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单元整体教学的对策研究问题的提出:以往的语文教学,沿袭传统的单篇教学,教学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以至于“篇”和“组”严重脱节。
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是零星的、杂乱的,因而造成长期以来“花时多收效低”的现状。
“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如何走出传统备课与教学的局限?怎样以整体的思想整合文本等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在新课程实施的困惑里,尝试通过整体教学,打破以往孤立割裂的学习范式,让语文教学紧紧地统一在整体创设的目标中。
1、课题的提出基于教材编排特点的需要。
现在教材的编排是一个单元的文章就是一个大的主题,用不着每篇文章都去归纳主题思想,只是每篇文章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学习每篇文章时只要找出这些不同就可以了。
课本的编排体例变了,教学的方式也要变。
教师要改变那种传统的教学思路,根据新教材的编排特点,进行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
2、课题的提出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单元整体教学提供良好的知识建构的学习情境,同时此形式兼顾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适合不同能力水平的学习者;单元整体教学通常采取小组教学,十分重视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单元整体教学跨学科领域的学习形式也较契合人类智能的本质,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即视人类智能包含语文、逻辑、空间、肢体运作、音乐、人际、内省及自然探索等八项智能,从单元整体教学的形式来看,其学科内容及学习方法整合的特性较能兼顾人类多元智慧的发展。
课题界定:“单元整体教学”,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一种单元整体备课、教学的理念与意识。
也就是以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教学活动内容,联系可链接的丰富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考虑的单元整体备课、教学。
与单篇备课教学相比,单元整体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更强调课程资源的整合与生成,强调一个时段内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推进”,以求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国内外研究现状:传统教学常常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生硬地灌输知识,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这不仅使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还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
近年来,“主题单元”这个词逐渐走进了语文教学领域,“主题单元教学”也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们的重视。
主题单元教学自产生以来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本课题在充分吸收以往的研究成果和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理念,对主题单元教学的实践作一些探讨和研究。
在我国,主题单元教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确立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它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遭遇一些挫折。
反思问题和现状,本研究提出主题单元教学的内涵应定位于一种在系统思维指导下的教学“思想”,不能把主题单元教学作为教学“模式”理解成浅层次的操作方法,更不能使之在“社会本位”的价值观的片面引导下走向“异化”。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它需要回归到关于“人的整体性发展”的本质和初衷上来,以系统观为指导,探索“主题单元教学”的新形式,以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语文教学的需要。
选题意义及价值:1、主题式单元编排形式体现了人们对语文课程目标的新认识。
过去人们提“语文能力”,内容上包括听、说、读、写能力,重在“功用性”;新课程首次从“素养”这一角度对语文课程目的进行新的规定,强调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素养”指的是人通过长期学习逐渐养成的涵养达到的某一高度,它既有“功用性”,又有“非功用性”。
内容上要丰富得多,既包括语言能力,也包括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还包括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文化品味、人文精神等等。
2、主题式单元编排还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看法。
以往的语文教材以知识为序列,把知识教学等同于能力培养,课堂教学仅局限于教室,时空狭小、封闭,学生没有自主权;主题式单元以生活或文化主题为序列,重视言语实践,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课堂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生活化,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可以引领和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研究成果的推广可以真真切切让语文科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
课题的理论依据:1、系统论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语文学习是一个系统,语文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促进系统内的各构成要素的协同与整合。
在课程标准以“整体提高语文素养”为精神主旨下,我们不应当把语文教学支解成一个个孤立的部分,而应把它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2、学生主体论学生主体论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
“单元整体教学”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作为研究起点和依据,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可依据儿童认知能力和获知范围,将课堂和其生活世界结合起来,以单元专题采取较为集中的方法途径,收集有助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料,逐渐形成整理并运用信息资料于课内外学习活动的能力。
3、构建主义理论单元整体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研究目标:通过对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操作方式研究,探索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对策。
研究内容:1、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主题单元编排特点的研究。
研读课标、教学用书,分析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主题单元编排特点,对有关体现主题单元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梳理整理,整体把握目标,整合教材,形成《分析报告》。
2、小学中、高年级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实施对策的研究。
将理论学习与现状分析结合,总结、提炼。
把主题单元进行分类、梳理整理,整合教材,进行语文主题单元课堂教学策略预设。
按照预设策略反复进行课堂实践、课例研究,修改完善预设方法,整理出《小学高年级语文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实施对策》并把课堂实践的课例整理形成《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课例集》。
研究假设:“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每单元按照单元导学课→阅读感知课→迁移训练课→口语交际课→习作训练课→拓展广读课等几种进行教学,开发教学资源,以提高综合素养,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创新之处:扎根于课堂,既是课题的研究,又是教学模式的革新。
在《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和教科书单元主题统领下,学生通过单元语文学习活动,基本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得到整体发展,逐渐成长为主动的语文学习者。
研究思路:找出每一节教学内容科学素养培养点,讨论实施的具体方法,然后在课堂上反复实践,最后归纳出单元整体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
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的内容,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
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进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整理出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基本模式和实施策略。
2、文献资料法:广泛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学习李怀源的《单元整体教学构建艺术》,吸收全国其它学校在主题单元整体教学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
通过整理、筛选,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
3、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总结,形成小学高年级语文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实施对略。
4、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以主题单元整体教学为平台的综合性学习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地反思验证。
实施步骤:1、准备阶段(2017年6月)确定研究人员,成立课题研究组织,制定研究方案、课题研究制度。
2、理论学习阶段(2017年7月——2017年9月)解读课程标准,研读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特点相关论述,学习有关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资源理论,搜索有关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各种方法等文献,如《语文课程标准》,李怀源的著作《单元整体教学构建艺术》。
3、实施阶段(2017年10月-2019年5月)(1)单元主题内涵的研究。
分册、分单元了解编者意图,弄清单元主题内涵,拟定各年级、各单元核心教学目标。
(2)整合、重组、开发教学资源的研究。
正确把握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弄清各单元教材中可挖掘的有助于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提升的资源。
根据主题教学需要,按单元主题对教材进行分类、梳理,整合教材,拓展主题内容,加强主题内容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的联系。
(3)单元整体教学策略预设的研究。
整体设计一个单元的活动,把前置性学习、阅读教学、口语交际、写作训练、语文实践活动、整本书阅读有机的整合起来,进行语文主题单元课堂教学策略预设。
(4)单元整体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
按照预设策略反复进行课堂实践、课例研究,修改完善预设方法,拟定《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单元整体教学实施对策》。
具体做法:(1)按照预设策略进行课堂实践,从三、四、五、六年级教材中选出典型主题单元梳理整理,整合教材,按照修改完善后的预设策略进行教学设计,设计出优秀整体教学课例。
如:四年级上册第四组主题是“作家笔下动物是什么样的”;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主题是“父母之爱”;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初识鲁迅”。
(2)分月、分阶段探究不同课型中“前置性学习”“阅读教学”“口语交际”“写作训练”“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大阅读”的教学策略,设计出优秀整体教学课例,不断实施、总结、反思,修改完善预设方案。
(3)总结提炼,整理出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实施对策,整理课堂实践的课例,形成《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单元整体教学课例集》。
4、总结阶段(2019年5月——2019年6月)整理过程性研究材料,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总结提炼研究经验,汇编优秀论文,汇总优秀教学设计、典型个案、精彩解读文稿。
总结课题组研究情况,准备接受成果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