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摘要]随着北京2008年申奥成功,体育与旅游业越来越紧密的联系起来。

社会上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体育旅游人才需求。

面对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需要,文章就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旅游专业面临的形势、存在问题以及体育旅游人才的市场需求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培养措施以及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关键词]高职教育体育旅游人才培养体育旅游是新兴的专项旅游活动。

体育旅游专业是面向新世纪体育市场及现代旅游事业的发展,以构筑和谐社会为主要目的,培养具有宣传现代体育理念,运用心理拓展原理设计专项体育旅游项目、指导康体休疗运动的能力,同时具备经营管理各类旅游企业的基本能力,具备熟练运用外语进行交流以及商业秘书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高级俱乐部、会所的管理人才。

一、高职教育体育旅游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一)我国高职教育旅游专业的发展现状1.缺乏办学经验。

为了满足迅速发展的旅游业对旅游应用人才的需求,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

但这是一种新的专业,办学经验还比较缺乏,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状况与旅游行业的实际需求脱节,得不到行业认可,导致毕业生难以就业。

2.经济发展的两个转变推动旅游产业转变。

我国经济发展的两个转变推动着旅游产业从服务接待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使其成为技术和人才密集型产业。

这样就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具备更高的素质结构,使得原本不适应的人才培养问题更加突出。

3.旅游职业教育必须与国际接轨。

面对国际旅游人才市场的新要求,我国高职旅游院校除了必须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还应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使高职旅游人才的规格、素质、能力与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相吻合,推动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二)我国高职体育旅游专业现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存在严重问题1.课程设置不合理。

体育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是由旅游类和体育类课程拼合而成。

课程结构不尽合理,多而全,重点不突出,内容交叉重复,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比重小。

2.课程内容缺乏弹性。

课程内容在设置上缺乏合理的选修科目,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选修。

3.教学内容片面化。

教学内容要么重岗位技能轻综合素质,要么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应用,与学生、行业实际严重脱节,导致教学片面化。

4.教学内容陈旧。

多年沿用一套教材,内容与时代联系不紧密,缺乏反映国际化要求以及我国体育旅游发展新要求的新兴教程。

5.忽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条件差,课时分配不足,实践管理松散,质量难以保证。

(三)师资力量薄弱我国目前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有一个共同弱点,就是多数人缺乏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需要尽快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二、对体育旅游人才社会市场需求的再认识(一)良好的服务理念市场需求对体育旅游人才的职业岗位群定位是服务行业。

再高级的体育旅游人才也是服务角色。

要接受这种理念,我们就必须了解“服务”一词的真正涵义。

“服务”在英文中是“SERVICE”,除了字面的意思外,我们还可以把它看做是由7个单词的首位字母合成的——S,E,R,V,I,C,E。

其中,S-Smile(微笑)、E-Excellence(优秀)、R-Ready(准备好)、V-Viewing(看待)、I-Invitation (邀请)、C-Creating(创造)、E-Eye(眼神)。

这几个词的解释使服务的概念更具体化、更具操作性。

Smile:职业微笑。

要求服务人员在对客服务工作中,面部应始终保持微笑。

Excellence:精通业务。

要求服务人员对所从事工作的每一方面都应精通,并能进行主动性配合,顾全整体。

Ready:即时准备。

要求服务人员不仅有服务意识,而且有充分的工作准备。

只有各项工作事先都准备好了,才能为客人提供即时准确的服务。

Viewing:VIP意识。

要求服务人员对待客人一视同仁,将每一位客人都当做VIP来提供服务。

Invitation:诚邀回顾。

要求服务人员在每一次接待工作结束时,都应该显示出诚意和敬意,并主动邀请每一位客人再度光临。

Creating:宾至如归。

要求服务人员为客人创造一个温馨的气氛,包括与客人见面前的环境布置,服务过程中节奏和谐、态度友善等。

通过尽可能掌握的客人的偏好或特点,为客人营造“家”的感觉。

Eye:热情关注。

要求服务人员在对客人服务过程中,始终以热情友好的目光关注客人,善于观察、揣摩客人心理,预测客人需求并及时提供服务。

(二)较高的职业素养某国际俱乐部负责人在招聘高级服务员时曾经说过:国际俱乐部的高级服务员在国人面前代表着本企业,在外宾面前代表着本国家,体现中华民族的风貌。

因此,要求应聘的体育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不具备一流的竞技体育水平,但是必须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礼仪礼貌修养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否则他们将难以胜任客人“挑剔”的服务工作。

(三)现代复合型人才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代,人才结构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社会市场对体育旅游人才的需求是“现代复合型”。

这就要求该专业学生要把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推陈出新,从而为以后灵活自如地应付和处理工作实际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高职院校体育旅游人才培养实施措施开设体育旅游专业的高职院校,首先应根据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借鉴“以质取胜”的方式,采取教学内容与人才需求相配套、让学生将所学内容内化为身体力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采取这种方法必须注意有效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起点。

(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因此,课程设置应该按适应人才市场的职业岗位群的特殊要求来确定。

体育旅游专业的学生要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就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来说,基础课以“够用”为度,专业理论课和实习实训课大体应以各占一半的比例进行设置。

专业课要为实习实训课提供技术理论知识并与之紧密结合,所以,在教学安排上应该强调教学方法的训练性,提倡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方式。

1.改革传统课程设置。

改革课程体系要求以应用于社会为宗旨,本着“宽基础精专业”的思想对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形成“基础课+主干专业课+专业实习实训课”的职业需求课程体系。

要以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加强课程设置的职业功能性。

2.打造专业精品课程。

课程是教学的载体,课程开发和提升是人才培养优化的保证。

高职教育的课程兼具理论性、技能性等特征,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我们更需要树立课程开发的理念,努力打造精品课程。

体育旅游专业精品课程是优质教育资源和潜力资源的整合,应由来自于高校、企业和行业各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进行开发与建构。

3.优化专业课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围绕培养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

教学内容的主体是课程及其内容,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把课程内容的社会实用性放在首要的位置。

体育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而这一结构的每一个部分都应该具有相应的功能,以便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首先,建立以管理为主的课程体系,注重管理能力的培养。

体育旅游专业的主线学科是管理学,但又区别于普通管理类专业。

开设体育旅游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饭店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市场营销、会计学原理,使专业管理与管理学科有机地结合。

既培养了学生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其次,建立能力本位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体育旅游专业开设体育旅游项目设计、多功能景区监控实施、专项旅游产品设计、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等课程。

采取专业理论课、社会实践课、岗位模拟实习课等多种形式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既能注重理论教学,又能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采取内部优化和外部引进的形式进行。

1.内部优化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优化教师队伍,可以派教师到先进地区的院校和企业去学习。

这将有助于迅速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达到双师型的目标。

2.外部人才引进。

从企业聘用教师是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另一途径。

高职院校应与体育、旅游企业建立良好的互惠互助合作关系,实现人才共享。

企业的中层和高管层人员,作为学院专业师资来源,既改变教师整体知识与能力结构,又能为教学内容充实职业岗位群的前沿信息。

3.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学院与区域内体育旅游职业岗位群的龙头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职业需求信息、教学情境、实践场地、设备、指导技师等,使学校节约教学成本,使学生实习问题得以解决;另一方面,学校直接为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使企业直接获得效益人才,使学生就业问题得以解决;另外,学校资深教授学者可以成为企业培训师,减少企业人力资源成本。

通过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使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课程设置进一步符合客观需要,教学方法进一步贴近实际,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得以进一步解决,形成“产、学、研”一体化,“企业、学校、社会”共同受益的格局。

最重要的是,可以使学校整体办学思想始终处于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1]李德春.高等饭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吉林商业学院学报,2004(1):15-16.[2]刘春生.职教课程改革目标取向研究[J].河南职技师范学报(职教版),1999(2).[3]蒋乃平.职教课程改革要点与课程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0(4).[4]朱新业.关于职教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0(1).[5]姜运生.高职课程结构体系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0(7).[6]耿献文.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思考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22-23.[7]黄继元.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方向探讨[J].旅游学刊,2004(4).[8]黄远水.我国高等旅游职业教育问题研究[J].旅游学刊(2004年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103-107.[9]楼一峰.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3(10):38-3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