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层空间法的基本制度

外层空间法的基本制度


(3)将宇航员安全交还给发射国。宇航员如因意外事故、
遇难或紧急的或非预定的降落,在任一缔约国管辖的区域内 着陆,或在公海、不属于任何国家管辖的其他任何地方被发 现,他们的安全应予以保证并立即交还给发射国。
(4)保护和归还空间物体。各国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
护在其管辖区域内发现的空间实体或其组成部分。发现空 间实体的国家应在发射当局的要求下,将空间实体归还给 该发射当局的代表。履行保护和归还空间实体或其组成部 分义务所花费的费用,应由发射当局支付。
行军事演习。
(六)保护空间环境制度 《外空条约》第9条规定:“各缔约国从事研究、探索外层空 间,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时,应避免使其遭受有害的污染, 以及地球以外的物质,使地球环境发生不利的变化。如有必 要,各缔约国应为此目的采取适当的措施。”这就是说,首 先要使外空,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避免遭受有害污染,特 别是避免空间碎片对运行中的卫星和航天器的危害。其次要 避免地球以外的物质使地球环境包括地面和空气空间遭受有 害污染,例如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等。再次,第9条还规定 ,如果缔约国或其国民进行外空活动或实验会造成潜在的有 害干扰,该国应保证于实施这种活动或实验前进行适当的国 际磋商,在有潜在危害情况下,国际磋商是有必要的。
2.责任主体
(1)国家对其在外层空间从事的活动,无论是政府从事的 ,还是非政府从事的,都要承担国际责任。 (2)空间物体造成损害的责任承担者是发射国。当两国或 数国共同参与一项发射活动时,一个空间物体有几个发射 国,这些发射国对该外空物体造成的损害负共同和分别的
责任。
(3)当一个空间物体对另一个空间物体造成损害,并由此 对第三国造成损害,这两个空间物体的发射国应承担共
(五)外空和平非军事化制度
《外空条约》第3条规定,各国探索和利用外空,“应遵守
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第4条规
定:“各缔约国保证不在绕地球轨道放置任何携带核武器或 任何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实体。”该条还规定,各缔约国必 须把月球和其他天体绝对用于和平目的,禁止在天体建立军 事基地、设施和工事;禁止在天体试验任何类型武器以及进
把物体射入外层空间的缔约国对留置于外层空间或天体的该物体 及其所载人员,应仍保持管辖及控制权。”
其次,关于所有权问题,《外空条约》第8条规定:“射入外
层空间的物体,包括降落于或建造于天体的物体及其组成部 分的所有权,不因物体等出现于外层空间或天体,或返回地 球,而受影响。”
2.发射到外空的空间物体必须在一个发射国登 记
发射国是指发射或促使发射空间物体的国家,或从其领土
或设施发射空间物体的国家。根据发射国的定义,一个发射 到外层空间的物体可能不止一个发射国,然而发射到外层的 空间物体只能在一个发射国登记。若一个空间物体有两个以 上发射国,应有各该国共同决定由其中哪一国登记该空间物 体。
《登记公约》进一步确立了外空物体的登记制度。这对于控制外空
(三)责任制度 1.概述
(1)外空实体损害的责任制度:《外层空间条约》和
《责任公约》规定,发射国应对外空实体对地球的损害负绝 对责任,对外空实体对另一国或第三国的外空实体的损害由
发生过失的实体的发射国单独或共同负损害责任。
(2)责任制度的确定是为了保护外空发射物体损害的对象。
责任的主体是发射国包括发射和促进发射的国家、从其领土 或设备上发射的国家。
(2)外空物体是向外空发射的物体,包括人造 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星际 自动装置,以及月球和其他天体上的建筑物等等。
*外空物体的法律地位
外空物体的法律地位,实际上就是把物体射入外空的登记发射国 对外空物体进行管辖和所有的问题。
首先,关于管辖权问题, 《外空条约》第8条明确规定:“凡登记
外 层 空 间 法 的 基 本 制 度
版权所有:1B1052 (1、3、7、10、14、 16、19、20、25、26、 29、41)
说一说:外层空间法的基本制度有哪些?
外层空间法的基本制度
1. 登记制度
2.营救制度
3. 责任制度
4.月球开发制度
5.外空和平非军事化制度
6.保护空间环境制度
(一)登记制度 1.概念 (1)登记制度:指发射外空物体的国家将 其发射的物体向联合国秘书长登记入册, 其目的是保持对该物体的管辖和控制并对 该物体造成的损害承担国际责任。
成了损失,发射国就要承担责任。
适用于空间物体在地球表面、或给飞行中的飞机造成损害,
包括一个发射国的空间物体对另一发射国的空间物体,或其所 载人员或财产造成损害,并由此而对第三国的地球表面或飞行 中的飞机造成的损害。 (2)过失责任原则,即空间物体造成的损害时因为发射国的过 失或其负责人的过失造成的。如果只有造成损害的客观事实, 而无行为者的主观过失,则不承担赔偿责任。
同和分别的责任,其赔偿责任应按该两国过失的程度分摊。
3.赔偿的范围(空间物体造成的损失)
生命的丧失、身体受伤或健康的其他损害,国家、自然人、 法人、国际组织的财产的损失和损害。
4.损害赔偿责任的原则。
《国际责任公约》把赔偿责任分为绝对责任和过失责任。 (1)绝对责任原则,即不论发射国是否有过失,只要对他国造
损害负有责任。” 第5条规定:“两国或两个以上国家共同发射外空物体时,对 所造成的损害应共同及单独承担责任。”
(损害赔偿责任的原则)
关于损害赔偿额的问题,第12条规定:“应按国际法、公
正合理的原则来确定,以使对损害所作的赔偿,能保证把 损害恢复到末发生前的原有状态。”在要求损害赔偿的程 序方面,如果通过外交途径在1年内不能达成协议,有关 双方可以组织求偿委员会,依据裁决解决。
6.每一登记国须随时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供有关外空物体的其
他情报。
(二)营救制度(营救宇航员制度)
1.宇航员是指乘空间发射物体到达外空和天体的人员。他们的
宇航活动是为全人类谋福利和利益的,被称为“人类派往外空
的使节”。他们所从事的外空活动又带有极大的危险性,所以 《外层空间条约》规定了一项援救宇航员原则,要求各国应对 遇险遇难的宇航员给与援助。《外层空间条约》第5条规定: “各缔约国应把宇航员视为人类派往外层空间的使节。在宇航
* 责任制度相关国际法规
《外空条约》第7条肯定发射国应负赔偿责任,即发射国以及 为发射提供领土或设备的国家,“使另一缔约国或其自然人 或法入受到损害,应负国际上的责任。” 第6条强调负责赔偿责任的是国家,各国应对其政府部门或非 政府的团体组织所从事的外空活动承担国际责任。国际组织 的外空活动“应由该国际组织及参加该国际组织的本条约缔
(四)月球和天体的开发制度
《月球协定》重申和发展了《外空条约》的一些原则和法
制。它规定的适用范围不仅限于月球,而且包括其他天体
,即太阳系内除地球以外的天体。月球和其他天体的法律 地位和活动原则是:月球和其他天体是可以自由探索和利 用的,不过,在月球上的活动应为一切国家谋福利,而且 只能限于和平目的实施。
员发生意外、遇难或在另一缔约国境内、公海紧急降落的情况 下,各缔约国应向他们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宇航员紧急降落
后,应迅速、安全地交还他们宇航器的登记国家。”

2 .营救制度的内容
根据1967年《外层空间条约》和1968年《营救协定》所确立
的援救制度,其内容主要包括:
(1) 通知发射当局和联合国秘书长。各国获悉或发现宇航 员在其管辖的区域、公海、在不属于任何国家管辖的其他任 何地方,发生意外,处于灾难状态,进行紧急或非预定的降 落时,应立即通知发射当局和联合国秘书长。各国获悉或发
活动和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强调的是,
登记制度已成强制性的规定,不管空间大国愿意与否,只要发射 外空物体,就必须登记。《登记公约》一共有12条,其主要内容 包括:(1).发射国在发射一个外空物体进入或超越地球轨道 时,应进行登记并通知联合国秘书长。 (2).每一登记册的内容项目和保持登记册的条件应由有关登记 国决定。
约国共同承担。”
(责任主体)
《国际责任公约》
第2条规定:“发射国对其空间实体在地球表面,或给飞行中 的飞机造成损害,应负有赔偿的绝对责任。” 第8条规定:“发射国的空间实体在地球表面以外的其他地方, 对另一发射目的空间实体,或其所载人员或财产造成损害
时,只有损害是因前者的过失而造成的条件下,该国才对
适用于空间物体在地球表面以外的地方,对另一发射国的空间 物体,或其所载人员或财产造成损害,包括一发射国的空间物 体对另一发射国的空间物体造成损害,并由此对第三国的空间 物体,或其所载人员或财产造成损害。
4.求偿的途径。
(1)使用国内程序。 (2)通过外交途径,由有关国家谈判协商求得赔偿。 (3)成立求偿委员会。
现空间实体或其组成部分返回地球,并落在它所管辖的范围
内、公海、或不属于任何国家管辖的任何其他地方时,应通 知发射当局和联合国秘书长。
(2)采取措施营救、帮助和寻找宇航员。宇航员如因意外
事故、遇难和紧急的或非预定的降落,降落在一国管辖的区
域内,该国应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营救宇航员并给他们 一切必要的帮助。如获悉或发现宇航员在公海或在不属于任 何国家管辖的其他任何地方降落,必要时力所能及的国家, 应协助寻找和营救这些人员。
(3).联合国秘书长应保存一份登记册,登记国应向联合国秘书
长提供下述几方面的情报:发射国或多数发射国的国名;外空物
体的适当标志或登记号码;发射的日期或地点,基本轨道
参数(交点周期、倾斜角、远地点、近地点);外空物体的
一般功能。 4.登记册所载的情报应充分公开,听任查阅。 5.登记制度是强制性的,其目的在于方便对外空物体的辨认 及促进探索和利用外空的国际法规则更有效地实施和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