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人看不懂的叙利亚局势及美国的外交政策

让人看不懂的叙利亚局势及美国的外交政策

让人看不懂的叙利亚局势及美国的外交政策新闻里指ISIS前身就是叙利亚反政府武装,在叙利亚内战中美国是对其支持的,可为什么现在又将其指为极端恐怖组织呢?而且美国现在是想要继续支持它还是反对它呢?搞不懂了。

当今世界,无论是从政治、经济、军事等硬性标准,还是从制度、文化、价值观等软性实力来看,美国都无疑是全球唯一的最为强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使之成为现阶段主流文明发展的引领和自由民主的象征,同时也被那些酷政横行国家中的许多民众认为是制度的学习楷模和自己未来的拯救者。

但是,美国的强大并未形成一种霸权。

将美国称为“霸权”的国家往往要么是自己想称霸而被美国所遏制(如俄罗斯),要么是觉得美国的制度和文化影响力正在唤醒本国国民,对当权的统治稳定构成了极大威胁(如伊朗、朝鲜等)。

与纳粹德国动辄要灭绝一个人类种族、前苏联随意可消灭一个民族文字的王霸之气相比,虽然美国目前确实具备凌驾于各国之上的实力,却缺乏主导世界的意识、魄力、野心和手段。

纵观美国的历史,其对外政策的确立和最终的效果一向以不靠谱而著称。

美国明确告之世界其对外政策是以美国自身的利益为核心,其次兼顾人道主义与自由世界的价值观。

但实际上,从一战、二战到冷战,从东亚到中东,从珍珠港、朝鲜半岛到印度支那,其对外政策始终是一种自以为聪明的奸商伎俩,言而无信、傲慢愚蠢又短视草率、虎头蛇尾,很少主动成为他国自由民主、抵御外侮的鼎力支持者,更不会去担当所谓受苦受难民众的拯救者,反而多是站在暴政者的一边,绥靖旁观甚至助纣为虐;不仅维护不了人道主义和自由民主的大局,反而经常是养虎为患,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把盟友害得国破身灭后再赔上数万甚至更多美国人的性命。

从叙利亚内战中美国的所作所为就可见一斑。

——美国在叙利亚内战中的所作所为:破坏与反动2007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危机严重冲击着原有的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很多国家发展滑坡、民生困难,长期被“增长”掩盖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深层次矛盾集中爆发。

作为“阿拉伯之春”至今最为血腥的一幕,叙利亚危机根源于阿萨德家族和复兴社会党40多年集权统治的腐败、残暴和无能。

现总统巴沙尔继任后一度想改革恶症,但因触动既得利益而废止,最终爆发内乱并升级为内战。

当前巴沙尔政府当局已丧失半壁江山,正在俄罗斯、伊朗等国的强力支持下拼死顽抗,以叙利亚自由军和伊斯兰阵线为主体的反对派武装由于外援不济,武器弹药匮乏以及基地组织的捣乱搅局而导致攻势疲软,双方尚处于战略僵持状态。

叙利亚内乱爆发后,美国主要做了以下事情:一、在名义上对叙利亚人民的抗争表示支持叙利亚爆发内乱,特别是巴沙尔政府动用军队以飞机和坦克等重型武器血腥屠杀和平集结的民众之后,美国同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一样表示了谴责。

而且一直以来,美国始终在台面上保持着与巴沙尔政府相针对的立场,以人道、自由、民主的道德高度标示着自己的“政治正确”。

但美国所有行动也仅限于“标示”而已。

很显然,其对叙利亚以至于整个“阿拉伯之春”的真实态度是冷淡的,利比亚的军事行动仅是因为法国的积极推动才勉强参与。

美驻利比亚大使遇袭身亡后,美国从政府到民众对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印象更加恶化。

尽管叙利亚的战略地位远比利比亚重要得多,与阿以矛盾、伊(朗)核问题、反恐战争等利益要害息息相关,但美国却一如既往地表现了其特有的孤立、傲慢和短视,莫说对叙利亚抗争的民众进行实际的经济或军事支持,就那怕是援助一美元都会心疼不止。

与之相反,俄罗斯、伊朗、朝鲜等国家看到了叙利亚的重要战略价值,更恐惧于“阿拉伯之春”对自身统治可能带的连锁反应甚至冲击,几乎是不惜一切代价地对巴沙尔政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不仅提供雄厚的资金、武器、弹药、物资等援助,更直接派出或组织数万人规模的雇佣军团入叙作战。

二、苛刻甄别各类反抗军,随意划定恐怖组织美国对于援助叙利亚民众没有任何兴趣,但却十分热衷于以其获得的各种信息,判断各类叙利亚反对派武装是否与反美的基地组织有所联系,以此将反抗军贴上各种标签。

2012年底,美国将叙反抗军中的叙利亚胜利阵线(Jabhat al-Nusra)列为恐怖组织,并于2013年6月推动联合国安理会进一步坐实此项决定。

其实,在政权极度暴虐贪婪和社会极度绝望无助的情况下,民众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倾向或同情于宗教化或民粹化的极端势力;而面对当权的残酷镇压,反对派也不得不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或短时期内与极端势力相合作,此本是历史常态。

更何况,在战争尤其是东方国家的内战中,敌我友各方互换情报甚至私下协议是司空见惯的事。

比如叙利亚自由军就曾与死对头黎巴嫩真主党私下协议在古塞尔突围,并从一些腐败的巴沙尔政府军部队手中购买武器;伊斯兰军和自由军都曾与基地组织有过合作,联合对巴沙尔军作战;而巴沙尔军也与基地组织达成各种战场默契,互不攻击,并在基地组织与反抗军开战后立即接防基地组织原先占据的地盘。

所以,若按美国的标准,在叙利亚就没有任何武装和势力包括巴沙尔政府军不曾与基地组织有过牵连,都可以贴上恐怖组织的名签。

三、压迫援助国对叙反抗军限供或断供当前叙利亚反抗军的总体规模约在20-30万左右,总兵力已超过巴沙尔政府军,且后备兵员充足。

但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武器弹药匮乏,缺少城市攻坚的坦克、重型火炮及防空、反坦克等武器装备。

而巴沙尔政府军正好相反,由于不得人心而造成征兵困难,总体规模正在萎缩,但得到俄罗斯、伊朗等国的全力援助,武器弹药充足,坦克、装甲车辆、火炮、飞机等重型武器和配件也源源不断地从援助国输送到其手中。

那么类似叙利亚这样一个中等国家的民众反抗并推翻暴政,到底需要多少武器和物资?在此不妨作一非常粗略地估算:A.考虑到当前巴沙尔军总兵力已萎缩至20万人左右,若武器、弹药和物资充足,反抗军以30万人的总兵力作战30个月基本可完成推翻任务。

平均每位反抗军军人每月补助100美元(其实反抗之初反抗军仅有十几人),作战30个月,计9亿美元;B.装备30万支自动步枪(6亿美元)、步机弹30亿发(3亿美元),计9亿美元;C.机枪1万挺(0.3亿美元)、步机弹3亿发(0.3亿美元),计0.6亿美元;D.迫击炮1万门(0.4亿美元)、迫击炮弹100万枚(1亿美元),计1.4亿美元;E.反坦克导弹10000枚,计1亿美元;F.单兵火箭筒1万具(0.1亿美元)、火箭弹50万枚(0.5亿美元),计0.6亿美元;G.无座力炮1万门(0.1亿美元)、无座力炮弹50万枚(0.5亿美元),计0.6亿美元;H.中型坦克200辆(2亿美元)、坦克炮弹20万枚(0.4亿美元),计2.4亿美元;I.大口径火炮200门(1亿美元)、炮弹60万枚(1.2亿美元),计2.2亿美元;J.单兵防空导弹发射具1000具(0.03亿美元)、单兵防空导弹5000枚(1亿美元),计1.03亿美元。

以上10项共计27.83亿美元。

即使将以上需求再翻上一倍,并加上40亿美元的通信、后勤等其他武器、装备和物资的需求,总量约100亿美元。

而当前反抗军所拥有的武器物资远远达不到此,很多项目甚至不及十分之一。

特别要强调的,就是这个最为理想化的需求,其总量也是非常低的,甚至远不及某些腐败国家仅一个贪腐家庭或官员所拥有的财富量(据称利比亚卡扎菲个人就拥有上千亿美元的财富)。

支持叙利亚反抗军的主要有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约旦、土耳其等国,均为比较富足的中等国家。

也就是说,根本不需要美国及欧洲国家的援助,以上其中1-2个国家的财力和武装库存就足以支持叙利亚反对派推翻已民心尽失的巴沙尔政府。

但目前反抗军所得到的各种武器物资却少得可怜,远远低于俄罗斯、伊朗、朝鲜、委内瑞拉等国对巴沙尔政府的援助。

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美国虽然名义上给予了叙反抗军极少量(数千万美元)的医疗等非作战类物资的支持,但在实际中却一直在全力阻挠有关阿拉伯国家及土耳其等对叙反对派的援助。

自叙利亚反抗军的主力——自由军刚一起事,美国就立即着手将各反抗军贴上恐怖组织或与恐怖组织有牵连的标签,并凭借其在中东地区强大的影响力,在种类、数量等各方面严格控制各国对叙反抗军的援助。

导致叙反抗军尤其北方战区陷于长期短供甚至断供的境地,对阿勒颇、伊德利卜等重要城市长围不克,部分地区甚至被巴沙尔政府军反攻。

更为荒谬地是,在当叙自由军与真正的恐怖势力——ISIS(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Sham伊拉克与叙利亚伊斯兰国)基地组织发生冲突并出现失利时,美国及欧洲等国不是迅速加强对自由军的支持以收复失地,而是以防止物资落入恐怖势力之手为借口,立即停止对自由军仅有的少量非作战类物资援助以作为惩罚。

当前,欧盟对叙利亚的武器禁运实际已成为对叙反抗军的单方禁运,俄罗斯、伊朗等国根本不卖欧盟及美国的账。

反抗军兵多枪少,巴沙尔军兵少枪多的事实成为目前战局陷于僵持的重要原因。

四、在叙南部另组新军,挑动反抗军分裂大约从2013年2月份开始,美国会同约旦在叙利亚南部的德拉地区另组新军——德拉自由军,其主要目的是维持以色列与叙利亚边境尤其是戈兰高地区的稳定,确保对此战略要地的控制和对以色列的庇护,在客观上开辟了进攻巴沙尔政府的新战线,加强了反抗军的战略攻势。

但是,美国这种另起炉灶的做法,明显是针对反抗军的主力——北方传统的自由军。

德拉自由军独立于自由军体系之外,不听从自由军参谋部的指挥。

其后,美国又曾想以德拉自由军为主体建立叙反对派的正规军,以此对所有反抗军进行洗牌,但凡美国看不顺眼的武装均不得加入此军。

美国的所作所为最终导致了北方反抗军的分裂。

2013年11月22日,在叙利亚作战的“自由沙姆人伊斯兰运动”、“伊斯兰军”、“统一旅”、“库尔德伊斯兰阵线”等7个伊斯兰武装派别宣布联合建立“叙利亚伊斯兰阵线”,从自由军中拉走数万主力,转向寻求沙特等国的支持。

虽然目前来看,伊斯兰阵线与自由军仍为密切合作的联军,共同对巴沙尔军及ISIS基地组织作战,但分裂事件也极大地影响了反抗军的士气和指挥。

同时,沙特等国对美国在叙利亚内战中的行为亦极为不满,2013年10月18日沙特在联合国历史上首次拒绝接受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并指责安理会就巴以问题、叙利亚内战和中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事务持双重标准,没有能够真正行使其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

美联社和法新社均解读,沙特的这一决定针对美国,以表达两年多来的失望。

此后沙特一度表示,要单独支持叙反抗军作战。

五、纵容巴沙尔政府对平民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自内战爆发后一直处于交战状态,反抗军以少量兵力在此牵制了巴沙尔军全部12个主力师中的8个,约60%-70%的兵力,连距巴沙尔总统府仅6公里的达拉亚地区也被反抗军长期占据。

巴沙尔政府军急于驱逐大马士革地区的反抗军,以分兵驰援战事吃紧的德拉、伊德利卜等方向,但苦战两年却使反抗军越打越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