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专题检测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樯.(qiánɡ)萧.萧(xiāo)辚.辚(lín)B.省.识(xǐnɡ) 干.云霄(ɡān) 沙鸥.(ōu)C.青冢.(zǒnɡ) 盘飧.(sūn) 戍.守(shù)D.旧醅.(pēi) 万壑.(hè) 金樽.(zūn)答案 C解析“冢”应读zhǒnɡ。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兵车行.行:出发B.武皇开边意未已.已:停止C.独留青冢.向黄昏冢:坟墓D.信.知生男恶信:确实答案 A解析“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后为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句例句:武皇开边意未已.( )A.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B.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C.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答案 D解析都作“停止”讲。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耶娘妻子..走相送B.行人..弓箭各在腰C.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D.归来头白还戍边..答案 D解析A项为“妻子儿女”;B项为“士兵”;C项为“华山以东”。
5.下列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武皇开边意未已B.归来头白还戍边C.古来白骨无人收D.禾生陇亩无东西答案 D解析“陇”通“垄”。
6.下列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B.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C.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D.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答案 B解析B项为夸张,其余为顶真。
7.下面是关于杜甫的上联,请以李白为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江畔孤舟,途中瘦马,沉郁顿挫,尽显诗圣品格(下联)示例:①花间美酒,醉后狂歌,豪放飘逸,才是谪仙本色②天上明月,杯中美酒,豪放飘逸,更露谪仙风骨8.根据具体语境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诗句。
随便翻阅杜诗,都可以读出大把大把的泪水来:杜甫为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而哭,“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为百姓颠沛流离、家破人亡而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为国家烽烟四起、兵革不断而哭,“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为英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为壮士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而哭,“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他的泪水是滔滔雄波滚滚岩浆,一滴滴都是沥血大爱,一声声都是冲霄大恨,不哭则已,一哭,往往成为虎吼龙吟,感天动地的绝唱!杜甫哭父老乡亲艰难苦恨,哭山河破碎,国家分裂,哭英雄志士抱负成空……惟独不哭自己,他心中装着祖国和人民,他忘记了个人的生死安危。
杜甫是一个大英雄,巨笔写信史,铁肩担道义,壮哉杜诗!9.将下列语句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题后的横线上。
①杜甫的“自谓颇挺出”,是一句充满自信心的自我评价,它有着历史和现实的依据。
②杜甫对自己的政治器识和文学才华也是十分自信的,而这两点,也恰好是当时科举考试的两项重要考试内容。
③历史的是家庭的影响,现实的是个人的禀赋。
④所以,他在最早的行卷之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才定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的自负诗句。
正确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③②④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
排序时注意确定中心话题,然后根据句中的关键词理清句间的逻辑关系。
我们通读句子后会发现是在论述杜甫的“自谓颇挺出”的自信心之后,分析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进而就“个人禀赋”进一步论述,最后举例证明上述的论断。
10.名句填空。
(1)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3)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4)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5)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二、阅读鉴赏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归杜甫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鞞[注]。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注鞞:军鼓。
(1)在这首诗中,除自然景色外,写“秋暮”的词语还有击柝、捣练。
(2)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价此诗时说:“结语见去志。
”有人认为此评不正确,请结合《暮归》一诗的相关内容,试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示例)此评不正确。
应该说第三联见去志,“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鞞”,抒发了作者想要渡桂水而南行,可没有船;想要北归长安,路上还多兵戎,都是去不得的感慨。
结句所表现的并不是去志,而是寂寞无聊。
(3)陈淑彬在《修辞艺术与美学铭刻》一书中提到:叠字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摹状。
请结合《暮归》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明月、凄风引起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月皎皎”写出了诗人明月之夜客居他乡的惆怅与无奈;“风凄凄”则形象地表达了晚风中传送来的捣衣声,引起游子心中对母亲、妻子的思念,于是风也变得“凄凄”了。
“月皎皎”、“风凄凄”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游子胸中的悠悠乡愁。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曲江对酒①杜甫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①本诗为诗人最后留住长安时所作。
(1)首句的“不”字在有的版本中写作“未”字,你认为哪个字更适于抒发情感?为什么?请从情与景的关系加以赏析。
答案“不”字更恰当。
“坐不归”表明诗人在江头已多时;“坐未归”只反映了客观物象,是死景;“坐不归”突出了诗人的主观意愿,因心中有感不想回去,是活景,而且为下文述怀作了铺垫。
(2)诗的第三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后来诗人“自以淡笔改三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深得后人赞誉。
试联系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改得巧妙、准确。
“一切景语皆情语”,原诗以拟人手法生动地描写了春光烂漫、春意盎然之景,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报国无门、懒散无聊的心绪相悖。
改后的诗句以白描手法极写花落轻盈无声之态,与全诗述怀抒愁之旨相统一,情景吻合,意境和谐。
1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又呈吴郎①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注①杜甫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充饥。
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
这姓吴的一来就在屋前插上篱笆。
老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劝告吴郎。
(1)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劝告吴郎的?你觉得诗中的劝告有什么特点?答案第一问:①“我”的做法:扑枣任西邻。
②妇人的处境:无食无儿,贫到骨。
③妇人扑枣的心理:心怀恐惧,反而正应该体贴。
④你插篱笆的影响:她会怀疑你真不让打枣。
⑤大的社会背景:官府剥削加上兵荒马乱,大家活得都不容易。
第二问:现身说法,措辞委婉,入情入理。
(2)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答案心系黎民,忧时伤世的诗人形象。
三、体验高考14.(2013·大纲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从杜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
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
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答案(1)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2)“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
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解析本题以简述故事的形式考查对诗歌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把握。
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
杜甫巧妙而准确地运用了传说,用“泉客”象征广大的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用“泉客珠”象征人民用血汗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
回答第(1)题时应从理解诗歌的内容入手,把这些句子的大意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回答第(2)题时要结合诗歌的主题,即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赋税之重,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有隐字”“化为血”明确地传达出这些隐情。
珠是眼泪变成的,故珠上的“隐字”说穿了便是“泪”字。
“化为血”,实即化为乌有,但说化为血,更能显示出人民遭受残酷剥削的惨痛。
原有的血汗已经被剥夺一光,而公家的征敛仍不停止。
15.(2011·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答案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的风格,清新、俊逸。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像李白也在思念自己。
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解析(1)首句总写李白诗歌当世无双,次句赞其思想卓尔不群,三、四句评价其诗风。
(2)结合注释可知,“渭北”和“江东”是杜、李二人此刻所在,两个地名对举,意在表明彼此的牵挂,再结合诗题中的“忆”,便不难分析出作者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表现手法可以从情与景、虚与实的角度切入,也可以考虑联想、想像或象征、拟人、对偶手法的运用。
(3)“构思脉络”是行文的思路,也就是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可结合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并参考(1)(2)小题作答。
16.(2010·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岁暮①[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