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2015 级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招生对象与学制(一)专业代码:640101 。

(二)招生对象:经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符合条件的普通高中毕业生。

(三)学制:三年。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熟悉旅游市场,掌握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讲解、接待服务、线路策划等职业技能,能够从事导游、计调、外联、旅行社管理、景区讲解、星级酒店服务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一)素质结构1 .基本素质(1 )思想政治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

(2)人文素质对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有一定了解,具有一定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3)心理素质能正确面对困难、压力和挫折,具有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和健康平和的心态。

(4 )身体素质具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知识,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达到国家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

2.职业素质(1)具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质;(2)掌握旅游管理、导游服务、景区讲解和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3)能胜任导游、旅游社管理、景区服务与管理工作,取得导游员资格证书。

(二)知识结构1 .基础知识(1 )掌握较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2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3)掌握人文、道德和法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专业知识(1)掌握计算机操作、管理信息系统的知识;(2)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3)掌握旅游法规方面的知识;(4)掌握旅行社经营管理的知识;(5)掌握导游接待和服务的知识。

3.专业拓展知识1)掌握酒店前台、客房、餐饮相关的基础知识;(2)掌握必要的旅游策划知识;(3 )掌握文物鉴赏、旅游美学等方面基础知识。

(三)能力结构1.职业方法能力(1)自我学习能力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快速查阅专业的相关资料和文献,自学专业领域的一些前沿知识和技能。

(2)信息处理能力能根据专业领域的需要,运用多种媒介、多种方式采集、提炼、加工、整理信息,并对专业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

(3)实践动手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及时、正确地处理职业岗位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2.职业社会能力(1)与人交流能力具有良好的心态和换位思考的宽广胸怀,尊重他人,以诚待人,能够敏锐发现共同的话题和兴趣,运用巧妙的方式和对方沟通。

(2)团队合作能力牢固树立团队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观点,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观点与处境,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

(3)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综合知识去努力思考、积极探索,并且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革新创新能力具有创新精神、自主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外语应用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阅读旅游相关英文资料,能规范书写英文简历、假条等应用文,能够进行日常旅游行业的英语交流。

(6 )适应能力对外部条件、环境的变化表现出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3.职业核心能力(1)管理能力;(2)导游讲解、接待服务等综合技能和旅行社管理;(3)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线路设计能力;(4)客源市场调查、分析、预测和开发能力;(5 )旅行社团队报价、计调和会计核算能力;(6 )景区景点的讲解、服务和基本管理能力。

4.职业拓展能力(1)掌握较高的导游技能,能胜任地陪、全陪、景区讲解工作;(2)熟悉旅行社基本业务,能适应旅行社的大部分岗位;(3)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突发问题的处理能力,能分析和解决导游工作中实际发生的问题;(4)掌握旅游及酒店管理与服务技能,初步具备会展管理和策划能力,获得酒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5)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公关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6)具有较强的审美鉴赏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能力、素质分解与支撑课程设置表四、职业面向与证书(一)职业面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旅游行业相关单位从事导游、计调、外联、项目策划、客户咨询、景区讲解与服务、星级酒店管理与服务、会所管理与服务等工作,其适应的职业岗位(群)为:1. 国际国内旅行社的前台接待、导游、计调、外联、基层管理人员;2. 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客服人员、项目策划人员,3. 旅游景点导游、户外旅游领队,4. 各类展览馆、博物馆讲解员;5. 星级酒店管理与服务人员6. 展会管理与服务人员,7. 会所管理与服务人员。

(二)基本技能与职业资格证书1 .基本技能证书2.职业资格证书五、培养模式根据陕西省及西安市“十二五”规划中将旅游产业作为新型支柱产业的战略要求,及西安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旅游管理专业确定为区域旅游产业培养优秀一线服务工作者和中低层管理者的培养目标,构建了“学工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工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指:学习与工作合一、课程与岗位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实习与顶岗合一、素质与职业合一。

学习与工作合一是指学习内容、场所、与工作内容、氛围相统一,通过转变培养方式将学习与工作相融合;课程与岗位合一是指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体系,按照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设置课程,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相统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是指聘请旅游企业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担任实践课程教学任务,“双师化”专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师傅”角色,使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相统一;实习与顶岗合一是指将实习任务与岗位任务相统一,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职业体验与职业能力训练;素质与职业合一是指将养成教育与企业文化结合,按照优秀旅游企业文化开展养成教育,强化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采用“学工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工学交替,大力推行顶岗实习。

六、教学要求(一)课程模式旅游管理专业实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根据导游员国家职业标准以及国家旅游局制定的《导游员职业等级标准》应具备知识和技能要求,围绕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化、模块化地设计课程内容,将课程分为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职业能力拓展三个模块。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知识掌握为依托,以实践教学为重点,以课程项目设计为纽带,着重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培养企事业单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二)教学模式根据专业特点采取以项目导向为主要载体的“教学外置、实境训教”教学模式。

在调查旅行社和导游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后,对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创建面向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及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设计面向工作过程的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项目,将教学难点化解为实践过程中的系列环节,达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目标。

(三)教学内容旅游管理专业坚持“理论教学够用为主,实践教学实用为主”的指导思想选取教学内容,按照职业不同岗位的要求,将课程设计为导游讲解、计调业务、景区设计和管理、旅行社管理等四大模块。

每一模块分为理论教学、情景模拟、项目实训、综合实践四个部分,将传授知识、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结合在一起。

(四)教学组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不断引导学生成为教学主体,采取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再现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各个方面能力。

同时,努力尝试将课堂搬入旅行社、景区景点、酒店等地点,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融“教、学、做”于一体。

(五)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是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将大量的图片、音乐、视频资料运用到教学中,开展模拟导游等实训教学;二是开展现场教学,按照项目导向原则,开展景点现场导游等实境训教;三是结合导游服务、酒店服务的全过程或者关键环节开展,深入实施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四是教学互动,将《百家讲坛》、《探索与发现》等栏目的相关历史、考古、民俗等方面视频作为教学参考资料,为学生自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专业知识与技能,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考核改变传统试卷笔试的单一考核方式,坚持以行业技能实践为主,以专业理论知识考核为辅的“能力导向型”考核方式,激励学生加大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 同时又不放松理论知识的巩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采用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建立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的考核评价体系。

过程考核注重体现对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评价,实操考核采用职业技能证书考核方式,融入了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内容,为学生顺利通过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奠定基础。

在考核指挥棒的作用下,不仅培养、训练了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安全意识、吃苦耐劳等职业道德,做到“以考促学”、“以考促训”。

八、实践教学体系(一)体系构成根据旅游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本专业逐步形成主要由课程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三个层次阶段构建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同时也安排了入学军训、社会实践和不定期的专业教育、间歇性的短期实习等其他形式的实践活动作为补充。

(二)设计思路旅游管理专业能力本位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调研收集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信息,由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确定专业对核心能力的要求,专业教学团队根据知识、技能、素质进行整合,根据整合的核心能力的要求制定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化专业课程体系。

(三)实践内容与要求1、课程实训课程实训是在学生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基础上开展的一项实践教学活动。

每门课程必须制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根据课程特点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方式、课时、考核方法。

要求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课时不少于50%,专业技能课程则主要以实践教学为主。

课程实训主要分为课堂实训、实训室实践、认知实训等。

课堂实训主要以小组讨论、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为主,以锻炼学生一种技能为核心。

通过教师示范、学生学习、反复练习、教师考核等步骤来培养学生必须备基本技能。

实训室实践主要是教师将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通过项目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旅游行业高度仿真,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企业工作环境,学生扮演企业不同职业角色,模拟处理企业的各种业务,熟悉企业运作流程,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组织学生参观旅游企业,了解旅游企业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不同岗位所需基本技能,使学生对旅游业有初步认知。

2 、专项技能实训专项技能实训是指在校内的每一个学期,专门利用一定的时间,针对性地安排一项或几项专业核心技能,对学生进行专门训练,以培养其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

由于本专业各学期主要课程一般都在第14 周结束教学,故专项技能实训一般在第15-17 周期间集中安排24-32 学时统一进行,亦可穿插在整个学期结合专业教育或技能竞赛等活动分散完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