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生态平衡
教学目的:
1、掌握生态平衡的概念,理解生态平衡的原因。
2、了解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及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重点和难点:生态平衡的概念、维持生态平衡的原因。
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平衡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通过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以及系统论和控制论观点。
情感目标:通过理解各种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和破坏,渗透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点。
教法:通过分析一片草地生态系统的发生、发展、平衡、破坏的过程,来总结生态平衡的概念及保持平衡的原因和生态平衡破坏的原因。
生态系统的发生:草的数量逐渐增加
生态系统的发展:兔、狐的依次出现及次第捕食,让学生分析先后及曲线高低
动态平衡:提示、询问画出各平衡状态的动态曲线图
问:此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种类、数量的关系如何?
种类不会有很大变化,个体数量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再问:此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保持着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变化不大,即动态平衡的状态。
总结:生态平衡的概念。
1.概念:P269阶段性、稳定性、平衡性、动态性
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
即是它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小结生态平衡概念的内涵:
⑴发展上的阶段性:成熟阶段
⑵结构上的稳定性(生物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有完整的营养结构和典型的食物链)
⑶功能上的平衡性(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平衡)
⑷平衡上的动态性: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问:从机制上看,生态系统能具保持动态平衡的状态靠谁来维持?
生态系统自身。
它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
抗干扰自恢复能力
2.原因:有自动调节能力
抗污染自净化能力
举例:负反馈:如通过对兔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数量变化自动调节的分析(见图),在草原生态系统中,植食性的兔多了,草会受到危害,但这是暂时的,由于兔的增多,狐因食物丰富而增多,这样一来,兔的数量就会受到狐的抑制,草的生长就会恢复正常。
这叫抗干扰自恢复能力。
又如:一个池塘受到轻度污染,会由于生物的分解和物理的沉降等作用,就可以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
这叫抗污染自净化能力。
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池塘污水过多会怎样?如果将狐狸全部捕杀掉又会怎样?结果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再思考:如果此生态系统中还有狼存在,将狐狸全部捕杀掉又会怎样?
维持一步正常的生态平衡。
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成分的多样性——即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再分析:农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哪一个自动调节能力大?森林。
再分析:一片红树林的生态系统与一片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哪一个自动调节能力大?热带雨林。
3、自动调节能力大小的决定因素:P270
⑴结构越简单,能力越小,生态平衡越易被破坏。
⑵结构越复杂,能力越大,生态平衡越易维持。
注意: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无论多大,总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我外来的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遇到破坏。
那么,破坏生态平衡有哪些因素呢?
原始的森林可能遭受到什么的破坏?火灾或人为砍伐。
自然因素:如:火山、水灾,旱灾等
4.破坏因素植被的破坏
人为因素食物链的破坏
环境污染
人为因素是指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
它会加剧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1)植被的破坏:学生举例:
分析:北京沙尘暴——草原植被的破坏
长江水灾——长江中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坏
黄河的形成——黄土高原植被的破坏
地球上森林面积由19世纪的55亿公顷减少到现在的28亿公顷。
许多森林、草原被破坏而变成沙漠,全世界的沙漠面积每年扩大5~7万平方公里,每年有500多万公顷的土地因沙漠化、污染等原因不能生产。
全世界因此失去的耕地
达5亿公顷。
(2)食物链的破坏。
举例:文革时期,为保粮食,集体赶杀麻雀,引起虫灾减产(3)环境污染。
举例:废水、废气、酸雨……
5、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P272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谈自己认识,最后由教师总结到一方面“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地发展”,另一方面“使生态系统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如:鱼塘捕大鱼,放鱼苗;海洋捕鱼要有体渔期
保持生态平衡,这样才能从生态系统中获和持续稳定的产量,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最终将危害人类的生存。
问:是否保持生态平衡,就只能保持原始的平衡,不能人为的施加影响?
否,可以在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建立有利于人类自身的新的平衡。
小结:1、生态平衡的概念、维持生态平衡的原因。
2、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3、生态平衡的意义。
练习:下列图示从左到右分别表示两物种之间的关系是:
C.寄生,捕食,共生
D.竞争,捕食,寄生
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