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盘扣式板模板支撑计算书

盘扣式板模板支撑计算书

盘扣式模板支撑计算书一、模板支架选型由于其中模板支撑架高3.6米,为确保施工安全,编制本专项施工案。

设计围包括:楼板,长*宽=8m*8m,厚0.25m。

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结合施工单位现有施工条件,3#和4#楼地下室区域选择盘扣式钢管脚手架作为模板支架的搭设材料,进行相应的设计计算。

二、搭设案(一)基本搭设参数模板支架高H为3.6m,立杆步距h(上下水平杆轴线间的距离)取1.8m,立杆纵距l a取0.9m,横距l b取0.9m。

立杆伸出顶层横向水平杆中心线至模板支撑点的自由长度a取0.2m。

整个支架的简图如下所示。

模板底部的木,截面宽40mm,高80mm,布设间距0.2m。

(二)材料及荷载取值说明本支撑架使用Ö48 *3mm钢管,钢管壁厚不得小于3mm,钢管上禁打;采用的扣件,应经试验,在螺栓拧紧扭力矩达65N·m时,不得发生破坏。

模板支架承受的荷载包括模板及支架自重、新浇混凝土自重、钢筋自重,以及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等。

三、板模板支架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验算荷载首先作用在板底模板上,按照"底模→底模木/钢管→横向水平钢管→可调托座→立杆→基础"的传力顺序,分别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验算。

其中,取与底模木平行的向为纵向。

(一)板底模板的强度和刚度验算模板按三跨连续梁计算,如图所示:(1)荷载计算,按单位宽度折算为线荷载。

此时,模板的截面抵抗矩为:w=1000?72/6=4.82?04mm3;模板自重标准值:x1=0.3? =0.3kN/m;新浇混凝土自重标准值:x2=0.25?4? =6kN/m;板中钢筋自重标准值:x3=0.25?.1? =0.275kN/m;施工人员及设备活荷载标准值:x4=1? =1kN/m;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标准值:x5=2?=2kN/m。

以上1、2、3项为恒载,取分项系数1.35,4、5项为活载,取分项系数1.4,则底模的荷载设计值为:g1 =(x1+x2+x3)?.35=(0.3+6+0.275)?.35=8.876kN/m;q1 =(x4+x5)?.4=(1+2)?.4 =4.2kN/m;对荷载分布进行最不利布置,最大弯矩取跨中弯矩和支座弯矩的较大值。

跨中最大弯矩计算简图跨中最大弯矩计算公式如下:M1max = 0.08g1l c2+0.1q1l c2 = 0.08?.876?.22+0.1?.2?.22=0.045kN穖支座最大弯矩计算简图支座最大弯矩计算公式如下:M2max= -0.1g1l c2-0.117q1l c2= -0.1?.876?.22-0.117?.2?.22= -0.055kN穖;经比较可知,荷载按照图2进行组合,产生的支座弯矩最大。

M max=0.055kN穖;(2)底模抗弯强度验算取Max(M1max,M2max)进行底模抗弯验算,即ó =0.?06 /(4.82?04)=1.145N/mm2底模面板的受弯强度计算值ó =1.145N/mm2小于抗弯强度设计值f m=15N/mm2,满足要求。

(3)底模抗剪强度计算。

荷载对模板产生的剪力为Q=0.6g1l c+0.617q1l c=0.6?.876?.2+0.617?.2?.2=1.583kN;按照下面的公式对底模进行抗剪强度验算:ô =3?583.43/(2?000?7)=0.14N/mm2;所以,底模的抗剪强度ô =0.14N/mm2小于抗剪强度设计值f v =1.4N/mm2满足要求。

(4)底模挠度验算模板弹性模量E=6000 N/mm2;模板惯性矩I=1000?73/12=4.094?05 mm4;根据JGJ130-2001,刚度验算时采用荷载短期效应组合,取荷载标准值计算,不乘分项系数,因此,底模的总的变形按照下面的公式计算:í =0.048mm;底模面板的挠度计算值í =0.048m m小于挠度设计值[v] =Min(200/150,10)mm ,满足要求。

(二)底模木的强度和刚度验算按三跨连续梁计算(1)荷载计算模板自重标准值:x1=0.3?.2=0.06kN/m;新浇混凝土自重标准值:x2=0.25?4?.2=1.2kN/m;板中钢筋自重标准值:x3=0.25?.1?.2=0.055kN/m;施工人员及设备活荷载标准值:x4=1?.2=0.2kN/m;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标准值:x5=2?.2=0.4kN/m;以上1、2、3项为恒载,取分项系数1.35,4、5项为活载,取分项系数1.4,则底模的荷载设计值为:g2 =(x1+x2+x3)?.35=(0.06+1.2+0.)?.35=1.775kN/m;q2 =(x4+x5)?.4=(0.2+0.4)?.4=0.84kN/m;支座最大弯矩计算简图支座最大弯矩计算公式如下:M max= -0.1譯2譴a2-0.117譹2譴a2= -0.1?.775?.92-0.117?.84?.92=-0.223kN 穖;(2)木抗弯强度验算木截面抵抗矩W=bh2/6=40?02/6=4.267?04 mm3;ó =0.223?06/(4.267?04)=5.236N/mm2;底模木的受弯强度计算值ó =5.236N/mm2小于抗弯强度设计值f m=13N/mm2,满足要求。

(3)底模木抗剪强度计算荷载对木产生的剪力为Q=0.6g2l a+0.617q2l a=0.6?.775?.9+0.617?.84?.9=1.425kN;按照下面的公式对底模木进行抗剪强度验算:ô =0.668N/mm2;所以,底模木的抗剪强度ô =0.668N/mm2小于抗剪强度设计值f v=1.3N/mm2满足要求。

(4)底模木挠度验算木弹性模量E=9000 N/mm2;木惯性矩I=40?03/12=1.707?06 mm4;根据JGJ130-2001,刚度验算时采用荷载短期效应组合,取荷载标准值计算,不乘分项系数,因此,木的总的变形按照下面的公式计算:í =0.521?x1+x2+x3)譴a4/(100譋譏)+0.192?x4+x5)譴a4/(100譋譏)=0.342 mm;底模木的挠度计算值í =0.342mm 小于挠度设计值[v] =Min(900/150,10)mm ,满足要求。

(三)托梁材料计算根据JGJ130-2001,板底托梁按二跨连续梁验算,承受本身自重及上部木小楞传来的双重荷载,如图所示。

(1)荷载计算材料自重:0.0384kN/m;(材料自重,近似取钢管的自重,此时,偏于保守) 木所传集中荷载:取(二)中木力计算的中间支座反力值,即p=1.1g2la+1.2q2la=1.1?.775?.9+1.2?.84?.9=2.665kN;按叠加原理简化计算,钢管的力和挠度为上述两荷载分别作用之和。

(2)强度与刚度验算托梁计算简图、力图、变形图如下:托梁采用:木: 50?00mm;W=83.333 ?03mm3;I=416.667 ?04mm4;支撑钢管计算简图支撑钢管计算弯矩图(kN穖)支撑钢管计算变形图(mm)支撑钢管计算剪力图(kN)中间支座的最大支座力R max = 13.288 kN ;钢管的最大应力计算值ó = 1.?06/83.333?03=13. N/mm2;钢管的最大挠度ímax = 1.627 mm ;支撑钢管的抗弯强度设计值f m=205 N/mm2;支撑钢管的最大应力计算值ó =13. N/mm2小于钢管抗弯强度设计值f m=205 N/mm2,满足要求!支撑钢管的最大挠度计算值í =1.627小于最大允挠度[v]=min(900/150,10) mm,满足要求!(四)立杆稳定性验算立杆计算简图1、不组合风荷载时,立杆稳定性计算(1)立杆荷载。

根据《规程》,支架立杆的轴向力设计值N应按下式计算:N = 1.35∑N GK+ 1.4∑N QK其中N GK为模板及支架自重,显然,最底部立杆所受的轴压力最大。

将其分成模板(通过顶托)传来的荷载和下部钢管自重两部分,分别计算后相加而得。

模板所传荷载就是顶部可调托座传力,根据3.1.4节,此值为F1=13.288kN。

除此之外,根据《规程》条文说明4.2.1条,支架自重按模板支架高度乘以0.15kN/m取值。

故支架自重部分荷载可取为F2=0.15?.6=0.54kN;立杆受压荷载总设计值为:N ut=F1+F2?.35=13.288+0.54?.35=14.017kN;其中1.35为下部钢管自重荷载的分项系数,F1因为已经是设计值,不再乘分项系数。

(2)立杆稳定性验算。

按下式验算ö --轴心受压立杆的稳定系数,根据长细比ë按《规程》附录C采用;A --立杆的截面面积,取4.24?02mm2;K H --高度调整系数,建筑物层高超过4m时,按《规程》5.3.4采用;计算长度l0按下式计算的结果取大值:l0=h+2a=1.8+2?.2=2.2m;l0=kìh=1.163?.272?.8=2.663m;式中:h-支架立杆的步距,取1.8m;a --模板支架立杆伸出顶层横向水平杆中心线至模板支撑点的长度,取0.2m;ì--模板支架等效计算长度系数,参照《规程》附表D-1,取1.272;k --计算长度附加系数,按《规程》附表D-2取值为1.163;故l0取2.663m;ë=l0/i=2.663?03 /15.9=168;查《规程》附录C得ö= 0.251;K H=1;ó =1.05譔/(öAK H)=1.05?4.017?03 /(0.251?.24?02?)=.298N/mm2;立杆的受压强度计算值ó =.298N/mm2小于立杆的抗压强度设计值f =205N/mm2,满足要求。

(五)立杆的地基承载力计算立杆基础底面的平均压力应满足下式的要求p ≤ f g地基承载力设计值:f g = f gk譳c = 120?=120 kPa;其中,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 gk= 120 kPa ;脚手架地基承载力调整系数:k c = 1 ;立杆基础底面的平均压力:p = 1.05N/A =1.05?4.017/0.25=58.873 kPa ;其中,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轴向力设计值:N = 14.718 kN;基础底面面积:A = 0.25 m2。

p=58.873kPa ≤ f g=120 kPa 。

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六)拆模时间计算参考《建筑施工安全手册》(杜荣军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社出版),各楼层层高、楼面设计荷载、楼板板厚均按相同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