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通信行业分析

关于通信行业分析

报告题目:关于通信行业分析班级:姓名:学号:摘要 (2)第1章绪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课题的提出..................................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 论文研究的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 论文研究的意义 (3)第2章关于通信行业的行业分析 (3)2.1行业的基本状况分析 (3)2.1.1行业概况 (3)2.1.2行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3)2.1.3行业发展的现状与格局分析 (3)2.1.4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3)2.1.5行业的市场容量 (4)2.1.6销售增长率现状及趋势预测 (4)2.1.7行业的毛利率 (4)2.1.8净资产收益率现状 (4)2.1.9发展趋势预测 (4)2.2行业的一般特征分析 (4)2.2.1行业的市场类型分析 (4)2.2.2行业的经济周期分析 (4)2.3行业影响因素分析 (5)2.4产业政策 (5)2.5消费市场 (5)参考文献 (5)文章从我国通信发展历程入手,分析我国通信行业竞争结构以及市场预测等相关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通信行业结构正在逐步优化,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通信行业中相互竞争的企业相对来说运营商数量少、产品差异化低,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市场进入、退出机制不够完善,创新能力不足。

所以应通过健全市场进入、退出机制等来优化市场结构,从而促进整个市场能长期持续发展。

但同时我们看到了通讯行业的蓬勃向上,业绩斐然。

随着光缆的开发,宽带的铺通,3G、4G业务的开拓,通讯行业市场容量巨大,前景广阔。

政策方面,政府关心通讯行业的建设,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如现在正在进行的“三网融合”。

关键词:中国通信发展历程通信行业竞争结构发展趋势三网融合绪论人们从古时的飞鸽传书和驿站传书终于等到了现在的跨越时空式的“传书”,以前需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的通讯,如今只需几分钱就可以实现,通讯业改变了生活,成为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

我们有必要了解通讯产业、关注她并提出自己的意见,还有为以后步入社会,进行投资理财做打算。

1.1课题的提出行业分析是上市公司分析的前提,是联接宏观经济分析和上市公司分析的桥梁。

投资者在考虑新投资时,不能投资到那些快要没落和淘汰的"夕阳"行业。

投资者在选择股票时,不能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而要分析和判断企业所属的行业是处于初创期、成长期,还是稳定期或是衰退期,绝对不能购买那些属于衰退期的行业股票。

所以我们有必要进行行业分析。

而当今通信业与人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通信业将继续走高,对其做适当的行业分析有助于我们各方面的投资。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1论文研究的目的此次论文研究通信行业分析,旨在界定通信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同时对不同的行业进行横向比较,为最终确定投资对象提供准确的行业背景。

通信行业分析的目的是挖掘最具投资潜力的行业,进而选出最具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

1.2.2论文研究的意义通过此次行业分析,我们能更加明确地知道通信行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其行业生命周期,并据此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第2章关于通信行业的行业分析2.1行业的基本状况分析2.1.1行业概况通信业由通信服务业和通信制造业组成通信业由通信服务业和通信制造业组成通信业由通信服务业和通信制造业组成。

近年来通信运营业发展成跃进趋势,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与数字用户人数迅猛增长,现在形成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的格局2.1.2行业发展的历史回顾我国通信运营业在我国“八五”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于“九五”期间实现了跨期式的实质性飞跃。

通信网络完成了从人工向自动、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从小容量向大容量的转变,运营商的业务种类由单一向多种发展,覆盖全国的网络已有光纤网络、微波、卫星、移动通信、程控交换、数据与多媒体等多种,主要通信能力和业务量“九五”末比“八五”末翻了一番以上。

2.1.3行业发展的现状与格局分析近年来我国电信业锐意改革,产业逐渐转型,在国家和信息产业部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规范和引导下,目前初步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吉通、中国网通、中国铁通及中国卫星通信等七大运营商竞争的局面,而且竞争已基本覆盖了所有的基础电信业务和电信增值业务领域。

从竞争格局上看,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分别在固定电话和移动通信两大基本电信业务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移动通信市场上主要是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竞争。

在固定电话业务上,则主要是中国联通、中国铁通和中国电信竞争。

中国网通和中国吉通主要是在IP电话业务上介入电信市场。

其中,中国联通在移动电话市场中占有比固定电话更多的份额。

2.1.4行业发展趋势分析2008年,全国电话用户新增6930万户,总数达到98203.4万户。

移动电话用户共计64123万户,新增9392.4万户,而固定电话出现2483.2万户的负增长。

移动通信用户增长仍是拉动我国电信运营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

从目前48.5部/百人的普及率来看,我国移动通信用户发展仍具备规模增长空间,并继续拉动电信运营市场发展。

并且随着城市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市场仍将继续扩大。

2.1.5行业的市场容量2008年,全国电话用户新增6930万户,总数达到98203.4万户。

移动电话用户共计64123万户,新增9392.4万户,而固定电话出现2483.2万户的负增长。

移动通信用户增长仍是拉动我国电信运营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

从目前48.5部/百人的普及率来看,我国移动通信用户发展仍具备规模增长空间,并继续拉动电信运营市场发展。

并且随着城市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市场仍将继续扩大。

2.1.6销售增长率现状及趋势预测2009年12月28日,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止11月底,今年前十一月,全国通信业务总量累计完成23336.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2%;通信主营业务收入累计7692.2亿元,比上期增长3.6%。

工信部数据同时显示,2009年1-11月,全国累计净增电话用户7525户,总数达到105685.5万户。

2009年前十一月,全国通信业务总量累计完成23336.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2%;通信主营业务收入累计7692.2亿元,比上期增长3.6%。

随着城市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销售量仍将继续扩大。

2.1.7行业的毛利率随着国家宽带战略的实施,以及三网融合的推进,光通信行业景气明显提升。

随着4Q运营资本开支进度的落实,预计公司营收仍可保持较快增速,但毛利率仍有压力。

2.1.8净资产收益率现状以3Q12为例,3Q12实现营收22.15亿元,同比增23.81%,净利润0.94亿元,同比微增0.86%,增速较上半年明显下降,增速较上半年明显下降。

2.1.9发展趋势预测在当今日益激烈的通讯市场竞争环境中,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已经成为各个通信运营商发展客户、确立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作为客户服务的主要窗口和电话服务营销平台,通信行业的呼叫中心也正在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未来通信行业的呼叫中心应当是最优满足客户需求的多种媒体渠道的一体化运作模式。

2.2行业的一般特征分析2.2.1行业的市场类型分析通信行业目前仅有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三家运营商,属于垄断竞争。

即有许多厂商在市场上销售近似但不完全相同的通信产品。

2.2.2行业的经济周期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通信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通讯行业应该属于增长型行业,其运动状态与经济活动总水平的周期及其振幅无关,主要依靠技术的进步、新产品推出及更优质的服务实现增长。

2.3行业影响因素分析有利因素:(1)国家产业政策支持;(2)运营商对通信技术服务的需求不断增(3)市场规范化程度逐步提高不利因素:(1)人才短缺,高端人才的紧缺是目前我国每个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通信技术服务行业也不例外。

通信技术服务行业属于人才、技术密集型产业,对高端复合型技术人才存在较大需求;(2)资金实力不足,通信服务业企业在项目开展和拓展新市场时需要大量流动资金支持,同时技术培训和产品研发也需要有资金的投入。

2.4产业政策2000年信息产业部成立以来,针对我国通信行业市场实际情况发布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为代表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目前电信立法已经形成了以《电信条例》为核心、以部门规章为补充的法规体系。

未来的政策发展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速电信法制建设,建立以电信法为核心、以规章为补充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中国特色电信监管体系的形成,同时按WTO的规则行使相应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

政策发布3G业务经营许可的权力;规定的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减少了重复建设,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温家宝提出“三网融合”战略。

2.5消费市场2009年1-11月,全国累计净增电话用户7525万户,总数达到105685.5万户。

十一月份,全国固定电话用户减少309.2万户,其中城市用户减少1655.6万户,达到21500.3万户;农村电话用户减少551.8万户,达到10328.2万户。

固定电话用户中所占的比重从上年底的20.2%下降到15.4%;全国移动电话用户净增903.3万户。

1-11月份,移动电话用户累计净增9732.4万户,达到73857万户;基础通信的互联网用户进一步趋向宽带化,1-11月份,净增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917.6万户,而互联网拨号用户减少351.6万户。

参考文献张晨霜《大跨越——中国电信业三十春秋》人民出版社《世界电信历史》聂洪亮《中国电信运营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分析》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移动差异化竞争战略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