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刘传文2019.4.11一、《回延安》贺敬之1、革命圣地延安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贺敬之的《回延安》一诗抒发了。
2. “”用比兴手法写出了自己与延安的密不可分的关系;3.“。
”写出了当年在延安时的生活情景;4.夸张句“”写出了延安新城的巨大变化;5.排比句“”描绘了延安新貌。
二、《桃花源记》陶渊明1. 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句子:。
2. 表明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
3. 写出桃花源不易发现的句子:4. 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5. 从心情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6. 从穿着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7. 从活动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8. 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9. 写出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10. 写出桃花源人对渔人热情的句子:11. 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12. 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13. 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三《小石潭记》(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5)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6)课文中“”的句子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鱼儿自由游弋,似与人们相乐的情趣。
四、《关雎》1、起兴的句子是:2、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3、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4、最能表达诗人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的句子:5、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诗中描写青年男子对美貌少女表达倾慕之情的句子是:6、.《关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句子是:7、《关雎》中的男子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引起“”的美好联想;“”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
五、《蒹葭》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
2、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3、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4、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5、《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六、课外古诗词1、《式微》中借女子之口道出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的怨言的句子是:2.《子衿》(1),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写出了其相思萦怀之情。
(2)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诗人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3)运用假设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强烈反问的两句是: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作者送别友人时旷达胸怀和真挚友情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3)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5)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6)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句是:(7)表达作者劝慰友人不要做儿女之情句是:九、《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气势的句子:(2)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诗句是:(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求仕之心的诗句是:(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是:(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表达渴望出仕而无人引荐的句子是:(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的句子是:(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出洞庭湖浩大气势的名句是:八年级语文下册一二单元知识点整理刘传文2019.4.11第二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1.《社戏》是一篇描写了“我”和小伙伴们夏夜乘船去看戏的经过,赞扬了农家少年聪明活泼、热情好客、憨厚善良的性格和劳动人民淳朴厚道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充满趣味的童年和景色秀美的故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2.《回延安》是一首采用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
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3.《安塞腰鼓》描写了作者观看“安塞腰鼓”表演的情景与感受,突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热的特点,赞扬了安塞人民粗犷、奔放、充满阳刚的个性和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渴望。
4.《灯笼》是一篇可以引领我们回望传统的。
当代的莘莘学子能见的灯笼大概也只在古装剧中,至于灯笼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更是无从感受到的了。
还好吴伯箫的这篇文章可以带我们寻到文化的根,感受到我们血液中流淌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因。
(一)字词解释:避暑。
:隐约。
:矗立。
: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划(船)。
:怕,畏惧。
:游泳: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安静。
:极度兴奋。
:繁杂。
:突然,猛然。
:震动,摇撼。
:立即,立刻。
:妻子儿女等家庭成员,有时专指妻子。
:颤抖,发抖。
:调停,调解。
: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令人怜悯。
: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招待不周到的意思:声音突然中止。
:奋力斗争和冲击。
: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
:安静而严肃。
:指人的生命力旺盛。
: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完全领悟,完全明白了。
:遥远。
渺,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
:明亮洁白,多形容月光。
:昏暗。
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形容词,(气势)盛大。
: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羁,约束。
:为人处世的道理。
:因失意而心事重重;惆怅迷惘。
:衬托、装饰,使更美好。
:动词。
烧,烫。
灼,火烧、火烫。
:不是非常清楚,即明白一点,但是不完全。
:神魂震惊。
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
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第二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1.《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生动、有趣、颇具散文色彩的,同时也是一篇极具条理的说明文。
无论是生动形象、用语典雅地介绍物候现象,还是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地介绍与物候有关的知识,我们都能从中体会到说明文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
作者用科学研究中的两则实例,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这两篇短文较为充分地体现了作者深广的科学视野和敏锐的科学眼光。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学到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中学到作者多角度探索问题的思维方法。
3.《大雁归来》抒发对大雁的之情。
大雁是春的使者,给人间带来春色、生机。
雁群与人类有不少相似之处,它们的群体结构也以家庭为单位,富有亲情。
它们的鸣叫,似乎表明它们也具有社会性。
面对大雁的联合观念,人类应该自愧不如。
遗憾的是,人类的猎杀行径,给大雁制造着灾难。
本文简直是一篇爱鸟的抒情诗,作者笔下,大雁是如此可爱,人与大雁和谐相处,情趣盎然。
4.《时间的脚印》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
它所追踪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这些岩石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和变化的,是一种大自然的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记。
二、单元字词汇总:依次。
: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形容纷纷落下的样子。
: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载,满。
形容气候恶劣。
: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指的是弃置而暴露的尸体。
:山脚,山坡和周围平地相连接的部分。
:精致紧密。
:随身带着。
:泛指灾难。
:喧哗热闹。
:打猎。
:寂静;空旷。
:闭口不说话。
:草木凋谢零落。
: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大块布、绸、丝绒等。
: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
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溯,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
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
:直到海水干涸,岩石风化成土。
形容经历千年万年那么长的时间。
一、课文内容梳理1.《桃花源记》是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
这个幻想中的,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2.《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3.《核舟记》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后,从正面到背面的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
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4.《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写他痛苦和喜悦。
5.《蒹葭》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
作者的思念对象,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1 的心情。
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
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和“”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十、《逍遥游》庄子 1. 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幻莫测的句子是: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2. 庄周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的情形的句子是: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文中描绘鲲鹏奋飞时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
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类比的句子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5.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禁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6. 文中以杯子、草芥为舟,来说明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的句子是: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