方?问句式结尾,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思考问题。

作业1、选择题2、典题透析自我评价1.教案栏目是否填写完整(是□,否□)。

2.教学效果(好□,差□)。

3.问题与思考:教学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课题第一课走进中学 2.跨越陌生教学目标 1、认识和了解新同学、新老师;2、学会作自我介绍,通过互动活动认识新同学、新老师;3、创建良好的班集体。

重点认识和了解新同学、新老师难点创建良好的班集体。

学情分析学生刚刚进入初中,他们对新的学校、新的同学、新的老师、新的集体,既好奇又陌生;他们既对新的学习生活充满希望,又期待教师尽快给予自己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的指导。

教学流程一、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新学期初始,我们熟悉了校园,你们对新学校有什么感受和体验,喜欢新学校吗?”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那么,你思考一下,学校对你的学习起重要作用的是什么?”思考后若答不上来,再问:“是人还是物?”学生肯定回答是“人!”教师:“那么,在开学后的这些日子里,你接触了多少人呢?与周围的同学、授课老师之间还存有陌生感吗?”学生回答。

一问一答。

活跃课堂,调动课堂气氛。

活动一:自我介绍案例分析:杨亮的故事(见教科书第7页)具体活动如下:(1)教师鼓励学生积极上台自我推荐,让别人更快地认识自己。

(2)学生走上讲台作自我介绍,提醒每一位同学要突出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及个性中的特别之处,比如常用动作与语言。

(3)最后,大家一起鼓掌以示对勇敢自荐者的鼓励。

被人记住名字是被尊重和被接纳的体现,记住他人的名字,是良好友谊的开端。

本活动及下面的两个活动设计是递进的,从相互认识到重点认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到自己的“好朋友”。

本活动的目标是相互认识。

活动二:印象中的“第一”人(1)请同学们记录进入校门之后,给“我”第一印象最深刻的各种人。

记录在教科书第8页。

(2)在记录的过程中,如果你还不知要记录的他(她)叫什么名字,可以走到他(她)面前去诚恳地问。

?活动三:设计自己的名片(1)每位同学准备一张稍硬、漂亮的纸张,用于设计自己的名片。

(2)名片设计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富有自己的特色。

(3)名片填写内容可参照教科书第8页,教师规定在有限的时间内设计,可设计若干张。

(4)名片设计完后,每位同学当面双手送给自己最想结识的那些同学。

?活动四:我们的老师具体活动如下:(1)学生填写教科书第9页的表格内容。

(2)请学生上讲台讲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老师。

(3)在讲述中,重点介绍老师的姓名、所授课程、讲课特点,你的个人点评。

尽快地与老师熟悉,把自己制作的“名片”送给老师也许是认识老师的一条捷径!活动五:我理想中的班集体具体活动如下:(1)用5分钟时间把自己理想中的班集体的特征列举出来,填写在教科书第11 页的空白处。

(2)填写完毕,请同学们走上讲台,进行“我理想中的班集体”演讲。

(3)在学生演讲的过程中,教师把学生所提到的理想班集体的主要特征罗列在黑板上。

(4)教师和学生共同在众多的特征中挑选出10 条,课下整理出来,作为建立优秀班集体的目标。

使学生逐步树立班级的“主人翁”意识,形成对“家”的归属感。

活动六:我为班级作创意如果要建立理想中的班集体,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激励自己,比如定班训、设班徽等。

具体活动如下:(1)学生分组活动。

(2)每组讨论和创作一个作品,作品题目有:设计班训;设计班级座右铭;设计班徽;制定班级公约;制定班级工作计划。

(3)讨论结束后,班级交流小组讨论结果。

(4)把小组作品张贴在教室的宣传栏里,以时时鞭策和警示班级成员。

?总结播放歌曲《相亲相爱的一家人》通过今天一系列的活动,我们跨越了陌生,我希望大家能像兄弟姐妹般相亲相爱,融入我们班集体这个大家庭,让欢声笑语、友爱互助荡漾在我们中间。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师生间相互认同,相互接纳。

作业1、综合题(选做)2、背诵《要点突破》自我评价1.教案栏目是否填写完整(是□,否□)。

2.教学效果(好□,差□)。

3.问题与思考:教学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课题第二课昨天与今天(一)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初中学习的特点,掌握搞好初中学习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了解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老师的教学特点。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优秀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创新信心,激发其次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重点做学习的管理者;了解自己的学习方式难点了解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老师的教学特点学情分析中学和小学相比,不仅在同学、老师、校园环境上有了大的变化,还在课程设置、校规校纪、承担的责任上有了很大变化。

初中生在学习任务、学习的特点方面有了一个较大变化,面对学习中出现的新问题,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也有可能产生畏难情绪。

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复习导入:从昨天的小学,到今天的中学,有许许多多的变化。

老师、父母、学校、社会对我们的期望和要求变高了,我么对自己的要求也变高了。

正是这种变化,使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步伐,经历成长、走向成熟。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经历一下昨天与今天的一些变化吧。

(板书:昨天与今天)对我们来说,一个最重要的身份是学生,所以,我们理所当然的任务就是学习。

那我们就从中小学学习上的变化谈起吧。

二、讲授新课:第一层次:适应新学习师:进入初一,那种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陌生感和新奇感似乎很快就被随之而来的学习压力冲淡了,不少同学困惑、苦恼,不信你们看:情景(一):天哪!这么多的书,我可怎么学呀?情景(二):老师讲得比小学快多了,我怎么也听不懂!提问:不知道类似的困惑,你们有没有?学生回答略。

设计意图:话题导入,让学生感同身受,逐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感受和困惑。

环节一:打开心扉说变化,诉困惑。

活动:小组讨论:与小学相比,初中学习有哪些新特点?上课一周多了,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困惑?(变化引导学生从课程门类、课程内容、老师讲课特点、学习方式、作业等几个方面来总结),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与小学相比,我们可以感受到,初中三年我们要学习十几门课程,可以说时间短,课程门类多,老师讲课的速度加快了,课程难度也增加了,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我们学习中的困惑、让我们做到更有效的学习呢?环节二:让我们共同探寻新的学习方法。

请同学先来讨论A、B、C、D四位同学谁会学的出色,为什么?学生A;我课下不要学习,我要玩,只要上课学就足够了。

学生B;我爸妈对我要求很严,让我考重点高中,在他们的压力下我只好学。

学生C:我喜欢哪位老师,我就学哪门功课。

学生D;我准备课间、活动课、晚上等事件都用来学习。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进入中学,课程的门类多了,课程的内容加深和系统化了,学习任务重了,难度也加大了,这就需要我么在学习上更主动、更认真、更努力。

同时初中老师会更多的指导和启发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找到在新环境下,适应初中学习的方法。

环节三:考考你:请你帮他出主意吧。

教师出示课本14页的材料题,出示问题:作为林琳的的同龄人,请你给她出主意,帮她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