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驾”不起诉理由分析——454份相对不起诉决定书为样本作者:刘士军律师,北京市京师(济南)律师事务所刑法增设“危险驾驶罪”后,对于抑制醉驾、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起到了良好作用。
危险驾驶罪的量刑虽然轻,但“醉驾”构罪的门槛低、对于行为人的负面影响大。
如何避免“一刀切”的追究醉驾者的刑事责任,成为法学理论和司法实务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以数百份检察机关相对不起诉决定书为样本,以真实数据为依据,分析讲解“醉驾”型危险驾驶罪案相对不起诉的要点。
一、问题的引出:触目惊心的“醉驾”数据(一)检察机关的起诉数据2019年度,检察机关起诉人数排前10位的罪名是:1、危险驾驶罪,322041人,占17.7%;2、盗窃罪,249301人,占13.7%;3、诈骗罪,119383人,占6.6%;4、寻衅滋事罪,113850人,占6.3%;5、故意伤害罪,111509人,占6.1%;6、走私、贩卖、运输、制造DP罪,79937人,占4.4%;7、交通肇事罪,71133人,占3.9%;8、开设赌场罪,70093人,占3.9%;9、聚众斗殴罪,34789人,占1.9%;10、强奸罪,27070人,占1.5% 。
司法实践中,危险驾驶罪绝大多数是”醉驾“类型的,所以让人惊呼:”醉驾“已经成为检察机关起诉的第一大犯罪。
(二)审判机关的裁判文书数据至2020年12月29日11:50分,中国裁判文书网发布的危险驾驶罪案由下的裁判文书量高达1372075份。
其中一审裁判文书有1338239份。
(三)130万余份裁判文书的现实影响根据我国《刑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监察法》《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规定,犯危险驾驶罪,当事人可能会面临如下不利后果:1、拘役的刑罚;2、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领取;3、入党受影响;具有党员身份的,开除党籍;4、具有公职人员身份的,开除公职或降低职务等级;企业员工,单位有权解除劳动合同;5、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受限制;6、丧失某些执业资格,如律师执业资格;7、留下犯罪前科,社会评价降低;8、对子女政审产生一定影响;9、其他不利后果。
二、基本概念(一)危险驾驶罪《刑法修正案(八)》在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刑法修正案(九)》将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修改为: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二)“醉驾”“醉驾”的全称是“醉酒驾驶机动车”。
因“醉驾“构成危险驾驶罪的人太多了,所以普通群众就把“醉驾”等同于为危险驾驶罪。
理解“醉驾”,主要把握两点:1.“醉驾”不是一个罪名,它是危险驾驶罪四种行为方式中的一种。
从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司法机关办理的危险驾驶罪案件最多的类型就是“醉驾”。
2.“醉驾”型危险驾驶罪的立案标准,是看行为人血液的酒精含量。
酒精含量大于等于80mg/100ml,即达到危险驾驶罪的立案标准。
小于80mg/100ml,大于等于20mg/100ml,只是一般违法行为。
(三)相对不起诉1、不起诉的概念及类型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在审查侦查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刑事案件后,做出不将案件移送人民法院审判而终止诉讼的决定。
主流观点认为,不起诉包括三类:(1)法定不起诉。
(2)相对不起诉(酌定不起诉)。
(3)存疑不起诉。
随着我国刑事诉讼法相关制度的完善,也有人认为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是第四类不起诉。
2、相对不起诉的概念及情形相对不起诉,也称酌定不起诉,是指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相对不起诉,又可以细分三种具体情形:(1)犯罪情节轻微+具有刑法总则规定的免除处罚情节。
例如,刑法第20条第2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犯罪情节轻微+具有刑法分则或司法解释规定免除处罚的情节。
例如刑法第390条规定,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行贿行为,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其中,犯罪较轻的,对侦破重大案件起关键作用的,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虽然没有法定免除处罚情节,但检察机关综合案件事实情节和犯罪嫌疑人表现,认为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检察机关经过对案件事实审查,根据犯罪手段、危害后果、犯罪动机等,认为犯罪嫌疑人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和社会危险性不大,属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3、相对不起诉的后果相对不起诉决定,对被不起诉人是作有罪处理还是作无罪处理?有观点认为,相对不起诉是在认定构成犯罪前提下,对案件作出有罪但不起诉的处理。
其实,这是对相对不起诉的误解。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认有罪。
在刑事诉讼的意义上,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必须通过侦查(或监察调查)、审查起诉和审判程序的证明与确认。
检察机关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是对行为人作出无罪处理。
三、真实案例:检察机关不起诉决定书(一)查阅不起诉决定书的途径不起诉决定书属于检察法律文书的一种。
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等特殊原因外,一般会在12309中国检察网上发布。
查询不起诉决定书的方法:1、打开12309中国检察网;2、点击“案件信息公开”;3、选择区域,例如山东——济南——历下;4、选择“法律文书公开”,点击更多;5、选择“不起诉决定书”。
(二)2020年济南危险驾驶罪不起诉数据通过上述方法检索、筛选、统计,2020年度济南各区县检察院对危险驾驶罪作出不起诉决定的案件共计462件(不排除部分文书未上网公开)。
各区县院数据如下:1、历下区检察院,80件;2、天桥区检察院,74件;3、历城区检察院,64件;4、市中区检察院,55件;5、槐荫区检察院,46件;6、莱芜区检察院,39件;7、章丘区检察院,20件;8、高新技术开发区检察院,20件;9、长清区检察院,19件;10、商河县检察院,16件;11、平阴县检察院,12件;12、钢城区检察院,11件;13、济阳区检察院,6件;14、济南城郊地区人民检察院,0件(思考:为什么是0?因为城郊地区人民检察院,是济南市人民检察院的副局级派出院,专职负责对济南辖区各监狱刑罚执行工作实施监督)。
(三)样本的确定对462份不起诉决定书逐一核实,情况如下:1、462件均为“醉驾型”危险驾驶罪不起诉案件;2、按照不起诉的种类分:(1)454件属于相对不起诉;(2)6件属于存疑不起诉;(3)2件属于绝对不起诉。
其中的454份相对不起诉决定书,为我们研究济南“醉驾型”危险驾驶罪案件相对不起诉提供了充分的样本。
四、分析提炼:相对不起诉的具体理由(一)探索“醉驾”从宽处理的必要性“醉驾”入刑十年,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它太过严苛了(门槛低,后果严重)。
入罪门槛过低,不得不借助司法手段进行节制,通过缓刑、免刑、不起诉、不认为是犯罪的刑法规定,来降低该罪名的“杀伤力”。
无论是最高司法机关,还是地方上的公检法,都在做这一工作。
司法机关的态度,与刑辩律师的辩护职责具有了一致性。
律师为当事人辩护,从大的方向上说,包括两类:无罪辩护、有罪但从宽的辩护。
从宽辩护的结果可能是如下一种:(1)获得相对不起诉;(2)定罪但获得免刑;(3)定罪判刑,但适用缓刑;(4)获得较轻的实刑;(5)未获得从宽,顶格判。
相对不起诉,虽然从结果上来看属于无罪,但从过程上来看是争取从宽处理。
律师为当事人争取相对不起诉的过程,就是以从宽求无罪的过程。
正因如此,“醉驾”相对不起诉的理由,需要放在从宽处理的背景下进行考量。
(二)法院早期探索:“醉驾”量刑,要考虑哪些情节?典型案例:吴晓明危险驾驶案2011年7月27日1时35分许,吴晓明驾驾驶机动车途经深圳市龙岗区龙园路龙园大门路段时,被交通警察当场查获。
经鉴定,吴晓明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为89.4毫克/100毫升。
另查明,吴晓明的女儿吴某绮于2010年12月1日出生,病历材料显示2011年7月27日至28日其因发热在龙岗区中心医院就诊。
法院以吴晓明犯危险驾驶罪,免予刑事处罚。
裁判理由摘要:在醉驾型危险驾驶案件中,以行为和行为人为视角,可将量刑情节分为两类:1、关于行为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节:(1)醉驾的时空环境,即时间、路段、距离。
包括:醉驾的时间是深夜车辆较少时还是白天车流高峰期,醉驾持续的时间有多长,饮酒与驾驶之间间隔的时间长短;醉驾的路段是繁华闹市还是人迹稀少的区域,是普通道路还是城市快速路。
(2)醉驾的机动车车况。
包括:是“铁包肉”的汽车还是“肉包铁”的普通摩托车;是私家车还是正在营运的客车;是符合安全技术条件的机动车还是改装车、报废车;是独自醉驾还是载有亲友醉驾。
(3)是否还有其他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行为。
包括:无证驾驶或者准驾车型不符;严重超速、超载、超员;违反交通信号;吸毒后驾驶;伪造、变造、遮挡号牌等。
(4)醉驾的后果,即是否发生交通事故以及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
2、关于行为人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节:(1)醉酒程度,即行为人的血液酒精含量是刚超过认定醉酒驾驶的标准80毫克/100毫升,还是超出很高。
(2)犯罪态度。
包括:是否有主动停止醉驾、自首、坦白、立功或者积极赔偿等法定或者酌定从宽处罚情节;是否有拒不配合检查、弃车逃匿,甚至殴打、驾车冲撞执法人员、冲卡等恶劣行为。
(3)犯罪动机或者对醉驾行为本身的认识。
包括:是否有违法性认识,误以为休息数小时或者隔夜之后会醒酒而醉驾;是忽视醉驾对公共安全造成的危险而执意醉驾,还是出于救助他人而不得已醉驾;是否采取避免措施;等等。
(4)行为人的一贯表现。
如是否有醉驾、酒驾以及其他前科劣迹。
上述情形,基本能够准确反映出醉驾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以及行为人的人身危险大小,是决定对行为人从重或者从轻处罚的重要参考因素。
就从宽处罚而言,审判机关需要准确区分何种情形属于犯罪情节较轻、犯罪情节轻微、犯罪情节显著轻微,并在此基础上考量是缓刑、免刑或者不构成犯罪。
在“吴晓明”案中,分析如下:1、情节较轻,适用缓刑的基本条件对于没有发生交通事故,行为人认罪、悔罪,且无其他法定或者酌定从轻、从重处罚情节的,一般可以认定为醉驾情节较轻;对于虽然发生交通事故,但只造成轻微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且被告人积极赔偿取得谅解,无其他从重处罚情节的,也可以认定为醉驾情节较轻;对于既有从轻处罚情节又有从重处罚情节的,是否整体上认定为醉驾情节较轻,应当从严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