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教师的语言美
怎样使学生爱上语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在教学中着力指导学生品味文本自身的语言美,情感美,结构美,意境美,修辞美之外,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语文教师的语言美不失为另一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热爱语文的好办法。
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着力谈谈语文教师如何在语言、情感两个方面进行美的教学。
一、用美的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美的教学语言是开启学生语文课堂兴趣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学生的学习兴趣越高,接受知识就越快、越多、越牢固。
教师通过美的语言,辅之以美的语调、美的态势,融准确性、启发性、形象性、节奏性、思想性于一体,做到叙其事绘声绘色,状其物形象逼真,析其理浅显易懂。
美的教学语言时而似山涧小溪淌过心海,时而似大海波涛叩击心扉,时而像一曲轻音乐使人沉静轻快,时而又像一支交响曲使人情绪激昂。
课堂上始终呈现出一种动态的、流动的美。
试想,在如此美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学生们怎么不精神振奋、思维活跃、积极配合呢?
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
不少教师备课,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方面倒是下了一定的功夫,可如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语文课之美,很多老师往往不加考虑。
导致课堂上说什么,怎么说,随意性大,完全“跟着感觉走”,凭临场发挥。
至于能发挥到什么程度,事先都没个准头。
倘若语文功底不扎实,教学语言常常单调、干巴,毫无美感可言。
更有甚者,上课乱说,颠三倒四,重复啰嗦,甚或错误迭出,严重亵渎了神圣的语文课堂。
还有的教师上课不用普通话,这不仅不符合课堂教学要求,而且有损课堂教学效果。
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平时应如何准备呢?首先,语言要准确。
必须用普通话教学,力求吐字准确清晰。
教学用语既要准确,又必须鲜明生动。
教师既要有丰富的词汇,使表达新鲜活泼,富有情趣;又要感情充沛,激发学生情趣,诱发学生共鸣。
课堂语言的美还要求凝练和直观。
凝练产生力度美,直观产生亲切美。
其次,还要讲究音量和节奏。
节奏本身就是一种美感。
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应根据课堂氛围和表达的需要自如调动。
音量要控制得当,不可细如蚊蝇,也不必大吼大叫,应做到低亦清晰,高亦悦耳。
再次,教师的体态是一种辅助语言,也应是美的。
优雅亲切的教态,体现出教师的人格修养,最易与学生沟通感情,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体态语言包括眼神、面部表情、身体动作、手势和足部运行等非言语信息,教师应学会运用它们来帮助传达内心情感,加强课堂语言表达的直观性,促进审美情境的创设。
课堂语言的美和体态语言的恰当运用都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进行有意识的训练。
二、用美的语言调动情感之弦
重视情感的培育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之一。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热情,更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
课堂里有感情的浪花,
师生就会精神振奋;独特的感悟、别有情味的语言就会如泉水叮咚,汩汩流淌。
语文教学就是一种情感教学,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情感共鸣的过程。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呢?“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的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
在讲授艺术性较强的课文时,还可以借助音乐、图片、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直观可感的手段,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之弦参与教学过程,达到与教师、与作者情感共鸣。
“感人心者莫先感乎己”。
所以,教师欲调动学生情感之弦,首先要做到的是感动自己。
自己情动于中,深入文质兼美的一篇篇课文之中,热情洋溢,深受感动。
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染学生。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写作的人要反映大千世界中纷繁的客观事物,必然在观察、感受、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鲜明的态度。
或爱,或恨,或悲,或喜,或赞扬,或批评,或同情,或厌恶… …把这些用文字真实的表达出来,就是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情真意切的文章,流传千古仍能熠熠发光彩,可见“情”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验感悟作品中个性各异的丰富的精神世界,绝不是考外加什么东西,也不是为情而情,矫揉造作,装腔作势,令人作呕,更不是虚情、假情、浮情。
教学,就是求其真,教师真爱学生,真倾心于语文,真受到课文中优美的景物、崇高的思想、精辟的见解、珠玑的语言的感染,必然精神抖擞,真情实意伴随着语言流淌,叩击学生的心扉,在学生心灵深处弹奏,引起悦耳的共鸣。
真情从何而来?除上述的真爱之外,关键在要沉到课文中,倾听作者诉说,倾听作品中一个个人物的诉说,触摸与体会所言所行所思所想,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生活经验,开展联想与想象,自己和作品中的你、我、他一样,就在那个特定的场景中。
此时此刻,你会深刻感受到一个个字站立纸上,有血有肉有生命,字字句句总关情。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使学生真正喜欢语文课,就必须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
鉴于此,语文教师也应具备审美素养,提高审美教学能力。
教师只有具备了美学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发现美、传达美,才能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地。
学生切实感受到了语文之美,爱上了语文课,就而轻松愉快的习得了知识,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
作者单位:河南省汝阳县柏树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