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生儿的护理手册

新生儿的护理手册


Q1: 吃母奶的宝宝容易得黄疸吗?
A1 : 吃母奶的宝宝的确较易有黄疸,但不必因此即停用母奶,因为它并不会伤害婴儿 (若无其引起黄疸之原因) ,且只为低度黄疸。
Q2: 疝气一定需要开刀吗?
A2 : 若为腹股沟疝气则必须开刀;若为脐疝气则可等一岁之后,如果还没有消除,再 请小儿科医师诊断。
Q3: 背宝宝过久容易使宝宝成O型腿吗?
此外,男宝宝的阴囊太大,通常可能为阴囊水肿,检查的方式为父母们可床灯光调暗, 以手电筒照射肿胀的部位, 如果是透光则为阴囊水肿, 正常的现象会在 6~ 12 个月大时恢复 正常;倘若没有透光则可能为疝气,此状况必须依医师指示决定是否开刀治疗。
有些父母会发现男宝宝的生殖器似乎过短, 其实这是因耻骨的脂肪太厚, 生殖器被包在 里面所致, 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是正常的发展过程。 对女宝宝而言, 最常发现的是下体 出现如月经的分泌物,这也是正常现象。
正常骨骼的发育本来就是由膝内翻慢慢变成膝外翻,
所以出生到二岁左右是膝内翻, 随着年
龄渐渐转外翻, 此时父母不必担心孩子长大之后会会是O型腿, 但如果超过 3 岁仍有O型腿
的情形,最由专科医师诊断。
温度问题
中国人传统的观念总以为宝宝的衣服穿的愈多愈不会感冒,
殊不知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
中枢及皮肤汗腺尚未成熟, 如果再加上外在环境的温度过高, 宝宝的体温就会居高不下, 这
也因为新生儿的多器官未臻成熟、 本身支气管管径细小等生理面常因素, 或感染其他的 呼吸道疾病异常现象造成婴儿常有痰音,所以帮宝宝处理痰几乎是每位新手爸妈必经的过 程。
该如何替宝宝处理痰呢?如果宝宝喂食正常、 呼吸顺畅、 活动力强, 则此痰音属于正常 的生理现象,通常会在 4~ 6 个月大时自动消失,但如果严重影响宝宝的日常作息,就必须 请医师诊断宝宝是不是感冒了,这时父母们就必须替宝宝拍痰。
我们将全方位针对照顾新生儿重点做一详细介绍,以提供育儿父母们参考。
头部问题
新生儿的头型美观与否?及脑部发育是否正常?常是许多父母们关心的事项。专家指
出,在一般自然产中,有时候宝宝的头部经过产道的挤压,会产生水肿
(即是所谓的产瘤) ;
有些宝宝在用真空吸引器助产之下, 头骨骨膜下容易形成头血瘤, 这些都属正常的现象, 通
燥,形成所谓的湿疹,这时就需给予充足的婴儿油或凡士林等婴儿保养品来改善皮肤状况; 另一种常见的皮疹是痱子, 由于新生儿的汗腺尚未成熟, 因此很容易造成汗孔阻塞而导致发 炎,父母不得等闲视之。
宝宝尿布疹是令父母伤脑筋的问题。因为尿布疹与屁股常和大小便接触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当宝宝腹泻时就容易引起尿布疹。 勤换尿布是预防尿布疹的不二法门, 而对于较严重情 况或有徽菌感染时,则应经医师指示涂药治疗。
溢奶完全不同,宝宝吐奶情形如同大人呕吐一般,如果为严重的呕吐(一天吐
4~ 5 次)则
需找小儿科医师诊治。
排泄问题
一般而言, 刚出生宝宝在第一天便开始排尿, 如果宝宝在出生二天过后, 仍无尿尿的现
象可就要请医师检查了。新一天排尿
6~ 8 次,再者因为新生儿的尿液中含蛋白质、脓细
胞……等,且尿酸的成份也很高,所以常会发现尿液中出现红色液体,此为正常现象。
常在出生数天后即会自然消失,不必做任何治疗。
由于新生儿的颅骨尚未结合, 所以形成前囟门及后囟门, 前囟门大约在六个月左右就不 易察觉出来; 而后囟门因为仅有 05~1 公分左右, 因此至宝宝二个月大时就会完全关闭。 在 新生儿健康检查中, 前囟门是必须检查的项目之一,因为许多疾病可从此得知,如:婴儿脱 水时前囟门会凹陷; 而脑压增高时前囟门会膨起, 另外, 如果前、 后囟门关闭的时间过晚都 可能是疾病的征兆。
父母亦可从头型看出宝宝是否有颅骨骨缝过早闭合的现象,因为如果颅骨骨缝太早闭 合,除了容易造成畸形的头型之外,有时更是一些先天性疾病的警讯,父母需详加注意。
总之,“多看”、“多量”、“多摸”是观察头部是否正常的三大步骤,父母们一方面要看
宝宝的头型是否正常?前囟门是否凹陷或一方面要量头围是否太大或太小;
宝宝在初生时大便为稀软的墨绿色胎便,到
2、 3 天之后渐渐转为黄色;此时的排泄习
惯来自于大肠的反射,因此几乎在喝完奶之后便会有排便的动作,一天约
5~ 6 次。
生殖器官
当父母看到家中的男宝宝阴茎出现一小块突起时, 可能会十分紧张, 以为宝宝长了肿瘤, 其实这是因为有些婴儿的包皮过长, 如果父母没做好清洁的功夫, 就容易囤脏东西而形成包 皮垢;对于包皮过长的宝宝,一定要开刀割包皮,等宝宝年纪稍大些开刀为宜。
A5 : 两者并无关系。前者为婴儿发展中必经的性器期,与性早熟并无相似之处。
Q6: 左撇子一定需要纠正吗?
A6 : 不必做纠正。应依其大脑半球之优位在左或右,顺其自然发展。
出的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因为脐下方腹肌的肌膜有缺陷,通常在
2~ 3 岁前即会消失。
平常需保持脐带的干燥, 因为如果脐带经常湿湿的, 很容易使脐带产生肉芽组织, 严重
时会发臭,因此,脐带护理是父母不可忽视的工作。一般新生儿的脐带约在
1~ 2 个星期脱
落。
10 分钟育儿难题 Q & A
爱子心切是全天下为人父母者的心声,新手爸妈们常因为宝宝的身体表征知如何解决。 宝宝的反应如果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父母就可松一口气, 最令人担心的是, 但父母反而毫无 警觉心,这就会耽误了治疗的时机。 所以,平日就得具备基本的育婴常识, 如此不但不会因 宝宝的一些小问题就杞人忧天, 最重要的是, 一旦宝宝出现异常现象时,应及早发现、 及早 治疗。
新生儿的护理手册
对许多育儿新手爸妈而言,宝宝一举手、 一投足所代表的意义,甚至是生理上正常、异常的 表征,都是一个难解的“结” 。本单元详细提供照顾新生儿重点提示,希望能破解育儿父母 们心中的难题。
全身护理要点摘要 头部 头型正常与否、 前囟门是否凹陷或凸出、 头围大小、 颅骨骨缝闭合或隆起等, 都是头部 正常与否的指标。 嘴巴 需注意舌头是残留白色的奶垢?小 Baby 是否有误食其他东西的情形? 皮肤 胎脂在出生数周之后便会自动褪去,此时需注意保养的功夫。 脐部 新生儿脐带约在一周后脱,落需注意保持干燥。 四肢 新生儿由于中枢神经尚未发育成熟,常会有四肢抖动的现象。 生殖器官 观察男女宝宝生殖器官有无异样?平时需勤加清洁。 眼睛 观察眼球、视力等眼部周遭的器官;是否有斜视的现象? 耳朵 耳型是否有歪斜的现象?需随时注意听力发展。 呼吸道
A3 : O型腿是在 2 岁前儿童因大小腿成长速度不一造成的暂时现象,并不会因“背” 的动作造成。
Q4: 耳朵进水就会罹患中耳炎吗?
A4 : 不会。除非进入耳道的水份不洁净或有病源菌,但即使如此,此种情形也是主要 造成外耳炎而非中耳炎,中耳炎主要由咽喉感染上溯至耳咽管而造成。
Q5: 抚弄性器官就表示宝宝早熟吗?
相对
出生宝宝的眼皮上常会沾上很多黄色的分泌物, 这是因为鼻泪管阻塞的因素, 遇到此状 况,父母可以每天帮宝宝在鼻梁按摩几次,让阻塞的鼻泪管维持通畅,眼屎必会减少。
耳鼻喉问题
前述提及婴儿的鼻梁较塌平, 加上鼻孔较小, 因此当鼻腔有分泌物时就容易阻塞。 此外, 要提醒父母的是, 婴儿对外在的冷空气容易过敏, 特别是在早上或睡醒时, 鼻腔分泌物更易 增多,鼻塞的现象更明显。当然除了正常因素外,一些疾病(如感冒、过放性鼻炎……等) 也会造成小儿鼻塞,此时可就要请医师帮忙了哦!
其他问题
新手爸妈会发现生宝宝的胸部会稍微突起、 乳房显得肿胀, 甚至有时会分泌乳汁, 这是
由于婴儿来自母体的荷尔蒙所导致, 会自然的消失不须做任何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 切忌不
可特去挤压宝宝的乳房,如此不但会引起疼痛,也容易遭细菌, 尤其以早产儿最常见。此为在肚脐部位出现鼓起膨
“胎记” 是另一种在皮肤上呈现的状态, 它是因为某些正常些正常细胞过度滋生所形成 的结果。 有部份的蒙古斑、 莓状血管瘤会随着宝宝的成长而消失, 但有些却会一辈子伴随宝 宝成长,其实只要不会转化成皮肤癌并无大碍。
骨胳问题
新生儿常会出现弓形腿的腿型, 这是一种膝盖内翻的现腿型, 这是一种膝盖内翻的现象。
由于新儿的鼻腔及喉部尚未发育成熟,所以常易发出咕咕作响的声音。
肠胃
出生时已具备吸吮及吞咽反射,但肠胃的消化系统尚未成熟,只能喂母、牛乳及水。
照顾新生儿重点详析
常有许多新手爸妈们对宝所表现的一些现象不知所措,
不知道小宝宝是生病了呢?还是
只是正常的生理表征, 例如:小宝宝的头顶怎么软软的?宝宝的尿布中出现粉红色的黏液该
另一方面要摸新
生儿的头部, 察看是否有产瘤或头血瘤?对稍大的幼儿则要摸摸看前囟门是否太大、
太小?
是否有关闭?颅骨骨缝闭合状况如何……等。
新生儿的落发现象也是父母担心的一个部份,刚出生的宝宝头发为柔毛,很少有髓质,
在出生后第一个月, 头发开始质化渐渐变粗, 大约至七个月后趋于稳定,一般而言,父母对
新生儿头发的粗细、 浓密、 颜色深浅并不须特别在意, 因为这些外在的表征都会随宝宝的成
皮肤问题
一半以上的宝宝在出生后 48~ 72 小时,皮肤会出现黄色, 到了两星期左右会渐渐消失, 这就是所谓的“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无害的,但如果黄疸的时间过久或胆红素特别 高,则须至医院检查,必要时进行照光。
由于刚出生的小 Baby 全身附着着一层胎脂,使得皮肤看起来较不明亮,而胎脂通常在
就是为何刚出生的宝宝会突然发高烧、 皮肤泛红的原因。 如果宝宝只是体温升高, 其他的饮
食、精神状况均良好,父母们可用温水为宝宝擦拭身体,
当温度不再升高即毋须担心。 温度
过高不是好事,然而太低也不行,最佳的室内温度为
26 度~ 28 度之间,而正常新生儿的肛
温为 36.5 度~ 38 度左右, 如果肛温降到 36 度以下就有危险性, 此时除了给予宝宝毛毯或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