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预拌商品混凝土行业2011年-2015年发展规划发展预拌商品混凝土具有提高工程质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劳动条件和推广散装水泥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
为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保持全市预拌商品混凝土行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适应新时期重庆城市建设的需要,在2010年以前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关于发展预拌商品混凝土行业的政策、法规和《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制定本规划。
一、行业现状(一)取得的成绩十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城乡建委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预拌商品混凝土的发展,预拌商品混凝土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日趋规范。
1、行业规模2006年~2010年,我市预拌商品混凝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率达33.1%。
2010年,全市预拌商品混凝土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约77.8亿元,预拌商品混凝土实际产量2946万立方米,总产值87.5亿元,行业发展已具有相当规模,为全市的工程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目前,我市共有79家具有资质的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其中主城区42家,六个区域中心城市15家,其余区县22家。
从资质等级来看,所有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中,二级资质20家,三级资质54家,暂三级资质5家,资质等级总体偏低。
从市场格局来看,我市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之间竞争比较激烈,但仍处于可控状态,迄今为止,尚无一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10%,行业结构和市场运行均处于良性发展状态。
2、行业供需从行业产能看,截止2010年12月,我市经审批设立的预拌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共有93个,其中建成投产的搅拌站83个,年设计生产能力约6200万立方米。
从全国预拌商品混凝土行业的平均水平来看,受运输、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预拌商品混凝土的产能利用率(实际产量与设计产能的比值)为35%~50%。
据统计,2010年全市预拌商品混凝土实际产量为2946万立方米,我市预拌商品混凝土的产能利用率为47.5%,已接近行业上限,需进一步增加行业产能。
从市场需求看,据各区县上报数据统计,2010年全市建设工程混凝土需求量约为4500万立方米,其中主城区建设工程混凝土需求量约2200万立方米,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工程混凝土需求量约800万立方米,其余区县建设工程混凝土需求量约1500万立方米。
据统计,2010年,我市主城区预拌商品混凝土产量2137万立方米,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产量410万立方米,其余区县产量399万立方米,三类地区预拌商品混凝土的使用率分别达到97.1%、51.2%和26.6%。
随着主城区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各区县预拌商品混凝土的进一步推广,我市预拌商品混凝土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3、行业布局在我市2010年以前行业发展规划的指引下,我市预拌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空间分布适应了当时经济发展和行业培育的需要。
当前,从具体区位来看,全市93个搅拌站中,主城区数量最多,共有47个搅拌站,主要分布在内环快速路附近地区,少部分在内环快速路以内,布局显得相对集中,已不适应当前主城区城市建设的需要。
六个区域中心城市有19个搅拌站,其余区县有27个搅拌站,这些搅拌站均分布在各自城市周边地区,布局相对合理。
(二)存在的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导致部分地区供求矛盾突出。
近年来,主城区城乡建设飞速发展,综合保税港区、笔记本电脑基地、公租房及一大批市级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导致局部地区短时间内预拌商品混凝土需求量猛增。
现有预拌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布局分布难以适应区域性大量工程建设的需要,因发展不平衡导致部分地区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局部形成卖方市场,影响预拌商品混凝土供应。
二是环境保护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虽然我市预拌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使用的水泥、粉煤灰、外加剂全部采用密闭式料仓,并加装了除尘设备。
但是,由于砂石料库的封闭降尘措施不到位,搅拌站噪声和扬尘问题依然存在,部分搅拌站未设置砂石回收系统,生产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或仅做简单沉淀处理就直接排放,对周边环境仍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是搅拌站分布与新的城市功能定位及发展不适应。
我市主城区除渝中区外,其他各区都有搅拌站,但约二分之一的搅拌站集中在主城区内环快速路附近地区。
其中九龙坡区共7个搅拌站,有5个搅拌站位于内环快速路以内;南岸区共9个搅拌站,有2个搅拌站位于内环快速路以内,另外7个搅拌站距内环快速路入口均不超过5公里。
随着城市的扩展,这些搅拌站已经或将与周围城市化后的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矛盾,面临着拆除压力。
四是各地区预拌商品混凝土发展不平衡。
虽然,我市预拌商品混凝土已具相当规模,主城区、六个区域中心城市和部分区县城区建设工程已推广使用预拌商品混凝土。
但从全市来看,除主城区外,预拌商品混凝土使用率不高,仍有12个区县城区建设工程未限制现场搅拌混凝土,其中,7个区县无预拌商品混凝土搅拌站。
二、发展形势(一)政策方面近年来,国务院相关部门以部门规章和联合行文方式提出禁止在城市城区范围内现场搅拌混凝土,逐年加大了推广预拌商品混凝土的力度。
重庆市政府相继出台《重庆市散装水泥管理办法》(渝府令第177号)和《重庆市主城尘污染防治办法》(渝府令第188号)等政府规章,大力推广使用预拌商品混凝土,控制扬尘污染,推进主城区蓝天行动。
按照国家和市政府的要求,市城乡建委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包括规定在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或混凝土用量500立方米以上的主城区范围内建筑工地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制定相应的标准、定额,完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定期组织行业发展情况分析等。
国家和我市的一系列政策支撑为预拌商品混凝土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经济方面当前重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314”总体部署和国发3号文件的政策效应逐渐显现,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三峡工程后续工作启动又增添新的动力,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个重庆”和统筹城乡工作全面推进,两江新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审批,重庆机场三期扩建、第八届园博园建设等一大批重点工程相继开工,轨道交通工程及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加速推进,公共租赁住房等涉及民生的重点工程迅速启动,我市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
据统计,2010年我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7.1%,达到7894亿元,全市建筑业对地区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达到9.5%,已成为我市支柱产业。
高速的经济增长为预拌商品混凝土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需求方面随着主城区外环时代的到来,我市城市发展布局面临重大调整。
按照《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的要求,将加快建设北部新区,提速开发西部新城、东部片区和南部片区,推动人口和产业向外环有序扩展,尽快形成一批新的功能组团;按照“建设1000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的国家中心城市”目标,我市城市化进程将换档提速、加速发展。
主城区的城市建设发展前景给预拌商品混凝土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
此外,按照市政府提出的“支持万州加快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提速发展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发展其他区县城”要求,今后一段时间,我市各区县城镇化建设也将加快发展步伐,混凝土用量将大幅增加。
参照我市“十二五规划”中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的目标,预计到2015年,全市建设工程混凝土需求量将超过7000万立方米。
旺盛的市场需求为预拌商品混凝土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做出贡献;以满足城市建设需要为前提,着力提高预拌商品混凝土质量品质和建设工程质量水平;以落实国家和我市相关政策为指引,加大发展预拌商品混凝土的力度,提高建筑工地机械化程度和文明施工水平。
把握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市城市建设发展的重大机遇,遵循预拌商品混凝土行业的特征和发展规律,采取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措施,使预拌商品混凝土发展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相协调。
把握好就近取材,就近供应的规划布局原则,鼓励行业内适度有序竞争,强化预拌商品混凝土质量管理,引导企业的科技进步,以一流的管理、优质的服务提高竞争实力,促进我市预拌商品混凝土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需求导向,保障发展。
以工程建设需求为导向,确保预拌商品混凝土稳定、有效供给。
——统筹规划,科学布局。
与城市规划发展相结合,在主要原材料供应地就近布点,降低物流成本,科学布局搅拌站,满足城市建设需求。
——依靠科技,集约高效。
依托科技手段,采用新技术和新方式生产预拌商品混凝土,实现预拌商品混凝土行业向集约型、环保型发展。
——市场调节,政府调控。
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并重的指导方针,通过市场调节,促进搅拌站优胜劣汰,注重政府调控,杜绝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三)规划目标1、保障供应能力根据各区县上报汇总的2015年全市建设工程混凝土的需求,预测2011~2015年期间我市预拌商品混凝土产能年均增长25%,至2015年实际产能达到约7000万立方米,基本满足全市建设工程对混凝土的需求。
其中,主城区实际产能达到约3800万立方米,以每个搅拌站平均年产50万立方米计算,需搅拌站76个;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实际产能达到约1200万立方米,以每个搅拌站平均年产35万立方米计算,需搅拌站35个;其余区县实际产能达到约2000万立方米,以每个搅拌站平均年产25万立方米计算,需搅拌站79个,全市共需搅拌站190个,在现有基础上需新增搅拌站97个。
同时,从鼓励行业适度竞争的角度考虑20%的富余量,在规划期内可再增加38个搅拌站,至2015年,全市搅拌站总量达到228个,基本形成产能略有富余,企业适度竞争的市场格局。
根据上述预测,为保证全市供应能力,在调查各区县混凝土需求量及预拌商品混凝土搅拌站规划布局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了《2011年~2015年重庆市预拌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布点规划控制表》(详见附表)。
2、实施布局调整在规划期内,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实际,结合重庆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区域功能与发展要求,对主城区现有搅拌站的空间布局进行调整。
至2015年,基本形成地理分布相对分散,各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
内环快速路周边的搅拌站和因噪声等被群众反复投诉的搅拌站要优先调整和整合,要随着城市中心区的扩展和工程建设重点向新城区转移而逐步减少,对已经或即将置身于城市建成区范围的搅拌站,要尽快实施关闭拆除。
鼓励南岸、九龙坡、江北和沙坪坝区内环快速路周边的搅拌站搬迁至本区邻近外环的区域。
在迁建的过程中,通过改造与资产重组提高搅拌站的生产能力,保证本地区新城区和基础设施对预拌商品混凝土的需求,并承接中心城区建设的部分预拌商品混凝土供应任务。
根据城市建设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热点区域预拌商品混凝土供需矛盾突出的实际,适量新建搅拌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