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845经济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二级密封价格拍卖答:二级密封价格拍卖,又称维克里拍卖。
在这种拍卖中,每个投标者提交密封的交易价格,商品也出售给出价最高的投标者。
但是,获胜者支付的是所有投标价格中的第二高价。
维克里指出,如果执行这种程序,每个投标者的最优战略就是使出价等于他自己对这件商品的完全估价,或者说,此时诚实才是最好的竞拍策略。
因为在二级密封价格拍卖中,当一个投标人获胜时,他最后支付的成交价格独立于其出价。
所以,在没有串通的情况下,每个投标者的最优战略就是依照自己对拍卖商品的估价据实竞标。
当低于这个价格时,将减少投标者赢得商品的机率;而高于此价格,虽然可以提高投标者赢的概率,但他获得了一场无利润的交易,因为他必须支付的价格可能高于其对商品的估价。
维克里进一步指出,用二级密封价格拍卖解决密封式投标具有很多优点:①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投标者之间的不对称、错误的评估、战略错误,使得第一价格拍卖方法的结果不是帕累托最优。
②在二级密封价格拍卖中,投标者的最好竞拍策略就是依照自己对标的物的评价而给出标价,因此不管是从个人收益还是从整体资源配置考虑,它使得对其他竞争对手的出价情况、投标策略和整体市场评估变得多余。
每个投标者只需要将他的努力和注意力放在从自身方面评价商品价值上,因此大量节省了脑力劳动和费用支出。
这种节约可以导致更好的资源配置,并增加可被买卖双方分享的总收益。
2.对偶理论答:对偶理论是研究线性规划中原始问题与对偶问题之间关系的理论,即每一个线性规划问题(称为原始问题)有一个与它对应的对偶线性规划问题(称为对偶问题)。
在经济学中,具有目标约束的函数最大化问题与约束的取值问题之间有很明显的关系。
它反映的是所谓的数学的“对偶”原理:任何约束最大化问题对偶于关于原始(“最初”)约束条件的约束最小化问题。
例如,经济学家假设个人在预算约束条件下寻求效用最大化,这是关于消费者的初始问题。
消费者的最小化问题是达到给定效用水平所需的支出最小化。
类似地,厂商的初始问题是生产给定水平的产出,使投入总成本最小化,因此,其对偶问题是给定投入成本,使产出最大化的问题。
对偶问题拉格朗日乘数的值是原问题拉格朗日乘数的倒数。
尽管它们在某种意义上具备不同形式,但是反映的内容相同。
每个这类问题都表明,总是有两种方法去考虑约束条件下最优化的问题,有时正面的分析就能够解决问题;有时,采用相反的办法,即考虑其对偶问题可能更好。
不论采取何种方法,结果一般是一致的(但也有例外),所以选择哪种方法主要考虑是否方便。
3.偷懒模型答:偷懒模型是指如果企业付给工人市场出清工资,那么工人就有足够的动机偷懒,因为被解雇的工人仍然可以在同等工资水平下重新找到工作。
在最简单的形式中,偷懒模型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因此所有的工人都有同样的生产率并得到同样的工资。
由于监督成本很高或者不可能,厂商对于工人的生产率具有不完全的信息,从而存在着委托-代理问题。
一旦雇用以后,工人就可能或者有效地生产,或者松松垮垮(偷懒)。
但是由于关于他们表现的信息有限,工人可能不会因为偷懒而被解雇。
模型的具体分析如下:如果一家厂商向其工人支付市场出清的工资w*,他们就有偷懒的激励。
即使他们被抓到并被解雇,他们能够立即在其他地方以相同的工资就业。
在这种情况下,解雇的威胁并不构成工人的成本,因此他们没有有效工作的激励。
作为对不偷懒的激励,厂商必须向工人提供较高的工资。
在这个工资上,由于偷懒而被解雇的工人,如果他们在另一家厂商以w*被雇用,就面临工资的降低。
如果工资的差异足够大,工人就会进行有效的工作,这家厂商就解决了偷懒问题。
这种不发生偷懒的工资就是效率工资。
同理,所有的厂商都面临偷懒问题。
这意味着所有的厂商都将提供高于市场出清工资w*的工资,比如说w e(效率工资)。
由于所有的厂商都提供大于w*的工资,对劳动的需求就小于市场出清的数量,从而就存在失业。
这意味着由于偷懒而被解雇的工人在被另一家厂商以工资w e雇用之前会面临一段时间的失业。
4.企业固定投资答:企业固定投资,是企业对新建筑物、设备和知识产权产品的购买。
投资支出中最大的一块就是企业固定投资,约占总投资支出的3/4。
“企业”一词是指这些投资品是企业买来用于未来生产的。
“固定”一词是指与短时间内就会使用或出售的存货投资相反,这种支出用于购买一段时期内将留在原处的资本品。
企业固定投资的标准模型被称为新古典投资模型。
新古典投资模型考察了企业拥有资本品的收益与成本。
模型说明了投资水平及资本存量的增加如何与资本的边际产量、利率以及影响企业的税收规则相关。
模型假设经济中有两种企业,生产企业用它们租来的资本生产产品与服务;租赁企业进行经济中的全部投资,它们购买资本品,并把资本租给生产企业。
生产企业进行生产的均衡条件为实际租赁价格R/P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即R/P=MPK,其中R为租金率,P为产品出售价格,R/P为生产企业一单位资本的实际成本;租赁企业增加还是减少其资本存量取决于边际产量是否超过资本成本,即∆K=I n[MPK-(P k/P)(r+δ)]是否大于0,其中P k是一单位资本的购买价格,r为实际利率,δ为折旧率。
企业固定投资总支出是净投资与折旧资本的更换之和,投资函数为:I=I n[MPK-(P k/P)(r+δ)]+δK,企业固定投资取决于资本的边际产量、资本成本和折旧额。
5.混合捆绑销售答:混合捆绑销售是指厂商既分开出售它的产品,也以低于个别出售的价格之和的成套价格捆绑销售,区别于纯捆绑销售(产品只以捆绑形式出售的策略)。
当需求有差异且负相关时,捆绑销售可以增加利润。
在纯捆绑销售中,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的产品只以成套的形式出售。
在混合捆绑销售中,顾客既可以分别购买也可以成套购买。
如果边际成本很高或者需求并不完全负相关,混合捆绑销售比纯捆绑销售更有利可图。
有正边际成本时,混合捆绑销售可能比纯捆绑销售更有利可图。
比如,消费者A对产品1具有低于边际成本C1的的保留价格,消费者B对产品2具有低于边际成本C2的保留价格。
用混合捆绑销售,消费者A会只买产品2,消费者B会只买产品1,相比纯捆绑销售减少了厂商的成本。
若边际成本为零,并且消费者的需求不是完全负相关,混合捆绑销售仍比纯捆绑销售更有利可图。
比如,消费者B和C愿比消费者A和D多付20美元购买捆绑销售。
纯捆绑销售时,捆绑销售的价格为100美元。
混合捆绑销售时,捆绑销售价格上涨到120美元。
消费者A和D仍能以90美元的价格购买单件产品。
此时,混合捆绑销售仍比纯捆绑销售更有利可图。
6.理性预期答:理性预期又称合理预期,指人们可以最优地利用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包括关于当前政府政策的信息来形成自己的预期。
其含义有三个:①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②为正确决策,经济主体会在做出预期时力图获得一切有关信息;③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错误。
理性预期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假设。
根据理性预期理论,由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影响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也应该取决于实际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的变动会改变预期,因而对任何政策变动的评价都必须考虑对预期的这种影响。
如果人们确实理性地形成他们的预期,那么,通货膨胀的惯性就会比乍看起来要小。
如果政府可信的承诺降低通货膨胀,公众相信这种承诺并降低通货膨胀预期的话,就可以降低通货膨胀而不引起衰退。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通货膨胀预期影响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并没有正确地代表政策制定者可以利用的选择。
他们相信,如果政策制定者可信地承诺降低通货膨胀,理性人就会理解这一承诺,迅速降低他们的通货膨胀预期。
然后,通货膨胀就会下降而不会引起失业的增加和产出的下降。
根据理性预期理论,传统的牺牲率估计值对评估不同政策的影响是没用的。
在一种可信任的政策之下,降低通货膨胀的成本可能比牺牲率估计值所暗示的低得多。
二、计算题1.垄断厂商对两个市场定不同价格,问均衡价格和数量,还有如果定相同价格,那么均衡价格和数量是多少?解:设垄断厂商在两个市场的需求函数分别为p1=a-bq1,p2=d-eq2,在两个市场的边际成本分别为c1>0,c2>0。
(1)若对两个市场定不同价格,则厂商的利润函数为:π=p1q1+p2q2-c1q1-c2q2=(a-bq1-c1)q1+(d-eq2-c2)q2;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π/∂q1=a-2bq1-c1=0,∂π/∂q2=d-2eq2-c2=0;解得:q1=(a-c1)/(2b),q2=(d-c2)/(2e),此时p1=(a+c1)/2,p2=(d+c2)/2。
因此,若a>c1,d>c2,则均衡数量为q1=(a-c1)/(2b),q2=(d-c2)/(2e),均衡价格为p1=(a+c1)/2,p2=(d+c2)/2;若a>c1,d<c2,则均衡数量为q1=(a -c1)/(2b),q2=0,均衡价格为p1=(a+c1)/2;若a<c1,d>c2,则均衡数量为q1=0,q2=(d-c2)/(2e),均衡价格为p2=(d+c2)/2;若a<c1,d<c2,则均衡数量为q1=0,q2=0。
(2)若对两个市场定相同价格,则厂商的利润函数为:π=pq1+pq2-c1q1-c2q2=p(a-p)/b+p(d-p)/e-c1(a-p)/b-c2(d-p)/e=-(1/b+1/e)p2+(a/b+d/e+c1/b+c2/e)p-ac1/b-dc2/e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π/∂p=-2(1/b+1/e)p+(a/b+d/e+c1/b+c2/e)解得:p=[(a+c1)e+(d+c2)b]/[2(e+b)],q1=(a-c1)e/[2b(e+b)]+(2a-d-c2)/[2(b+e)],q2=(d-c2)b/[2e(b+e)]+(2d-a-c1)/[2(b +e)],即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2.一个人买车花10万元,三年以后报废,能折旧8万,要么租车每年付1万,三年后不再租车。
(1)r=5%时,买车好还是租车好?(2)当r=10%时,买车好还是租车好?(3)r等于多少两种方法无差异?解:若该消费者买车,则买车花10万元,三年以后报废,能折旧8万,则3年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