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育孩子的科学与艺术
学习教育孩子的科学与艺术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说过: “儿童最初经历的教育是由家长 而不是学校提供的,这些活动在 婴儿期就开始了。”
我们需要充分认识早期 教育和家庭环境对孩子影响的重 要性。
孩子成为什麽样的人,父母 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至关重要。在 教育子女中怎样才能做到得法、巧妙、 自然呢?怎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呢? 凭我们自己的感觉,凭从自己的父母 那里学来的方法是非常有限的,或者 是效果不好的。这就需要我们去学习、 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学与艺术。
罗伯特说,也就是在那时他意识到不用去害 怕错误。错误只不过是通向未知的大门,而那些未知 是科学新知的源泉。即使真的不能从错误里发现什么, 我们也能从中学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2)
摘自《视野》第2期 泽西 编译
案例
一位女中学生经常听母亲讲:“世上
的男人没有几个是好的,接触男人要小
心。”从初三开始,她见了男性便不由自
主地将目光移向“不该看的部位”,由此
产生。
4、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您同意吗?
在民主的家庭里,孩子学会尊重; 在进取的家庭里,孩子学会奋发; 在平静的家庭里,孩子学会淡泊; 在放任的家庭里,孩子学会放荡; 在平庸的家庭里,孩子学会自卑; 在争斗的家庭里,孩子学会仇视。
例2:张xx:父母亲租房子来到省城, 今年上初二,家长发现孩子成绩下 滑,玩起来没完,封闭自己,不与 家长和老师、同学交流,故母亲带 其前来咨询。咨询中发现:家长为 了让孩子安心学习,从来不给孩子 买课外书,不让看电视,不让听歌 曲,考试成绩不好就要受到批评。
例3:黄xx ,男,大学生, 小学、初中 常得第一,从未听到过表扬,一旦得不 到第一,父母埋怨。所以虽然学习很好, 但自卑,无自信心,认为自己是死记硬 背。认为自己是最丑的人。高中时出现 心理症状,如失眠、反复注意自己的脖 子的强迫症状,虽然勉强考上了大学, 但不能够正常学习,前来咨询。
原因何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少?
答案:1、父母“灯下黑” “蜜中苦”
2、孩子
1、父母的“灯下黑”:一盏灯纵然光芒四射,灯座下总有一块 照不到的地方。目前,伦理教育和家庭德育处在薄弱环节,父 母享乐有余,榜样的形象不足,寄予子女成龙成风的期望,在 自身却不去做,造成孩子对父母这“第一任老师”在自己心中 失重又失位。如教育孩子要文明礼貌,自己在生气时却粗话连 篇。
2、孩子的“蜜中苦”:独生子女家庭,三代人的“四二一”倒 金字塔结构,孩子处在最底端,承受着几代长辈的服侍与呵护。 应有尽有的家居设施让孩子足不出户,壁垒森严的防盗门窗把 友伴拒之门外,考试竞争的公布令孩子战战兢兢,蜜罐式的生 活使孩子不觉其甜反觉其苦。“湖北一个10岁独生男孩因母 亲没为他买零食而服毒自尽”。父母与祖父母的教育方式的差 异,让孩子产生错觉。
案例
在奶河里玩
科学家斯蒂文·格伦的故事:两岁时,格伦试着从冰 箱里拿出一瓶牛奶。谁知,瓶子太滑,脱手掉在地上,牛奶全 洒了!厨房地板上成了一片牛奶汪洋。妈妈来到厨房里,没有 责备,没有教训,更没有惩罚。她说:“罗伯特(格伦的昵 称),你作了多棒的垃圾!我还没有见到过这么大的一滩牛奶 呢!我想,既然已经这样了,儿子,你愿意在我们打扫前在奶 河里玩一会吗? ”当然,他这样做了。玩了十几分钟后,妈妈
1、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主要表现
1、家庭的自然结构。完整的与不完整的家 庭、和睦与不和睦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截然 不同;
2、家庭的人际关系。孩子从与家人相处中 得到的经验,迁移到与其他人的交往中;
3、家庭的教养方式。情感温暖、拒绝态度、 过多保护。
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曾对中、美、日三国数千名学生 进行了一项“你最尊敬的人是谁”的问卷调查。 结果如下: 日本:爸爸 妈妈 美国:爸爸 球星 妈妈 中国:父母没有出现在前十名
正确的教育方法:
关注孩子作为一个人的基本需要。 帮助自己的孩子设立切合实际的目
3、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案例
我们养的是孩子,不是花
戴维有两个儿子,一个五岁,一个七岁。一天,
他在院子里教大儿子凯力用汽油割草机。正当他教凯力怎样 在草坪尽头推动割草机时,他的妻子简喊住了他。戴维回身 同简说话。凯力此时推着割草机冲过草坪边上的花圃,留下 了一条两英尺宽的小径。戴维转过身来,看到发生的一切, 有些失去控制。要知道,他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培育这片 花圃。就在他提高嗓门要训斥儿子时,简快步走过来,手按 在他的肩上,说:“戴维,想想看,我们养的是孩子,不是 花!”简的话提醒了戴维:作为父母,要分清轻重缓急是多 么重要。割草机碾过的花已经死了,我们不能再伤害孩子了。 以免错上加错。
4、教育孩子需要 避免以下误区
一、过高的期望会毁了孩子 的前程
家长对孩子期望 过高,不仅不会促进孩子 的成长,还会扭曲孩子的 心灵,造成终身的阴影, 甚至会导致悲剧。
例1:常X 男 从小聪明伶俐,学习优秀。爸爸妈 妈期望儿子将来上清华、北大 ,平时就把儿子视
为全家的重点保护对象,告诉两个姐姐要把家务包 下来,不让儿子做,以保证他有足够的时间学习。 但一旦学习成绩差一点,就严厉批评。导致他生活 上依赖家人,没有任何能力;学习上压力沉重,忧 心忡忡,生怕考不好,没法向家人交代。由于在这 种畸形的环境中成长,最后初中还没毕业,就辍学 回家。今年已35岁,还要依靠父母的照顾,一不 如意就大打出手。每天心情极坏经常埋怨家人不理 解、不帮助他,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被诊断为 “边缘性人格障碍”。
和蔼地说:“要知道,不管怎样,罗伯特,你弄了一团糟。你 得打扫干净。我们可以用海绵或者墩布。你喜欢用哪种呢?” 罗伯特选了海绵,和妈妈一起收拾好了地板上的牛奶。(1)
干完以后,妈妈又说:“今天我们做了一个失 败的尝试,没能让你的两只小手抓住了这个装牛奶的 大瓶子。现在,我们到院子里去,给这个瓶子装满水, 看看你能不能发现怎样抓得住、掉不了!”小罗伯特 很快就发现只要他两手握紧靠着瓶嘴得那部分,瓶子 就不会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