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食品安全工作实施方案区食品安全工作实施方案20**年是开启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和职能调整的第一年,也是全面推进“食药安全诚信港城”行动计划的重要一年,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意义重大。
为全面提高食品安全工作总体水平,保障全区食品安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市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按照习总书记“四个最严”的总要求,以创建食品安全城区为主线,深化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改革,强化基层基础,突出工作重点,破解薄弱节点,打造工作亮点,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工作机制,不断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总体思路:按照“深化改革谋发展,预防为主除隐患,狠抓基层打基础,社会共治保安全”的总体思路,坚持“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打造亮点”的原则,以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为核心,以“一创、两建、三打”重点工作(“一创”即争创全省首批食品安全示范区,“两建”即建立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体系、建立健全诚信体系,“三打”即打非治滥、打假治劣、打黑治顽)为牵引,继续巩固“四个年”活动成果,深化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加大严惩重处力度,夯实基层基础,防控风险隐患,加快诚信体系建设步伐,规范食品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推动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积极构建社会共治格局,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总体水平。
二、目标任务——总体目标。
20**年食品安全综合抽检合格率和安全食品市场占有率达95%以上。
——强化综合协调机制。
加强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建设,继续发挥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督查考核、制度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强化牵头抓总、综合协调、舆情监测、应急处置等方面工作。
——完成监管机构改革。
按照建立“统一权威机构”的全新要求,根据上级要求按时完成食品监督管理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工作,理清部门监管职责,确保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落实食品安全责任。
按照“地方政府负总则、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负主体责任”的要求,完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全面消除监管盲区和重大隐患。
——完善基层监管网络。
巩固深化“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成果,全面推进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工作,建立起“条块结合、条块互补”的区、镇街园区、村(社区)三级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切实做到监管无缝衔接,执法无盲区空白,构建起常态化、全覆盖、联防联控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格局。
——深化专项整治行动。
深入开展“打非治滥,打假治劣,打黑治顽”三打专项治理行动。
始终保持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坚持“一案两查”,严肃追究企业和相关部门的责任。
——整合食品检测资源。
健全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和风险监测网络,统筹综合利用市级检测资源,充分利用区疾控中心检测中心资源,筹建区级食品安全综合检测中心,实现检测资源和信息共享。
认真做好风险监测和综合分析,定期发布监测和预警信息。
——健全道德诚信体系。
加快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步伐,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和机制。
建立健全所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信用档案,积极开展食品行业道德大讲堂活动。
在规模以上食品单位设置食品安全管理机构,较小单位设置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员。
建立失信企业“黑名单”,对失信行为予以惩戒。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的领导和指挥,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应急预案,暑期前开展一次突发事故应急救援演练。
建立食品安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做好舆情监测和信息发布,确保全年不发生ⅳ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
——争创食品药品安全区。
大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区创建活动,明确创建内容和创建目标,将创建工作责任指标逐项分解,建立分工负责制,提升创建水平。
加强对已评定的食品安全示范单位的动态管理,培育一批食品安全示范企业(基地)、镇街园区和村(社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全面提升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蔬菜、果品、畜禽、水产品养殖基地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93%以上;蔬菜、果品农残综合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畜禽、水产品综合抽检合格率达97%以上。
启动实施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生猪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
——加大薄弱环节的治理力度。
针对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小饭桌、鲜奶吧、私人会所、网络食品交易、农村集体聚餐等监管薄弱环节,纳入监管网格,制定监管措施,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强化日常监管,提升保障水平。
——落实有奖举报制度。
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完善相应工作机制,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对有奖举报反映的重点问题,积极开展联合执法,提高执法效率。
——加大宣教培训力度。
广泛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系列活动。
加强监管人员和生产经营者的教育培训,培训覆盖面达100%;广泛普及食品安全基本知识,普及覆盖面达90%以上。
加强新闻发言人和宣传联络员队伍建设。
——保障暑期食品安全。
着力加强暑期食品安全日常监管,优选暑供企业,强化暑供食品批批检测,确保“应检必检,不检不供”。
加强暑期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分析,确保实现暑期食品安全万无一失的工作目标。
三、工作重点(一)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区创建,推进示范工程建设。
一是创建食品药品安全区。
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区创建工作,对照食品药品安全区创建要求,精心谋划、认真实施,研究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力争年底前通过省级验收,获得全省首批“食品药品安全县(区)”的光荣称号。
二是大力开展示范创建活动。
继续推进“安全食品示范年”活动,坚持“自愿申请,严格审批,挂牌示范”的原则,采取动态管理的措施,全年开展培树食品安全示范企业(基地)、镇街园区、村(社区)示范典型活动,切实通过食品安全典型的培养和挖掘,起到“培育一个,示范一批,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
三是打造特色旅游饮食文化。
结合暑期特点,本着“严格把关、宁缺勿滥”的原则,在旅游景区及其周边打造一批我区名优食品和特色食品专卖店、特色餐饮一条街、特色农家乐,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扩大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以诚信、规范、文明、和谐的特色旅游饮食文化消费环境,确保广大游客放心消费,促进我区经济发展。
(二)推进网格化监管,提升监管效能。
一是健全基层监管网络。
深化“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内涵,加强镇街园区食品安全办公室和村(社区)食品安全工作站规范化建设,食品安全办公室和村(社区)食品安全工作站软硬件配备达到“六有六统一”标准。
同时,配强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力量,建立完善村(社区)食品安全志愿者队伍。
二是完善监管工作机制。
健全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的工作协调、工作组织、工作考核、信息互通、监督检查、案线接转、宣教培训等工作制度,重点落实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普查调查制度、日常巡查制度、联合执法制度、宣传培训制度、隐患排查、整制制度和信息报告制度,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三是分解落实监管职责。
按照《**区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工作实施方案》要求,落实监管部门主要责任以及镇街园区属地责任,强化企业的第一责任,切实做到监管全面到位,问题及时发现,属地快速处理。
(三)强化全过程监管,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一是全面加强食用农产品源头监管,促进农产品上档升级。
加强农业投入品日常监管,扎实开展饲料、农兽药残留、“瘦肉精”等专项整治,全面加强对饲料、农药和兽药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管。
落实屠宰企业进场查验、来源和产品流向登记、肉品品质检验、病害畜禽及产品无害化处理等制度。
做好畜禽产地和屠宰检疫,强化“瘦肉精”检测。
积极推进肉类电子监管追溯系统建设,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和鲜肉注水等违法行为。
强化奶站监管,严格生鲜乳收购许可管理。
认真做好农产品基地的环评认证工作,不断扩大“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种养殖面积和产品产地认定面积。
积极发挥农产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产业协会作用,加快食用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上档升级。
二是狠抓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管,提高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质监部门要严格实施食品生产许可,督促企业对重点产品、原辅料的重点项目和出厂产品实行批批检验,严格食品添加剂备案、使用管理,提高企业风险控制能力。
强化食品用纸、塑料等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监督检查,依法取缔生产假冒伪劣食品和包装材料的“黑窝点”。
加强对出口食品企业的日常监管和检查,督促企业完善质量安全防控体系。
工商部门要广泛推行食品经营企业电子信息监管系统,利用“票证通”采取倒逼机制,确保流通领域食品安全。
加强对清真食品的日常监管。
在农村集贸市场以熟食肉制品、肉类为重点,推行挂牌亮证经营,加强溯源管理。
粮食部门要强化粮食收购质量监测和库存粮油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坚决禁止陈化粮及制品进入食品市场。
食品稽查部门要认真做好餐饮企业和食堂的量化分级评定和动态监管工作。
积极推行规模以上餐饮企业“五常六t”精细化管理和小餐饮“明厨亮灶”工程,不断提高保障水平。
规范餐饮企业餐厨垃圾收运和处置。
加强对餐饮具集中清洗消毒单位的监督检查。
完善百人以上集体就餐备案监管制度,加强现场监督,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商务部门要强化酒类流通许可证和酒类流通随附单的管理,彻查存放假劣酒的“黑窝点”、“黑库房”,斩断售假链条,打掉酒类专卖店行业“潜规则”,彻底净化酒类市场消费环境。
(四)开展专项整治,着力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一是深入开展“三打”专项整治行动。
开展“打非治滥”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治理在食品中违禁使用非食用物质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开展“打假治劣”专项整治行动,严密排查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校园及周边、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食品初加工集中点等问题易发多发的区域场所及薄弱环节,重点查处无证照经营、以次充好、假冒伪劣、虚假标识、非法宣传等侵犯消费者利益的违法行为;开展“打黑治顽”专项整治行动,以农村、城乡结合部、城中村、闲置厂房(库房)等为重点部位,利用网格化监管体系,发动群众监督,开展大规模集中排查和治理,坚决治理隐蔽更深、链条更长、危害更大的突出问题和顽疾。
同时,还要从群众举报投诉反映的突出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儿童食品、食用油、鲜肉及肉制品、调味品、鲜活(干制)水产品、露天烧烤等专项整治行动,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二是强化风险隐患的排查治理。
加大隐患排查整治力度,适时组织食品安全隐患分析研判和通报,强化全过程全链条风险识别研判、处置措施,建立风险隐患排查长效机制。
建立风险隐患排查清单,实施整治督办制度,落实整改措施和完成期限,确保带有行业共性的隐患和“潜规则”等重大风险隐患能够及时预警、及时化解、随时掌控,一般和易发隐患可防可控。
三是加强“六小一大”的专项治理。
采取“淘汰一批、整改一批、规范一批”的分类措施,加强对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小饭桌、小食杂店、小饮品店等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治理整顿,制订具体监管措施,落实监管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