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自己

美学自己

从美到美学1、美学,作为美的理论化,其西文的原意并不是美之学,而是感受学。

Aesthetics(感受学)成为关于美的学科的正式名称。

一方面,美之学其核心,在于“感”,另一方面,这感又不是一般的生理心理之感,而是感到美的美感。

因此,Aesthetics(感受学)成为美之学的正式名称。

2、西方文化史家普遍认同这一概念:古代西方(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欧洲),其哲学以本位论为主;近代西方(17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哲学以认识论为主;现代西方(20世纪以来),其哲学以语言论为主。

3、到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舞蹈、戏剧、诗歌开始了脱离技术和科学的运动。

18世纪,查里斯.巴托在《论美的艺术的界限与共性原理》中,把这些艺术与技术和科学相区别,称为美的艺术。

4、要把西方文化在美的学科化问题上的漫长历史演化归纳为简要之点,基本上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一是从哲学角度,二是从主体心理的角度,三是从艺术的角度。

1)从哲学角度看,即美的本质。

学科体系的结构:首先,美的本质;其次,由美的本质产生出各类现象,如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等;最后,各大类美在分出次级的美,如艺术美有建筑美、雕塑美、绘画美、音乐美、文学美、影视美……2)从主体心理的角度看,英国学者夏夫兹伯里“内在美”,夏夫兹伯里被库柏的《美学词典》称为“现代Aesthetics(感受学)的创立者”。

鲍姆加登《美学》康德的《判断力批判》3)从艺术角度看,客观世界之美和主体感受之美。

美学就是艺术哲学。

艺术哲学由此成为影响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模式。

这一范型由巴托开始,到黑格尔的《美学》形成完美的体系。

他的基础方法是:一般――典型——本质,其模式为:美——艺术——艺术门类与历史类型。

在黑格尔的《美学》中,首先是美的本质,然后这一本质具体为各艺术门类:建筑、雕刻、绘画、音乐、文学;最后各艺术门类有一个历史展开,呈现为三种类型: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

这三种相互交叠的模式,或曰三个相互交叠的方面,构成了西方美学成学之后的研究范围。

这三种美学模式,都围绕一个核心:美的本质。

首先得出美的本质,然后,把得到的美的本质贯彻到审美现象、美感、艺术中去。

西方美学:现代以来的演进5、西方美学的新演进,内容丰富而复杂,强为归纳,可以看到三大特征:一是从旧三面到新三面,二是从有中心到无中心,三是出现了三大美学类型。

1)第一个特征,从旧三面(旧三类)到新三面(新三类)。

旧:美的本质、审美心理、艺术哲学。

新:语言分析、审美心理、艺术哲学。

2)第二个特征,从有中心到无中心。

3)第三个特征,美学分为三大类型。

首先,是作为美学正宗的学院美学;(黑格尔、学院美学是以美学原理课本为特征的)其次,是流派美学。

最后,是文化美学。

美学作为学科,关联到宇宙中的方方面面。

在北美,美国学人舒斯特曼的《实用主义美学》要把意识形态,通俗艺术,拉普音乐,身体美学都放到美学中来;在西欧,德国学人韦尔施的《重构美学》认为整个社会都进入了一个审美化过程之中,因此,要重构一门“超越传统美学的美学”,将“诸如生活日常、科学、政治、艺术、伦理学等”“方方面面都囊括进来”。

中国美学:现代以来的演进6、首先来看美学名称的确立。

在西方文化进入现代阶段并向全球扩张,进而进入东亚之时,汉字文化圈在与西方的互动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找一个词汇来与aesthetics对译。

7、美学是日本人中江兆民首先提出。

8、“美学”一词,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更是在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论著中采用此词。

9、1904年1月,张之洞等组织制定了《奏定大学堂章程》,,规定“美学”工科“建筑学门”的24门主课之一。

1906年初,王国维发表《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一文,主张文科大学的各分支学科除历史科之外,都必须设置“美学”课程。

10、在美学命名过程中,出现了三位大家,即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他们把美学推进到文化的方方面面。

王国维第一个大力提倡美学,把握到了美学的基本特质:即美和艺术是让人从现实功利中超越出来、走向一种心灵净化之学。

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

梁启超以《小说与群治的关系》等文章,一方面使小说成为艺术的最上乘,另一方面让艺术成为唤醒民众,塑造现代性新民的有力武器,显示了美学巨大政治、社会功用。

三大家不但形成了中国美学三种方向:王国维的学术研究方向、蔡元培的学院美育方向、梁启超的社会功用方向,而且通过这三个方向,把西方型的美学与中国固有的现、文化、学术对接,呈现了:美学是存在的,存在于文化的各个方面。

王国维第一个在学科意义把美学引进中国。

11、1917年,萧公弼的《美学概论》连载于《寸心》杂志,1923年,吕澂的《美学概论》和《美学浅说》出版,西方型的美学正是在中国出现。

12、朱光潜,真正使中国人感受到美学。

审美心理学(心理美学)两本美学原理著作《文艺心理学》(1931年完成,1936年出版)和《谈美》(1932)。

13、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学界展开了一次关于美的本质的学术大讨论。

14、世界的总体,归根到底,无非是两种可能:客观和主观;在客观和主观这一范围内来思考,还可得出一种结论:主客观的统一;如果再加上历史和现实,又可以得出另一结论: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共和国前期中国美学关于美的本质的大讨论,正是由这一思维模式得出了四种观点:第一,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人称客观派;第二,美是主观的,以高尔泰和吕荧为代表,人称主观派;第三,美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人称主客观统一派;第四,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人称社会派。

15、朱光潜的《谈美》是以审美心理学为中心建构的美学原理的,蔡仪的《新美学》是以前苏联的客观派为模式来建构美学原理的。

16、高尔泰出了《论美》(1932)的论文集。

17、审美现象是把现象学的相关原则方法运用到对审美活动的研究中,即当人面对美,做审美欣赏时,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审美是怎样开始的,怎样进行的,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美的本质的追求历史18、西方对美的追求的特征:(论述、简答)1)两种根本。

最后的基点不是被唯心(主观)就是被归为唯物(客观)。

关于美的本质,从根本上说,无非是美的主观和美在客观两大类;2)在唯心与唯物的反复中,时常呈现出用主客观的统一去综合的趋向;3)从一般关系到一种辩证关系;在黑格尔那里,是审美客体——艺术中的辩证关系。

艺术在类型和门类的辩证统一,艺术类型更多的是从美的理念的历史发展讲的,先有东方的象征型艺术,然后有希腊的古典艺术,最后是近代的浪漫型艺术。

五门主要艺术是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诗歌。

建筑是象征型艺术,雕刻是古典型艺术,绘画、音乐、诗歌是浪漫型艺术。

三大艺术类型是美的三大发展阶段,是美的初显、顶峰和衰落。

美和艺术发展的辩证关系:象征型艺术:形式大于内容,即艺术的物质形式压到了观念内容,理念是模糊含混的,因而是“象征型”。

古典型艺术:美的理念达到了自己的理想,其特征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美的理念与艺术形式契合无间,因而是“古典型”。

浪漫型艺术:理念继续膨胀,开始从艺术中抽身出来。

美的理念作为绝对精神,它不满足与外界,而要以上升的方式返回精神自身。

浪漫型艺术的特征就是,内容大于形式。

4)从一般客观到个人主体。

从古希腊到中世纪,不管美在客观(唯物)、在主观(唯心)、还是在主客观的统一,都是从客观的普遍性上去把握的。

而近代以来,以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为标志,美的重心就在个人上了。

5)三大定点的确立。

在两千年的追求美的本质的历程中,有三个结论是反复出现的:一是理念论。

美在一种超越现象而又决定现象的美的理念。

二是形式论,美在事物的形式(形式:形状、颜色、材质、声音)。

三是快感论,美是一种快感。

19、苏联发展的路线:一是按照苏联的世界史观重写美的本质历史,二是建立一个马克时注意的美的本质理论。

20、要把世界美学组织成一个逻辑整体,从历史发展的辩证发展即波浪前进的环节看,是从黑格尔(唯心)到费尔巴哈(唯物)到车尔尼雪夫斯基(唯物的发展);从历史的进步层级关节看,是从亚里士多德的美在形式开始,经过一系列唯物主义美学反对唯心主义美学的斗争,到狄德罗的美在关系,再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在生活。

21、苏联美学只能以苏联马克思主义原则去研究美的本质,从而其关于美的本质的理论,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避开了一切唯心论;而是重复以前的美在事物本身;三是多了美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第三个特征代表了苏联美学的特征。

22、中国发展路线: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以前,朱光潜关于美的本质的思想直接来自西方当时的审美心理学诸流派。

第二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美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和讨论美的本质问题。

出现了四个流派:即主观派、客观派、社会派、主客观统一派。

主观派以吕荧、高尔泰为代表,认为美是主观的。

客观派以蔡仪为代表,他认为美在于事物自身的性质,在于事物的典型性。

美在主客观的统一的观点以朱光潜为代表。

社会派以李泽厚为代表,他认为,美是客观的,但这客观性,不是事物的自然属性,而是社会属性。

第三阶段是从1978年至今,这一阶段的学术语境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以苏联为思考大语境变为以西方为思考大语境。

美的本质追求表现为两种方向:一是受西方美学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搁置美的本质问题,这一潮流到目前为止成为主流;二是各派重申以前的定义,丰富、细证甚至改变着自己的定义。

“美的本质”是一个假问题23、图像论与美的本质有无意义:分析哲学劈头就问:“美是什么”属于哪一类命题?所有关于“美是什么”的命题,都有属于不可证实的形而上学命题,都是无意义的。

第一,它没有对应的事物,把美的本质定运用于具体事物,往往会显得很滑稽。

第二,柏拉图说美的本质对应不具体之物,而是具体之物后面的共相,是一切审美对象的抽象,这从科学的归纳法讲是困难的。

第三,由发生起源如此推出现象形态也如此是为当代科学所否定的。

第四,把他作为不必证明的公理抬出来,恰恰说明它是不可证实的。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庄严地说:“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

”24、美的词性与美的本质的迷误:从图像论看,美的本质的问题是一个假问题。

美的本质追求就是建立在“这是美的”这句话的反复使用上的。

而“美的”这类词是脆弱的、无力的、多余的。

在实际生活中,当人们做出审美判断时,诸如“美的”、“好的”等审美的形容词几乎不起什么作用。

25、美的句型与美的本质的迷误。

“美是什么”这句话,从一般的语句形式看,就是:“X是什么”。

美这个词与氦这个词不同,它常被使用却没有对应的事物,因此显得艰深微妙、错综复杂,任何一本辞书都会指出它丰富含义的某些部分,指出它广泛用法的一些例子,可是却无法提供美学家们所寻求的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