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二单元测试题(附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下列属于二次能源的是( )A.氢气B.煤C.石油D.天然气2.直接提供电能的反应一般是放热反应,下列反应中能提供电能的是( )A.Ba(OH)2·8H2O与NH4Cl反应B.酸碱中和反应C.灼热的炭与CO2反应D.H2与Cl2燃烧反应3.(2012·温州高一检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锌锰干电池是二次电池B.铜片、锌片、导线和高橙组成的水果电池,负极是铜片C.铅蓄电池的放电过程,从能量转换形式看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D.原电池工作时溶液中的阳离子移向负极4.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合成氨的反应(N2+3H22NH3),根据下列在相同时间内测定的正反应速率判断,生成NH3的速率最快的是( )A.v(H2)=0.3 mol·L-1·min-1B.v(N2)=0.2 mol·L-1·min-1C.v(NH3)=0.3 mol·L-1·min-1D.v(H2)=0.005 mol·L-1·s-15.已知2SO2+O22SO3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O2的能量一定高于SO2的能量B.SO2和O2的总能量一定高于SO3的总能量C.SO2的能量一定高于SO3的能量D.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6.(2012·南阳高一检测)为了说明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因素,甲、乙、丙、丁4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4个实验,你认为结论不正确的是( )A.将形状、大小均相同的镁条和铝条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时,两者反应速率一样大B.在相同条件下,等质量的大理石块和大理石粉末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大理石粉末反应快C.将浓硝酸分别放在冷暗处和强光照射下,会发现光照可以加快浓硝酸的分解D.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氯酸钾,其中一支试管中再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同时加热,产生氧气的快慢不同7.有关零排放车载燃料电池叙述正确的是( )A.正极通入H2,发生还原反应B.负极通入H2,发生还原反应C.导电离子为质子,且在电池内部由正极定向移向负极D.总反应式为:2H2+O2====2H2O8.(2012·温州高一检测)已知可逆反应:N2(g)+3H2(g)2NH3(g)ΔH=-92 kJ·mol-1,下列关于此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加压可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加快B.升高温度,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加快C.将1 mol N2和3 mol H2混合进行反应,反应完成时放出的热量为92 kJD.单位时间内生成1 mol N2,同时消耗3 mol H2,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9.研究物质变化时,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认识物质变化时所引起的化学键及能量变化。
据此判断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A.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后,其结构的稳定性增强,体系的能量降低B.物质燃烧可看成“储存”在物质内部的能量(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释放出来C.氮分子内部存在着很强的共价键,故通常状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D.需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吸收能量的反应10. 某原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Fe====3Fe2+,能实现该反应的原电池是( )A.正极为Cu,负极为Fe,电解质为FeCl3溶液B.正极为C,负极为Fe,电解质为FeSO4溶液C.正极为Fe,负极为Zn,电解质为Fe2(SO4)3溶液D.正极为Ag,负极为Cu,电解质为CuSO4溶液11.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某化学反应,经4 min生成Y的浓度从0增加到0.24 mol·L-1,而反应物X的浓度从0.3 mol·L-1变化到0.22 mol·L-1,该反应可能是( )A.3X====Y+ZB.X+Z====2YC.X+2Z====3YD.X====Y+3Z12.我国首创的海洋电池以铝板为负极,铂网为正极,海水为电解质溶液,空气中的氧气与铝反应产生电流。
电池总反应为:4Al+3O2+6H2O====4Al(OH)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负极是铝失电子被氧化B.电池工作时,电流由铝电极沿导线流向铂电极C.以网状的铂为正极,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D.该电池通常只需更换铝板就可继续使用13.(2012·北京师大附中高一检测)在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N2+3H22NH3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v(N2)正=v(NH3)逆B.单位时间内3 mol H—H发生断键反应,同时2 mol N—H发生也断键反应C.n(N2)∶n(H2)∶n(NH3)=1 ∶ 3 ∶ 2D.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改变14.有关电化学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 )A.CaO+H2O====Ca(OH)2,可以放出大量的热,故可把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把其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B.某原电池反应为Cu+2AgNO3====Cu(NO3)2+2Ag,装置中一定是银作正极C.因为铁的活泼性强于铜,所以将铁、铜用导线连接后放入浓硝酸中,若能组成原电池,必是铁作负极、铜作正极D.理论上说,任何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设计成原电池15.(2012·宝鸡高一检测)根据图中包含的信息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1 mol氯化氢气体,反应吸收248 kJ的能量B.436 kJ·mol-1是指断开1 mol H2中的H—H键需要放出436 kJ的能量C.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2 mol氯化氢气体,反应放出183 kJ的能量D.431 kJ·mol-1是指生成2 mol HCl中的H—Cl键需要放出431 kJ的能量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40分)16.(14分)(2012·吉林高一检测)下列反应:①氢氧化钠与硫酸,②一氧化碳与氧气,③八水合氢氧化钡与氯化铵,④金属铜与硝酸银。
其中(用序号填空):(1)属于放热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属于吸热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能设计成原电池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能设计成燃料电池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14分)(2012·遵义高一检测)反应Fe+H2SO4====FeSO4+H2↑的能量变化趋势,如图所示:(1)该反应为______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2)若要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加快,下列措施可行的是_____________ (填字母)。
A.改铁片为铁粉B.改稀硫酸为98%的浓硫酸C.升高温度(3)若将上述反应设计成原电池,铜为原电池某一极材料,则铜为_____________极(填“正”或“负”)。
铜片上产生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外电路中电子由_____________极(填“正”或“负”,下同)向_____________极移动。
18.(12分)在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A(g)+2B(g)3C(g)+nD(g),开始时A为4 mol,B为6 mol,5 min末时测得C的物质的量为3 mol,用D 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v(D)为0.2 mol·L-1·min-1。
计算: (1)5 min末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
(2)前5 min内用B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v(B)为______________。
(3)化学方程式中n值为______________。
(4)此反应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分别为:①v(A)=5 mol·L-1·min-1 ②v(B)=6 mol·L-1·min-1 ③v(C)=4.5 mol·L-1·min-1 ④v(D)=8 mol·L-1·min-1 其中反应速率最快的是______________ (填编号)。
答案解析1.【解析】选A。
煤、石油和天然气是化石能源,可从自然界直接获得,属于一次能源,氢气由一次能源转化而来,属于二次能源,故选A。
2.【思路点拨】原电池反应必须是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选D。
A、C两项是吸热反应;B项虽是放热反应,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不能提供电能;D项是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够设计成原电池,故选D。
3.【解析】选C。
锌锰干电池是一次电池,A错误;锌比铜活泼,锌作负极,B错误;铅蓄电池的放电过程,从能量转换形式看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C正确;原电池工作时溶液中的阳离子移向正极,D错误。
4.【解析】选B。
首先要统一单位,D项v(H2)=0.005 mol·L-1·s-1×60 s·min-1=0.3 mol·L-1·min-1,其次,各组分的化学反应速率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越大,则反应速率越快,A、B、C、D四个选项的比值分别是0.1、0.2、0.15、0.1,故选B。
5.【解析】选B。
如果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放热,B正确,A、C两项错误;放热反应只表明反应物总能量比生成物总能量高,而加热是反应的条件,两者无必然联系,许多放热反应也必须加热才能发生,D错误。
6.【解析】选A。
镁比铝活泼,镁与盐酸反应速率快,A错误;大理石粉末表面积大,反应快,B正确;光照加快了浓硝酸的分解速率,C正确;加入催化剂二氧化锰加快了氯酸钾的分解速率,D正确。
7.【解析】选D。
该燃料电池为氢氧燃料电池,其总反应式为2H2+O2====2H2O,该燃料电池是通过质子(H+)来传递电荷的,H+也分别参与了正、负电极的反应,但H+在电池的内部应由负极(产生H+)定向移动至正极(消耗H+),负极通入H2,发生氧化反应,正极通入O2,发生还原反应。
8.【解析】选C。
加压、升温可使反应速率加快,A、B正确;可逆反应中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故1 mol N2和3 mol H2混合进行反应,反应达平衡时放出的热量应小于92 kJ,C错误;单位时间内生成1 mol N2,同时消耗 3 mol H2,说明v(正)=v(逆),证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