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专题探究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专题探究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鲁迅的《朝花夕拾》这本书中记叙了他童年时期的一些美好记忆,这些记忆成为了他在现实的“纷扰”和“芜杂”中寻找一点闲静的突破口。

针对本书的阅读,课本提出了进行专题探究。

因此,借此机会我们探究一下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知识介绍:
关于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本书中有这么几篇涉及:《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藤野先生》
下面就针对文中的语言片段摘抄几节:
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

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

——《阿长与山海经》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

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

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页,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

昨天
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在书塾以外,禁令可比较的宽了,但这是说自己的事,各人大概不一样。

我能在大众面前,冠冕堂皇地阅看的,是《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说》和《玉历钞传》
——《二十四孝图》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五猖会》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

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我是画画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此外还有所谓格致、地学、金石学、……都非常新鲜。

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

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

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

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
惟有天造草昧……"
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葛也出来了。

学堂里又设立了一个阅报处,《时务报》不待言,还有《译学汇编》,那书面上的张廉卿一流的四个字,就蓝得很可爱。

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

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琐记》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藤野先生》
从这些摘抄的文字我们可以大致划分一下鲁迅的人生历程。

从《五猖会》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清晰的知道鲁迅先生是7岁开蒙。

父亲强制武断的让他背书的。

我们以上私塾三位书屋为分界线。

上私塾之前为童年大约4岁至7岁至12岁。

上三味书屋12岁至17岁为少年时期。

到南京到日本为青年时期。

那么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推测:
和鲁迅的童年时代相关的有两篇《阿长和山海经》《五猖会》。

和鲁迅少年时代有关的有两篇:《二十四孝图》和《从百草园到三位书屋》
和鲁迅青年有关的有两篇:《琐记》《藤野先生》
思考拓展: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来自于他的切身体会。

他感觉到温暖的,对自己激励大的,就是好的教育,要提倡的。

对于不好的,痛苦的记忆就是要摒弃的。

要改正的。

美好的记忆有:
1、小时候自己喜欢看绘图的山海经,长妈妈给自己买回来了。

(《阿长与山海经》)发生在童年时期。

2、在三味书屋感觉老师很渊博方正质朴,对老师很恭敬。

对老师读书和同学读书的场景记忆很清晰。

喜欢画画。

(《从百草园到三位书屋)发生在少年时期。

3、在南京学堂对《天演论》学习地质学,读苏格拉底的书籍时很开心。

(《琐记》)发生在青年时期。

4、在日本藤野先生给他添改讲义,以尊重的方式询问裹脚的事让他很温暖。

(《藤野先生》)发生在青年时期。

不好的记忆有:
1、当我高高兴兴的想要看五猖会的时候,父亲武断的让我背书。

发生在童年时期。

2、在三味书屋提问问题,被老师拒绝。

在上课的时候,用描绣像的方式来逃避学习。

发生在少年时期。

3、在私塾的时候,同学看有画的图书要被塾师打板子,何止。

并且同学能够看“恶鬼一般的魁星像”看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也不愿读枯燥无味的“人之初性本善”。

发生在少年时期。

3、衍太太散布我偷东西的流言。

我去南京读书时学校里的单调的课程和学校“乌烟瘴气”的感受。

想要去日本寻找出路。

发生在青年时代。

4、在日本仙台医学院考试被怀疑老师给他泄题。

观看中国人被杀的影片触动他做出人生的改变——弃医从文。

发生在青年时代。

结合鲁迅的记忆。

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鲁迅的教育观念:1、对于学龄前的儿童,家长要关注儿童的学习需要。

那就是提供色彩丰富的图画书,来让孩子认识世界。

同时要保护孩子的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用一种接纳的,耐心的,孩子感兴趣的方式教育孩子。

2、少年时代,孩子正是由形象思维逐渐转向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期。

因此要根据孩子的兴趣,提供教学内容。

同时,学习也要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逻辑思维。

就拿鲁迅学对对子,刚开始的难,无味到后来好了很多。

说明学习古文需要一个过程。

同时还要鼓励孩子自己探索这个世界。

3、青年时代,孩子有了自尊,能够分清是非曲直,要保护孩子的自尊。

同时他对新生事物,新知识具有强大的好奇心。

和学习的欲望。

要鼓励他树立自己的理想和方向。

并为之努力。

要用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他。

4、同时自己的理想和方向要符合国家的需求。

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总之,从《朝花夕拾》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鲁迅希望中国的教育:
多一点对儿童的尊重。

尊重儿童学习的规律,尊重儿童学习的心理。

多一点心灵的关注。

关注儿童对新知的需求,关注儿童对关怀的需求。

多一点兴趣的培养。

培养少年读书的兴趣,培养少少年绘画的兴趣。

多一点人生的引导。

引导青年观察社会,引导青年家国情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