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管理研究设计(提纲)第一节问题与选题一、管理研究的一般过程(实证研究)1.问题的提出2.文献回顾3.根据有关理论提出假设4.设计并进行实证研究5.得出结论二、问题的提出(一)研究领域的确定1.什么是研究领域研究领域:研究活动的范围。
工商管理学科体系对研究领域的划分:职能管理领域: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管理、运作管理、技术管理、信息管理基础领域:组织行为学、管理经济学综合领域:战略管理应用领域:旅游管理、医疗管理、项目管理、房地产管理、电子商务、国际工商管理、风险管理、创业管理、赛事管理、休闲管理2.如何确定自己的研究领域(1)社会需要(2)自己的知识结构与研究领域的匹配(3)兴趣爱好(4)导师的专长和研究领域(二)问题的提出1.关于问题的理论(1)什么是问题?问题是对某一现象或困惑的好奇。
它陈述了两个变量间的潜在关系。
它没有明显的答案,但却暗示可能进行的实证检验。
它有希望发现一些重要的事物,但不隐含价值和伦理的判断。
它通常始于问“是什么,为什么?何时?如何?等问题。
——陈晓萍:《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
——林定夷(2)无知问题、虚假问题与错误问题无知问题:在一定的科学背景下被认为是解决了的问题。
这是提问难的原因之一。
虚假问题:(伪问题)本质上是一些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不能用经验来检验的问题。
错误问题:不存在正确答案的问题。
提问题的角度不对。
(3)科学问题的结构①对对象进行识别判定“………是什么?”②对原因、行为目的发问“……为什么?”③对过程和状态发问“……是怎样的?”这三种问题都可以转化为问题①,所以问题①是基本形式。
②可以转化为“……原因是什么?”③可以转化为一系列的问题①。
所以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转化为“(X)?TR这种形式。
X叫问题的指向,它是研究的目标()?叫疑项TR叫应答域。
好的问题的应答域有明确的限定,但是又可能是错误的。
对应答域的预设,反映科研水平和能力。
从问题结构看伪问题和错误问题伪问题是问题指向与疑项没有联系,因而没有意义的问题。
错误问题是应答域不包含正确答案的问题。
伪问题的识别靠语义逻辑分析错误问题的判定主要依靠经验。
(科学发现没有逻辑通道)(4)问题的来源①理论与实践:已有理论与经验事实的矛盾②理论体系内部:包括同一种理论体系内部的逻辑困难,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不同学科理论体系之间的矛盾,不同理论的相互渗透与理论的统一性。
③社会实践:社会各种实际需要与原有理论与技术手段不能满足这需要的矛盾。
问题的来源:(1)个人的观察和深度思考(2)个人对研究的专注热情(3)阅读文献(4) 与他人(学生、客户、同事)交流——陈晓萍2.出问题的条件与途径①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②实际背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③关注研究前沿④撰写研究综述⑤利用研究指南和参考选题⑥访问专家学者⑦与导师交流⑧组织研讨会3.提出问题对研究者科学素养的要求①好奇心②创新力③知识积累④敏感⑤批判和怀疑精神⑥毅力三、研究选题的确定1.选题的重要性:决定研究的方向、方法的选择和研究的成败和成果的价值。
2.选题的原则:科学性原则:选题具有科学依据创造性原则:题目要新颖,不能老生常谈需要性原则:符合社会需要可行性原则:能够完成,考虑主客观条件。
第二节问题的辨析一、概念辨析许多问题的争论是由于概念不同引起的。
例如科学、创新、腐败、价值、规范研究、代理关系、1.概念(1)概念的定义:概念是抽象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
概念反映了事物的特有属性。
词语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词语的思想内容。
(2)概念化:人们通过心象形成概念的过程。
提炼本质属性的过程,发现一类事物共同属性的过程。
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是我们指出术语具体含义的过程。
概念化是指将模糊的、不精确的观念明确化、精确化的思维过程。
概念化是我们指出术语含义的过程。
概念化为研究中的概念指定了明确的共识性的意义。
(3)概念的可观察性:Kaplan(1964)將科学家欲測量的事物分作三类:(1)可直接观察的。
身高(2)可间接观察的。
工作经历(3)结构性的。
智商。
管理研究当中的许多概念属于第三种情况,常常又被称为“构念”(满意度,离职倾向、组织承诺)2.名词与术语词语,概念的表达形式(1)名词与术语的使用要求科学的方法要求每一概念和名词要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要有规范的可观测的一组心象)。
(2)需要避免的错误:①违反同一性(例创新)②提出新概念(名词),但无新定义界定③大量生造新名词(3)使用中性名词:学术研究要尽量使用中性名词。
3.概念的定义(1).定义的定义: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的较为简短而明确的命题。
对关键概念的定义反映研究者的基本功。
(2)下定义的方法;①名义定义,同义词界定,②实指定义,指明法③语义定义:属加种差定义。
林耐生物分类的双名法④明目定义:引入记号。
(3)常见定义的错误①以例子代定义。
②缺少种差。
结果是同属之间的种,缺乏差异种的特异性。
③缺少属或属选择不当。
④采用否定词。
⑤不简炼。
二、问题的要素辨析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限定:①分析单位:研究对象或要素,分为个人、群体、组织、项目、社会产品。
避免因果错位:将某种分析单位的观测数据归属于另一类分析单位。
调查员工的婚姻状况与缺勤的关系应当怎么调查?应当调查:每个员工的婚姻状况与缺勤情况。
不能这样调查:每个车间上报单身员工的比率以及员工的缺勤率调查员新老工人对领导的支持情况应当怎么调查?应当调查新工人与老工人对领导的支持情况不能这样调查:让每个车间上报新工人的比率,以及每个车间的工人对领导的支持率②研究侧重面:特征、意向、行为③时间维度:横剖研究、纵贯研究第二节变量设计一、问题与变量学术研究的问题应当归结为变量间的未知联系,即用变量的语言来表达。
二、变量的概念与种类(1)变量的概念变量(variable)是指具有可测量性(measurable)的概念。
如工作的满意度、劳动生产率等。
(2)变量的分类:①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由其他变量引起变化或决定的变量,它对自变量的变化作出反应。
②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影响或决定因变量的变量,是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原因与前③调节变量(moderating variable/Moderator)界定着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边界条件,是影响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强度或关系方向的变量。
它的存在可能会强化或弱化因变量受自变量的影响程度。
④中介变量(mediating/intervening variable)是介于原因和结果之间,起媒介作用的变量。
它与自变量同时存在,并对因变量产生影响。
⑤控制变量(control variable)对因变量有影响且其影响需要在研究中设法消除的变量。
(3)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关关系、因果关系、函数关系、虚假关系①相关关系(Correlational relationship):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如果变量X 发生变化,变量Y也随之发生变化,并无根据认定这种变化是由另一变量所引起的,那么就可以说两个变量具有相关关系。
②因果关系(causal relationship):(X→Y)如果变量X发生变化,变量Y也随之发生变化,反之则不然,即一变量的变化明显地是由另一变量所引起。
其中X是Y的原因,Y是X的结果,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因果关系存在的三个必要条件:第一,在时间顺序上先有因后有果;第二,变量之间有真实的相关性;第三,变量之间的真实相关性不因为第三个变量存在而存在。
③虚假关系(null relationship):两个变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尽管可能看上去似乎有某种关系。
三、变量的测量性质1.测量测量的实质性定义:研究中的测量(measurement)是遵照一套规则为实际的事件赋予数字。
根据测量的定义,任何测量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1)测量客体:指测量的对象。
测量的客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企业研究中的事物或现象;(2)测量内容:指测量客体的属性和特征。
(3)测量规则:指测量的法则或方法。
也就是说,要构建一套如何分派数字或符号的准则,按准则对测量内容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
测量的规则是赋值的依据。
2.变量的测量尺度①定类测量(nominal measures)按现象性质差异进行的辨别与区分。
测量结果形成定类变量或定类指标。
定类变量或指标确切的值是以文字表述的,可以用数值标识,但数字仅起标签作用定类变量或指标的各类别间是平等的,没有高低、大小、优劣之分。
②定序尺度(ordinal measures)按现象顺序差异进行的辨别与区分。
测量结果形成定序变量或定序指标。
定序变量或指标确切的值是以文字表述的,也可以用数值标识,也数字仅起标签作用。
定序变量或指标各类别间有高低优劣之分,不能随意排列。
③定距尺度测量(interval measures)按现象绝对数量差异进行的辨别与区分。
测量结果形成定距变量或定距指标。
定距变量或指标的值以数字表述,有计量单位,可以进行加减运算。
定距变量或指标各类别间自然有大小之分,但没有绝对的零点,不能乘除计算。
④定比测量(ratio measures ):按现象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进行的辨别与区分。
测量结果形成定比变量或定比指标。
定比变量或指标确切的值也以数字表述,有计量单位,可以加减,定比变量或指标有绝对意义上的零点,既可以加减,也可以乘除运算。
四、变量操作化1.变量的操作化减低变量的抽象程度,并且用客观的方法加以衡量,便是所谓的将变量操作化。
2.变量的操作化定义操作化定义就是规定变量的操作程序,使变量的特征和操作条件具体化。
使抽象的、笼统的概念成为可观察、可测量、可检验的项目。
给变量下操作定义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通常对重要的研究变量,如假设中涉及的变量(或构念),要下操作定义。
②应根据研究目的、内容以及变量的性质来选择下操作定义的方法。
③操作定义的设计要具体、明确。
④操作定义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是独特的,它是研究者为其研究需要而规定的特殊解释,并非是对变量的全面的、唯一的解释。
3.操作定义的特征一个好的操作定义大致有以下特征:①操作定义应该是可观测的、可重复的、可直接操作的;②操作定义最好能把变量转化成数字化形式,凡是能计数或计算的内容都是可直接观测的;③操作定义的指标成分应分解到能直接观测为止;④操作定义所提示的测量或操作必须可行;⑤用多种方法形成操作定义,既可以从操作入手,也可以从测量入手。
4.构念的操作化复杂的构念(变量)的操作化的一般过程是:将抽象的构念分解为若干可以指明的维度(又称变项或构面),再把每个维度用若干可以具体衡量的特征(标志或指标)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