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说明

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说明

共 3 页第 1 页说明
一、对建设方案批复意见执行情况
根据项目详细外业勘测,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施工图设计在建设方案文件基础上,对本篇章进行了优化。

二、公路工程及设施与沿线自然环境的协调情况及采取的措施
本项目的建设会对周围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为充分体现“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公路设计新理念,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污染源的控制和治理工作,并采取必要措施实现节能减排,为实现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的目标而尽力。

本项目位于山区,沿线建筑物较多,土地以耕地为主。

公路建设期的主要环境问题为因工程建设引起的粉尘污染等问题。

公路运营期的主要环境问题为交通噪音对沿线居民休息、学校教学的影响,同时还有路面排水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针对以上影响因素,结合环境特点,对可能造成环境影响的工程采取必要的、可行的工程措施,切实做好污染源的控制和治理工作,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防止大气污染。

2.1 节能减排
1、老路面层、基层挖除后的利用。

老路挖除的沥青面层和拳石基层,可作为新建路段路基的填筑材料。

2、拆除盖板、梁板的利用。

拆除的盖板、梁板可砌筑石砌边沟或做河底铺砌。

3、护栏板的利用。

全线拆除的护栏板可重复利用。

4、行道树的利用。

全线尽量保留原道路两侧行道树,不能保留的尽量采用移植,减少砍伐。

2.2 土地资源的影响及措施
公路建设必将占用土地资源,这将对当地百姓生活、生产和当地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本工程仅牵扯拌合站及预制场的临时占地,取土前清除表层种植土,集中堆放,取土后再将表土返回,并恢复植被。

2.3 基础设施的影响及措施
本项目的建设会拆迁电力、电讯线路,对原有道路产生挤占和改移,将对社会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设计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1)对拆迁电力、电讯线路等给予拆迁补偿,对横穿公路的管线按照管线部门技术要求进行管线保护;
(2)对原有道路的大修,均本着不降低原有道路标准的原则。

2.4 对沿线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及措施
公路的修建必然要对沿线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影响,设计中采取以下措施:
(1)在线形设计中,尽量减少大填大挖路段,方便沿线群众出行和生产;
(2)穿线灌溉渠道设置涵洞或设置倒虹吸,便于农田灌溉。

2.5 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措施
为保护现有生态环境,在设计中根据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社会环境特征,尽量对原有的生物资源和水资源加以保护,从设计、施工到养护全过程、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恢复生态原貌,使公路主体工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为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环境,在路基填、挖处,在设计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1)在路堑上方设置挡水埝;在路堑两侧设置路肩排水沟,在路堤坡脚以外设置排水沟,沟底纵坡较大时进行铺砌;
(2)路堑、路堤边坡均采取了植被防护或圬工工程防护,防止坡面水土流失,稳固边坡。

三、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依据、原则
3.1 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护法》,1991年;
(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53号令1998年;
(4)《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交通部(2003)5号令;
(5)《关于建设项目环境管理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家环保总局(88)环建字第117号文。

3.2 设计原则
公路的建设会对周围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为充分体现“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公路设计新理念,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认真作好环境规划,切实抓好污染源的控制和治理工作。

根据交通部《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 B04-2010)以及国家的有关环境保护法令、法规的要求,在科学的环保理念指导下,本设计对可能造成环境影响的工程项目采取必要、可行的技术措施,把减轻公路对现有地形、植被的破坏和自然水系水质的影响作为设计考虑的重要因素。

因此,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人与自然相和谐,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
(2)采用环保大修,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
(3)合理利用挖方段边坡防护形式,提高路堑段的景观效果;
(4)采用与当地景观相适应的防护、绿化植物;
(5)修整临时施工场地、便道,恢复自然地貌;
(6)做好施工组织管理,减少运输车辆扬尘、尾气排放,控制施工污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四、拟采用的植物配置及特征
全线以绿色防护为主,增强道路景观,美化环境。

路基防护在岩土结构稳定、满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提倡“不见土少见石,适应地形、保持原样,披上绿衣”的防护设计理念。

绿化对于稳定路基、保护斜坡、保持水土等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即绿化具有良好的防护功能,有利于交通安全,从而提高公路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绿化还能过滤径流、吸附尘埃、净化空气、涵养水源、降低噪声、美化路容,具有改善公路环境的功能。

全线路基边坡、路堑边坡、土路肩、碎落台等均采用植草灌绿化。

填方边坡统一采用植草灌防护,应根据防护目的、当地气候、土质、施工季节选用草种,应采用易成活、生长快、根系发达、叶茎低矮或有匍匐茎的多年生草种。

对不利于草类生长的土质,应在坡面先铺一层厚度不小于10cm的种植土再栽植或播种。

挖方土质边坡,在碎落台及边坡采用适合当地生长的草灌植物绿化防护;对于于微~弱风化坚硬岩石稳定的挖方边坡,在碎落台种植攀援植物绿化一级边坡,边坡平台种植攀缘植物和垂直型植物美化边坡。

本项目可选用小黄叶杨、大黄叶杨小千头柏等常绿灌木,小叶女贞落叶或半常绿灌木,丰花月季常绿或半常绿灌木,迎春、紫穗槐、荆条等落叶灌木,铺地柏匍匐小灌木,紫藤等,边坡绿化可采用黑麦草、高羊茅、野牛草等,选用植物应喜光、耐旱、耐寒等适应性强的品种。

五、土地复垦与利用情况
本项目以填方路基为主,尽可能减小对周围自然环境的破坏,取土采用集中取土方案,土质为砾类土,路基填料必须在指定的取土料场取用,严禁乱掘、乱挖。

对砾类土取土料场,在开采过程中采用设置缓边坡、及时回填清表土等措施,以利保护环境和恢复植被。

废方必须按指定的弃土场或沿线附近地势低洼或废坑内弃之。

挖除废弃的旧路面必须按指定的掩埋方式进行处理掩埋,并尽量将其平铺至弃土场底部,避免恢复耕地后,翻地翻出,造成污染;清表弃方一部分可作为公路绿化用土。

弃方时应尽量将弃土场填平,以利于开垦为农田,避免了对环境的重复破坏,同时有利于恢复植被和节约土地。

弃土时,结合绿化设计使弃土堆成规则的形状,并设置纵、横向坡和完整的排水系统。

弃土场使用前先将场内耕植土集中清除,以便使用结束后复耕,复耕回填耕植土厚度不小于30cm;弃土场低凹排水不畅段修筑排水沟;弃土场外侧边坡坡率1:1.75~1:2。

弃土时不得使作业面积水。

六、施工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及注意事项
6.1 水环境的影响及措施
施工期对水环境的影响包括施工中的油污染、生活污水等,运营期对水环境的影响有停车区的污水排放、路面径流排污等。

大部分工程不会对沿线水体产生明显影响,为减少施工期、运营期对水环境的影响,采取如下措施:
(1)施工场地位置的确定充分考虑对周围水环境的影响,远离饮用水源,以免造成对水环境的影响。

在施工场区内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做到达标排放;
(2)桥梁桩基施工时废弃泥浆应集中沉淀后运至指定地点堆弃;
(3)加强施工阶段对机械设备的管理,避免跑、冒、滴、漏,防止对水环境的污染。

6.2 环境空气影响及措施
施工中沥青混合料在拌和过程中会产生烟雾,对周围的大气环境产生污染;易于扬尘的建筑材料在运输和堆放过程中,会产生一定数量的粉尘,污染大气环境。

针对上述问题在设计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1)路面拌合场地设置在远离居民区处,采用封闭式拌合设备,并采取有效的消烟除尘措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2)易于扬尘的建筑材料在运输和堆放过程中,采取可靠的遮盖降尘措施;
(3)配备洒水车控制施工路面、拌合站、堆料场的扬尘。

6.3 环境噪音影响及措施
6.3.1 施工期环境噪声的影响及措施
施工期的噪声主要来源于各种施工机械产生的震动和噪声,施工期噪声源将对施工人员和周围居民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

对于施工期环境噪声的影响在工程设计中拟采用的措施有:设有大型机械的施工场地尽量设置在远离居民区的位置;
在工期安排上对产生叫大噪音的施工工序,尽量不安排夜间施工。

6.3.2 运营期环境噪声的影响及措施
在运营期快速行驶的车辆产生的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及敏感区的影响将是长期的,特别是对公路附近的学校正常的教学、村镇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以上影响拟采用以下措施:
路面采用柔性路面,从而减小路面与车轮间的摩擦产生的噪声;
边坡、排水沟采用种草等防护形式,大量吸收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