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季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

第一季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

2011年第一季度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9日“十二五”开局首季本市深入调结构转方式初见成效在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内外部因素相互交织情况下,北京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贯彻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着力调结构、促创新、稳运行、惠民生,“十二五”开局首季,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重点领域调控初见成效,部分领域好于预期,“十二五”重大任务开局良好,民生保障不断加强,社会运行平稳有序,调结构、转方式迈出坚实步伐。

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增长10%和11.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7.4%、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润增长38.9%,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1.5%的低位。

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调结构、转方式取得积极成效。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坚持首都经济发展方向,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本市始终把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牢牢把握首都功能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意见,加快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使产业结构与首都功能定位相一致,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一批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项目加快落地。

一季度,本市下决心完成首钢主流程停产,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工业增加值仍增长8.6%,与前两年平均速度持平。

与此同时,加快引进和落地一批高端、高效、高辐射产业项目,为本市产业升级和调整积蓄了力量。

文化创意产业引领产业结构加快升级。

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创意项目纷纷落户本市。

中国动漫游戏城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启动。

国家时尚创意中心项目落户通州。

星光影视园新媒体信息管理与服务公共平台投入运营。

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二期工程开工建设。

艺术品拍卖持续火爆,北京已成为全球第四大艺术品市场。

新兴业态成为推动结构调整的新生力量。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发展迅速,骨干企业超过30家,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占据优势,与数字出版、视频搜索、云计算、数字内容、新媒体等融合互促发展。

电子商务持续升温,网上消费已逐渐成为新兴消费时尚。

二、坚持有保有压调控方向,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一季度本市继续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健全绿色审批通道机制,推动重大投资项目落地,发布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实施意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结构持续优化,呈现出民间投资快于国有投资、产业投资快于房地产投资、实体投资快于费用增长的格局。

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12.3亿元,增长20.1%,其中民间投资增长20.9%,占全社会投资的63.3%,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1.5倍,占全社会投资的16.5%,比重同比提高8.7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51.2%,同比下降2.9个百分点,其中政策性住房投资增长2.2倍,占全社会投资的10.6%,比重提高6.7个百分点;除政策性住房外的商品住宅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20.5%,占比下降5.7个百分点,商务楼宇投资增长19.7%,占10.8%,与上年同期持平。

投向实体领域的投资明显增多,费用形式的投资由47.5%降为41.5%,建安投资比重达40.2%,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三、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消费结构加速调整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消费需求,制定和实施加快国际商贸中心建设意见,进一步加大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支持力度,推进特色消费街区建设,培育新兴消费业态,开发消费替代领域,努力减小汽车限购政策对扩大内需带来的不利影响,推动消费结构调整升级。

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增长11.9%,高于年初目标1.9个百分点。

电子商务持续升温,全市网上销售额接近480亿元,同比增长60%以上;具有保值增值功能的消费领域以及新兴时尚消费增长较快,金银珠宝零售额增长86.9%,通讯器材增长43.9%,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31.3%,服务性消费不断增加,扣除汽车类商品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3.7%。

汽车销售9.3万辆,同比下降 67.1%,其中新车6.1万辆,下降65.5%;旧车3.2万辆,下降69.8%,机动车过快增长势头得到遏制。

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自主创新迈出新步伐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支撑,强力推进创新驱动格局形成。

首都创新资源平台成功搭建,各项先行先试政策加快落实,中关村空间布局调整抓紧展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意见等多项政策相继发布实施。

“两城两带”创新要素集聚能力不断增强,未来科技城建设快速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意见发布。

北部和南部产业发展带快速发展,中关村海淀园和昌平园技工贸总收入分别增长26.3%、47.1%,南部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15%以上。

第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完成认定。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取得实效,已有60余家企业获得贷款7.8亿元。

一季度,全市实现技术成交额751亿元,增长92.7%,轨道交通、电子信息、核应用技术输出力度明显加大。

五、坚持重点领域主动调控,政策效果初步显现在坚决贯彻中央各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结合本市实际,狠抓房市、车市和生活必需品市场调控,取得了积极成效。

房地产市场投资投机性购房得到抑制。

本市相继发布了加强本市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和本市“稳中有降”的2011年度新建普通商品住房价格控制目标,住房市场交易量明显下降,价格有所松动。

数据显示,3月份本市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指数环比持平,同比上涨4.9%,涨幅已明显回落,同时第二套购房占比和非京籍居民购房占比明显降低,投资投机性购房得到抑制。

另一方面,保障性住房建设和配售工作力度加大,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占住宅供地的52%,廉租房及公租房用地是去年的6倍,6万套公共租赁房按计划开工建设,亦庄公租房开始配租。

交通治堵措施初见成效。

机动车过快增长势头得到缓解,各项疏堵工作加快推进。

据相关机构数据,一季度北京交通拥堵指数同比下降16.6%,包括严重拥堵和中度拥堵在内工作日平均拥堵持续时间减少1小时,五环内路网早、晚高峰平均时速同比提高9.1%和10.4%。

开通“社区通勤快车”专线,平稳实施停车收费调整,中心城通勤流量有所降低。

生活必需品市场保持稳定。

一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受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累计同比上涨5.2%。

本市发布了切实稳定价格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有关工作通知、统筹推进本市“菜篮子”系统工程建设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意见等,努力稳定价格水平。

通过加强生产、保障流通、稳定市场多措并举,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充足,运行总体稳定。

“农超对接”、“农餐对接”、“场店对接”等措施加快实施,蔬菜、鸡蛋平均价格3月环比分别回落7.3%和13%。

食盐市场波动得到有效处置。

六、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运行平稳有序注重各项惠民政策的深入落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为首都各项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就业形势保持平稳。

一季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77万人,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4.48万人,帮扶2.55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0.91万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1.5%的较低水平。

社会保障惠民效果明显。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展,截至3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同比分别增长10.2%、12.9%、14.1%、8.8%、7.2%。

实施出台了企业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最低工资标准等一揽子待遇提高措施。

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增长10%和11.6%。

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快速增长,其中教育支出增长77.9%,社保和就业支出增长30.1%,医疗卫生支出增长44.9%。

实施出台了一揽子待遇提高措施,与物价上涨联动的低保救助机制进一步健全,城乡困难群众生活得到保障。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多项惠民措施加紧落实。

总体看,一季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好开局,但价格总水平上涨过快,房市调控和消费替代还需要一个过程,全年稳增长、防通胀、调结构、转方式仍然面临较大压力。

下一步全市经济工作将始终按照科学发展要求,坚持主动调控方向,着力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促创新、保运行、惠民生,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实现“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是切实加强物价调控,抑制价格过快上涨。

确保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稳定,着力拓展本市农副产品的供应渠道。

加大农副产品流通环节成本治理力度,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农餐对接”、“场店对接”和社区便民菜店。

完善重要商品储备机制,强化市场监督检查,严厉惩处价格违法行为。

加强价格形势监测预警,提高应对市场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力度。

二是继续推进投资结构优化,增强投资重要支撑作用。

继续推进投资结构调整,切实抓好重点产业、基础设施、政策性住房等领域投资落地。

加强重点工程调度,促开工、督施工、保竣工。

搞好重大投资项目的协调服务和跟踪落实,加快审批进程。

合理把握土地供应的结构和节奏,从源头促进投资结构调整。

落实好本市促进民间投资实施意见和分工方案,组织启动实施一批重大民间投资试点项目。

三是大力培育新型替代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努力扩大老字号、特色街区、黄金珠宝等特色优势商品的消费。

继续加大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的支持力度。

加快社区商业便民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快递服务网络,完善乡镇和农村社区商贸服务设施,提升消费便利度。

继续组织主题促消费活动,调动各方参与。

特别是要加大对消费替代领域和产品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扩大网上购物等新型消费的市场份额。

四是积极推进重点功能区域和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抓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实施,整合创新资源,落实各项政策,增强中关村的龙头带动作用。

加强各类产业园区集中连片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两城两带、CBD、丽泽、金融街等重点功能区建设,加快通州新城、城南、西部地区发展,壮大发展实力。

加大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力度,不断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意见,促成重大签约项目加快落地。

针对新兴业态的特点,研究集成支持政策。

加快三网融合步伐,使数字新媒体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

五是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做好民生社会保障。

落实好职工最低工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待遇调整措施。

研究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大力推广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强劳动力市场用工监察。

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