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与教学论判断题

课程与教学论判断题

《课程与教学论》判断题二、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每题2分,共10分)1、杜威是最早为分科课程提供心理学理论基础的人。

(错)2、教学过程是一个单纯的认识过程。

(对)3、课堂教学评价不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

(错)4、个性化是课程管理改革的时代特征。

(对)5、主观针对性是测验的特点之一。

(错)二、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每题2分,共10分)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对象主要是对教师的评价。

(错)2、学术理性主义取向课程注重教学的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通常以逻辑组织严密的分科课程的面貌出现。

(对)3、加强课程的综合化,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以前课程设计上的特点。

(错)4、文纳特卡制是在改造班级授课制阶段出现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对)5、“蛋糕模式”是一种地方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

(错)1、“互动理论”认为,学校或课堂是一个由表达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各种符号所组成的社会环境。

(对)2、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

(错)3、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错)4、除研究法外,讨论法也是一种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对)5、口语化是教学语言艺术的特点之一。

(对)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错)2、杜威是最早为分科课程提供心理学理论基础的人。

(错)3、比较典型的实行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国家为法国。

(对)4、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认识的过程。

(错)5、教学评价不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

(错)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

(错)2、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内容本身的性质。

(对)3、板书的艺术特点之一是要具有示范性。

(对)4、学术理性主义取向课程注重教学的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通常以逻辑组织严密的分科课程的面貌出现。

(对)5、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对象主要是对教师的评价。

(错)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重视并直接从事教学手段研究的要首推夸美纽斯。

(对)2、语词式板书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最为简便的板书样式。

(错)3、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

(错)4、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错)5、学术理性主义取向课程注重教学的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通常以逻辑组织严密的分科课程的面貌出现。

(对)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形成性评价往往具有对后续阶段课程的诊断性评价作用。

(错)2、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双边活动的过程。

(错)3、综合实践活动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

(对)4、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内容本身的性质。

(对)5、杜威是最早为分科课程提供心理学理论基础的人。

(错)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实用主义强调儿童在工作中学习、掌握知识。

(错)2、当代教学模式将更加强调学生知识的发展,把学习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错)3、课堂是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最基本的组织单位。

(错)4、比较典型的实行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国家为法国。

(对)5、教学评价就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

(错)二、判断题1. 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可以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2. 实用主义在课程与教学中主张学科中心主义取向。

×3. 要素主义者提倡儿童在学龄初期要接触并学习古典语言,阅读古代名著。

×4. 人本主义流派高度重视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的发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5. 终结性评价是在课程计划实施之后关于其效果的评价。

√6.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级里,由一位老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7. 导生制"也称为贝尔---兰卡斯特制,即由教师教年龄大的学生,再由其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导年幼或学习差的学生。

√8. 我国一般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成三种类型:行为取向、生成性取向、表现性取向。

√9. 教学过程由多种要素构成,其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是基本要素。

√10. 德国的赫尔巴特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

√11. 行为性课程与教学目标重视学习活动的过程。

√12. 教学过程的矛盾是教师的教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13. 讲授法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

√14. 我国的课程结构是小学、初中以综合课程为主,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16. 行为取向的课程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17. 课程组织的顺序性是指课程组织的"广度"范围之内的水平组织,是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的课程要素。

×18. 按照课程的管理分类,可以将课程分为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按照课程的表现形式分为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

×19. 综合课程包括有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三种形态。

√20.《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为,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方面。

√21. 实用主义课程、教学观强调以儿童为中心,以"做"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课程组织应该考虑儿童心理发展的次序。

√22.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课程目标,学生的兴趣、需要,与身心发展水平及社会发展需要,但并不需要考虑课程与教学论内容本身的性质。

×23. 谈话教学法又称回答法,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24. 只有课程专家和学校管理者才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25. 隐性课程也叫做隐蔽课程、无形课程、潜在课程,具有非预期性和非计划性,是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

×26. 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班级是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最基本的组织单位。

√27. 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学校根据本学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材或设计学习活动等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及建立评价机制的教育活动。

√28.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杜威提出的"五步教学法"。

√29.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30. 美国是实行混合型的课程管理模式的国家。

×31.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予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的辩证认识,在课程设计取向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理论分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32. 课程实施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它研究一个预期的课程是如何在实际中运用的。

×33. 20 世纪70 年代,罗杰斯提出的以教材为中心的思想被广泛用于教育领域。

×34.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可分为改革本身的因素,学校外部的因素,学校内部的因素,和课程各构成要素的特点。

×35. 自学----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活动的始终,它与引导----发现教学模式一样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培养,因此二者没有本质区别。

×36. 范例教学模式是由德国教育家杰克逊创立的。

×36. 道尔顿制是由美国教育家华须鹏提出的。

×37. 永恒主义在强调"永恒价值"的基础上确立了"复古式"的课程标准。

√38. 教学过程具有双边性,认知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39.《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为,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方面。

√40. 综合课程就是合科课程。

×41. 教学手段是指教师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而展开的教学活动中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42. 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43. 集体主义模式认为课程设计应该通过对实验的细致分析,对理论的反复权衡使课程诸要素之间达成协调与平衡。

√44. 在新的基础教育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

√45. 在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学习者、学校内部的现代生活、学科内容。

×46. 生成性课程与教学目标关注学习活动的结果。

×47. 我国现在的课程管理模式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48. 教学模式具有操作性,整体性,简约性,开放性和针对性的特点。

√49. 学生中心说认为学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教学要素都要围绕学生展开,传统教育学派一般也支持这种关点。

√50. 麦克尼尔将课程理论分微软理论和硬的理论。

×51. 16 世纪,赫尔巴特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学科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在《大教学论》中,它列出了20 门学科的理论体系。

×52. 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精神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强调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重视学生的技能形成、能力发展和个性展示。

√53. 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教学是在1862 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54. 课程专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性因素。

×55. "教学中教师不能'一锅煮'、'一刀切'",这句话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56. 课程的组织具有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的特点。

√57. 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新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58. 斯腾豪斯所认为的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生活动的过程。

×59.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倡导者是美国的罗杰斯。

√60.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创立的。

×61. 道尔顿制是由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提出并实行的。

×62. 课程的表现性目标是由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提出的。

√63. 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三种形态。

√64.校本课程开发,简称SBCD,最早由菲吕马克等人在1973年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65. 掌握学习的教学模式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创立的。

×66. 发现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创立的。

×67. 17 世纪夸美纽斯总结了捷克兄弟会的学校教育经验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68、提示型教学方法一定会导致学生的被动学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