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PPT幻灯片
增殖,与动脉壁基质中硫酸软骨素蛋白多
糖作用
13
损伤-应答反应学说
• 各种外界刺激因素在成内皮细胞的
结构功能发生损伤,血浆成分(包括脂
蛋白)侵入动脉壁,同时血小板黏附,
聚集释放各种活性物质加剧损伤。损伤
的内皮细胞分泌生长因子,一方面激活
单核细胞聚集,吞噬形成单核细胞源性
泡沫细胞,另一方面,SMC增生,经
25
心绞痛
• 心肌缺血缺氧,造成代谢不全的 酸性产物或多肽类物质堆积,此 物质刺激心脏局部神经末梢,经 1-5胸交感神经节和相应脊髓段 传至大脑,产生痛觉。
• 稳定性心绞痛
• 不稳定性心绞痛
26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 冠状动脉供血中断,致供血区持续缺血而 导致较大范围的心肌坏死。临床上有剧烈 的胸骨后疼痛,用硝酸酯类制剂或休息后 不能完全缓解。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 心力衰竭。
AS发生
• 通过Ca2+阻滞剂和降血压治疗,可减少CHD 8
吸烟
➢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受损 ➢CO致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性损伤 ➢使LDL易于氧化 ➢某种糖蛋白,激活导致血管SMC增生
9
致继发性高脂血症
➢ 糖尿病:TG、VLDL升高;高血糖使LDL 易于氧化
➢ 高胰岛素血症:促进SMC增生 ➢ 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高胆固
面,趋化吸引,在内皮细胞间迁移,
进入内膜后转化为巨噬细胞,吞噬脂
质成为泡沫细胞,形成脂质条纹。异
常时,巨噬细胞分泌大量氧化代谢物
(ox-LDL,超氧化离子),分泌生长
调节因子,刺激SMC增生。
17
病理变化
脂纹:AS肉眼可见的最早病变 • 肉眼观:黄色点状或条纹状不隆起或微隆起
于内膜的病灶。 • 光镜下:内膜下大量泡沫细胞聚集,脂质成
分
18
粥样斑块(粥瘤):纤维斑块深层 坏死发展而来,AS典型病变。
• 肉眼观:内膜面可见灰黄色斑块表 面隆起又压迫中膜,切面,斑块的 管腔面为白色质硬组织,深部为黄 色或黄白色质软的粥样物质。
19
继发性病变
①斑块内出血:新生血管破裂形成血肿, 使斑块进一步隆起,甚至完全闭塞管腔, 急性供血中断
②斑块破裂:表面纤维帽破裂,粥样物自 裂口溢入血流,遗留粥样溃疡,坏死物质 和脂质排入血流可形成胆固醇栓子引起栓
动脉粥样硬化
1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
➢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 ➢弥漫性病变
2
动脉硬化[arteriosclerosis]
泛指动脉壁增厚、失去弹性、硬化性的一类疾病
➢AS(最常见,最危险,尤其冠状动脉) ➢细动脉硬化[arteriolosclerosis]:细小动脉的
➢ 颈动脉及脑动脉粥样硬化:常见于颈内动脉起始部、 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和Willis环。脑萎缩、脑梗死、 脑出血。
➢ 肾动脉粥样硬化:多发于肾动脉开口处及主动脉近侧 端。肾实质萎缩、间质纤维组织增生、AS性固缩肾。
20
主要动脉的病理变化
21
主动脉粥样硬化
• 多发于后壁及分支开口处,以 腹主动脉最为严重(胸主动脉、主 动脉弓、升主动脉其次)因管腔较 大而病变不易引起明显症状。动脉 瘤破裂可致致命性大出血。
2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病变检出率: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最高,右主干、左主干、左旋支、 后旋支其次
• 多发于血管心壁侧,斑块新月形
➢心内膜下MI:多发性、小灶性,不规则分
布于左心室四周,引起环状梗死
27
MI病理变化
➢ 肉眼观: • 梗死6小时后:苍白色 • 梗死8-9小时后:土黄色 ➢ 光镜下: • 早期:核碎裂、消失,胞质均质红染或不规则粗颗粒状,即收缩带。间质水
肿,不同程度中性粒细胞浸润。 • 4天后:梗死灶周围出现充血出血带。 • 7天-2周:边缘区开始出现肉芽组织,或向梗死灶内长入,呈红色。 • 3周后:肉芽组织开始肌化,形成瘢痕组织
28
MI并发症
心力衰竭 心脏破裂 室壁瘤 附壁血栓形成 心源性休克 急性心包炎
29
心肌纤维化:心肌纤维持续性、 反复缺血、缺氧导致。心腔扩张, 左心室最明显,心室壁厚度正常。 心内膜下心肌细胞弥漫性空泡变, 多灶性的陈旧性心肌梗死灶或瘢 痕。
冠状动脉性猝死:冠状动脉中至
30
其它主要动脉的粥样硬化
醇血症,LDL增高
10
其他因素
遗传因素:LDL受体基因突变 性别与年龄:雌激素改善血管内皮,降低
血胆固醇 代谢综合征:高血压以及葡萄糖、脂质代
谢异常
11
发病机制
➢脂质渗入学说 ➢损伤-应答反应学说 ➢动脉SMC增殖/突变学说 ➢慢性炎症学说 ➢单核巨噬细胞作用学说
12
脂质渗入学说
•
小、致密LDL进入动脉内膜,刺激SMC
14
动脉SMC增殖/突变学说
•
SMC受各种诱导因素发生突
变,如血小板的增殖因子,诱导
SMC迁移,激活LDL受体每增加脂
质的积聚
15
慢性炎症学说
•
慢性炎症导致内皮功能障碍,C
反应蛋白刺激内皮细胞表达粘连分
子,抑制NO产生,刺激巨噬细胞吞
噬胆固醇,促进平滑肌增殖
16
单核巨噬细胞作用学说
•
AS早期,单核细胞黏附在内膜表
玻璃样变,常见于高血压病和糖尿病 ➢动脉中层钙化:很少见,中膜钙盐堆积
3
:
5
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
• 血浆总胆固醇(TC)或甘油三 酯(TG)异常增高
• 血脂以脂蛋白形式 (乳糜颗粒[CM]、极低密度脂蛋6
• LDL ox-LDL(最重要的致粥样硬化因子) 损伤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SMC) 不能被正常LDL受体识别,被巨噬细胞的清道夫受 体识别而快速摄取 泡沫细胞
• 狭窄程度分四级:
✓Ⅰ级≤25%
2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 简称冠心病(CHD),也称缺血性心脏病 (IHD)
• 只有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肌缺血、 缺氧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时,才可成为 CHD
• 斑块致管腔狭窄造成心肌缺血缺氧
24
CHD主要临床表现
➢心绞痛 ➢心肌梗死 ➢心肌纤维化 ➢冠状动脉性猝死
• HDL胆固醇逆向转录 清除动脉壁胆固醇,防止AS • HDL防止LDL氧化,竞争抑制 • LDL、VLDL、TG升高 AS和CHD指标
7
高血压(尚不清楚)
• 血流对管壁的机械压力与冲击 血管内皮损伤,内膜对脂质通透性增加 脂质蛋白易渗入内膜,单核细胞和血小板 黏附迁入内膜,中膜SMC迁入内膜,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