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YUNNAN JIAOTONG COLLEGE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方案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一日一、专业建设背景(一)行业背景在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国家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新形势下,为加快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改革步伐,云南省委、省政府根据云南所处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发展特点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提出了“把云南建设成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两强一堡”战略目标。
在此背景下,昆明市政府提出了“把昆明建设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目标”。
当下,昆明及其周边区域,以及云南省沿边各州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建设发展的“快车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方兴未艾。
在国家把云南建成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新形势下,云南省的交通运输会更加健康、稳步发展,轨道交通在国家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最具可持续发展的地面交通运输方式。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已明确将“高速轨道交通系统”作为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优先发展主题;优先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初步预测到2012年,建设里程为3500km。
显然,未来十年将是我国轨道交通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云南,昆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是由6条线组成的放射式线网,总长162.6km,按照一条轨道线路,每公里大约需要70名专业人才进行推算,昆明城市轨道交通的专业人才缺口的近1.2万,其中60%是一线技术管理和运营管理人才。
据最新信息,昆明市轨道交通线网正在修编,修改后线网总里程589公里,涉及到昆明及周边的卫星城市。
可以预见,届时需要大量的行车组织和客运服务等专门人才。
总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云南省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具有良好的发展需求和前景,符合国家“桥头堡”战略发展的需要,符合云南省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的需要。
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举办,弥补了此领域云南省专业人才培养的空白。
因此,项目建设是服务云南“桥头堡”建设,适应云南构建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的需要。
(二)人才需求根据许多城市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经验,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发展,将会带来大量的人才需求,除了建设时期需要大量的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人员外,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投入运营,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运营人员需求,人员需求岗位既涉及行车组织人员,也涉及非行车人员。
专家预测,每开通一条地铁线路大约需要各类人才1300人左右,根据昆明市目前的城市轨道六条线路的规划,到2020年,昆明轨道交通人才需求将达到近1.2万人,而60%是一线技术管理和运营管理人才。
总之,总长为162.6公里的昆明轨道交通将能提供10000多个就业岗位。
随着昆明市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发展对相应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粗略预测未来10年,这一领域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岗位配备人员数大概会出现如下图所示的基本走势:2013年2016年2019年2022年图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人才需求预测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岗位配备人员数预测走势,我们预测从2013年至2021年十年间昆明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增量大概会呈下列走势:0500100015002000250030002013年2015年2017年2019年2021年图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人才需求增量预测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学院雄厚的办学实力以及在云南交通行业和教育行业的核心地位,将在云南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史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重点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战略目标。
二、我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建设情况(一)专业现状我院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2010年申报成功,2011年开始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3人,目前有教师10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5人。
双师素质教师5人,占教师比例50%。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学校的新专业,是学校“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发展的专业,目前学校已投入80万元,进行轨道交通运营模拟实训室一期建设。
此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和公路运输管理专业同属交通运输管理大类,故运营管理专业在基本技能的实践教学方面可与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实验实训设备和师资等方面实现部分共享。
(二)存在问题1.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进一步完善、改进;2.需要加强课程教学的改革,需要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融入教学当中,提升教学效果;3.师资队伍力量是薄弱环节,需要引进高技能的专家型人才,同时,师资队伍的人员数量需要加强,其业务能力、科研能力及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4.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机制需还不够健全和完善;5.缺乏实习实训条件;6.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专业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目标紧紧围绕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云南省“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为依据,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结合云南省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和学院“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将本专业建设成为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一流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坚持从企业工作流程中获取人才培养资源,坚持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立足能力本位,构建“校企合作、共享、共赢”的专业建设模式,围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流程,从岗位典型工作职责及岗位能力要求分析入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准和产业服务能力,培养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客运组织及服务等方面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生产、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面向行业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逐步缓解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昆明的轨道交通人才紧缺的局面,为云南交通综合运输体系的构建提供强有力地的人才支持。
(二)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任务1.根据云南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发展的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云南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专业结构布局。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工学结合的原则,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岗位职业素质为导向,根据岗位对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制订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企业运营管理人员,在轨道交通车站运营生产第一线岗位从事客流组织、行车组织、票务管理、客运服务、车站管理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设备运用、行车组织、客运服务等职业核心技能,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及业务拓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 剖析岗位技能,构建与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体系围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流程,从岗位典型工作职责及岗位能力要求分析入手,课程设置对接职业标准,课程内容对接岗位能力,教学情境对接工作情境,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开发工学结合的项目课程,实现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与企业合作开发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的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建设内容包括: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完成专业核心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设计;完成专业核心课程课堂教学方法设计;完成专业核心课程实习实训实践教学方法设计;建设3-5门校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组织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编写1-3本实用型强的教材和实习实训指导书等。
3.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实习基地,强化实践育人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实习基地,全面贯彻职业教育理念,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满足区域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在职员工培训及行业技能鉴定培训和社会技术服务的需要。
通过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推进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增强服务云南省及周边地区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内容包括:校内城市轨道交通实训中心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以及实训实习运行机制及管理制度建设。
(1)校内城市轨道交通实训中心建设。
根据校企合作、共享资源、共赢发展的专业建设模式的需要,重点改善实践性教学条件,在校内实训中心,模拟真实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实习实训安全保障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高教学效果。
表3 校内实习实训建设项目及功能表(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重点与昆明以及滇中乃至云南省及西南地区的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合作,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使之成为学生实习的场所、就业的单位、教师开展产学研的平台。
(3)实训实习运行机制及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校内城市轨道交通实训中心、校外实习基地运行机制和各项管理制度,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良性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建设内容包括:实训室管理办法;实训室设备操作规程;实训室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实训室实训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学生实训守则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办法;学生校外实习管理规定;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与企业劳动合同;企业招聘实习学生就业有关程序和要求;教师赴合作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企业兼职教师酬金管理办法等相关运行机制及管理制度。
4.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为了适应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改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破解校企合作时空障碍,我们将着力研究现代教学手段,与企业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的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5. 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核心是建立工学结合过程的监控机制及评价制度,使建立的机制和制度体系,达到对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教学方案设计及教学质量的全面监控;对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有效控制;对岗位(群)及岗位能力选择监控;对课程标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计划制定及调整监控;对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进行监控,达到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
具体建设内容包括:(1)教学质量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