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情绪的教案【篇一:小班健康教案高兴和生气的时候】高兴和生气的时候小班心理健康活动一、设计思路: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
新《纲要》指出“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首先应该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高兴和生气是人的两种情绪,高兴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过度的生气是一种消极的情绪。
这种消极情绪体验如果长期得不到控制、调节,会引起幼儿生理上、心理上的各种问题和疾病,老师应该注意帮助幼儿逐渐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应付那些和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有冲突的情景和场面。
使自己生活得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开心、快乐。
本活动依据小班幼儿年龄特征:行为明显受情绪支配,情绪仍然很不稳当,容易冲动,常会为一些小事大哭大闹。
依据幼儿的成长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来设计活动的,将心育目标和语言目标有机融合。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活动始终以游戏贯穿始终。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发挥增效作用。
活动还有机整合了各领域的教育内容来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并采用卡片联想、生活经验联想来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活动目标:1、在游戏中认识日常生活中高兴和生气的表情。
2、学习用语言表达感受,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3、体验关爱、亲情、共享的快乐。
三、重点和难点:正确认知自己的情绪,学习合理疏泄、控制自己的情绪。
四、活动准备:红星娃娃、高兴和生气的表情娃娃、高兴娃娃和生气娃娃的家、情景卡片、水彩笔、记号笔、制作表情娃娃的纸五、活动流程:语言导入—认识高兴和生气的表情—说说高兴和生气的事—做做高兴和生气的脸谱—做做高兴的游戏(一)语言导入1、以红星娃娃发出作客的邀请导入。
2、幼儿手拉手一边唱歌一边去作客。
3、幼儿按老师说的门牌号找高兴娃娃(123)和生气娃娃(456)的家。
(二)认识高兴和生气的表情1、说说高兴娃娃和生气娃娃的表情。
(脸上、眼睛、嘴巴)2、做做高兴和生气的样子,在高兴娃娃和生气娃娃的家留个影。
(三)说说高兴和生气的事1、卡片联想。
(1)说说高兴和生气的事(幼儿找好朋友一起说)。
(2)游戏:“点芝麻”教师或幼儿点,被点到的幼儿说说卡片上的高兴和生气的事(如果是你会怎么样?)。
(3)把卡片送回家(4)验证卡片2、生活经验联想,引导幼儿说说高兴和生气的事及做法。
(1)你平时有什么高兴的事?高兴的时候你会怎么样?(2)生气时可以做些什么?(介绍几种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1)可以独自呆一会儿消消气(2)可以对别人说出生气的原因(3)为别人想一想(4)或者轻轻的哭一哭、睡一觉、看看书、听听音乐、做做游戏等等,这样很快就没事了。
教师小结:原来每个人都会有高兴的时候、生气的时候,当你高兴的时候,应该让大家分享。
当你生气的时候也不要发脾气,大家都会来帮助你解决困难的。
生气并不是一件坏事情,如果生气时伤害了自己,防碍了别人,就是件坏事情,如果经常生气是一种不好的行为。
(四)做做高兴生气的脸谱幼儿按意愿选择材料制作脸谱。
(五)做做高兴的游戏1、幼儿在手上套上自己做的脸谱找朋友一起唱表情歌。
2、教师带幼儿到操场上做高兴的游戏。
(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提问:如果你是小鸡,你被老鹰抓到了你会不会生气?如果小朋友不小心撞到了你,你会怎么做?活动反思:本活动是在创园区特色“幼儿心理健康特色园”的一次尝试活动。
活动是追随幼儿的经验和生活,解决孩子的实际问题而设计的。
想通过有目的活动来进一步的了解幼儿,发现幼儿的差异和面临的问题;想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来寻找幼儿良好心理的培养和各领域目标的结合点。
从而发挥幼儿良好心理培养的增效作用。
通过活动发现了幼儿行为所反映的新线索和新内容,由此生成新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形成一系列的主题网络。
例活动后,幼儿了解了人的两种情绪,认识了高兴和生气的表情,也能根据生活经验来感受体验高兴和生气的事情,但幼儿情绪、情感的培养不是一次活动都能解决的,幼儿还有着以自我为中心,容易生气的倾向,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很差,于是就生成了“做个快乐宝宝的主题活动”,这样,便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领域的整合式教育走向生成式的、持续发展的、整体性的教育。
幼儿能根据以有的经验积极主动的来寻找“高兴娃娃”和“生气娃娃”,通过找同伴讲述和游戏“点芝麻”使活动面向全体,人人有说的权利,“点芝麻”的游戏深深的`吸引了幼儿,被点到的幼儿在大家叫出名字后有一种自豪感,几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幼儿也积极的参和了讲述活动。
“送卡片”活动,巩固了幼儿`的经验,幼儿树立了自信心。
整个活动为幼儿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教师的一个微笑、拥抱,一句夸奖的话时时激励着幼儿,教师和幼儿的平视交流、和幼儿一起表演唱拉近了老师和幼儿的距离。
幼儿制作表情娃娃材料的层次性,调动了每一个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一个幼儿体验成功。
这次活动是成功的,孩子不仅达到了心育目标的要求,活动还促进了幼儿各种能力的提高。
不足之除是在教具“卡片”的制作上还需改进,可以有几张便于集体观看的便于引导的重点大卡片,这样更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更能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篇二:如何安抚小班哭闹的幼儿】浅谈如何安抚小班哭闹的幼儿【摘要】刚入园的幼儿因突然改变了生活环境、脱离了家庭的熟人而和一群完全不认识、不熟悉的人在一起便显示出了很多的不适应,哭闹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他们宣泄自己内心不满和焦虑的手段之一,教室一度成为“哭海”,安抚幼儿、稳定幼儿情绪,让幼儿逐渐熟悉环境、停止哭闹、爱上幼儿园成为幼儿园小班开学的重点工作之一。
【关键词】安抚刚入园幼儿哭闹浅谈每年的九月份,幼儿园都会在哭闹声中迎来一群新生,特别是小班的孩子哭闹现象更为严重。
他们有的还没进教室就开始大哭大闹,有的在教室里拽着家长的衣角不肯松手,有的则从早到晚持续哭喊着问老师:“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还有好久放学?”,有的干脆要逃跑、不进教室等现象,从而导致无法组织正常的活动。
如何使这些孩子尽快地停止哭闹,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是老师和家长共同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根据我以往的观察和带班的经验,总结以下方法:一、在最短的时间内叫出孩子的名字,消除幼儿的陌生紧张心理。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亲人的庇护之下,很少和同伴或是陌生人一起玩耍,当他独自一人进入一 1个陌生的环境中,必然会产生恐惧、害怕的心理,老师如果能随时地叫出他的名字,会使幼儿感到安全。
因此,在孩子来园前我都会提前熟悉孩子的名字,让每个孩子的名字在自己的脑海中都有印象,还为孩子制作精美的奖牌,上面写上每个孩子的名字,并用漂亮的丝带穿好,在孩子来园的第一天,亲手给孩子挂在脖子上,并亲切地告诉他:“我送你一件礼物,我还知道你叫什么名字呢!”“你挂上奖牌真神气,如果哭鼻子,就难看了”……这样一做,孩子觉得老师认识了他,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不再是陌生人了,孩子自然也乐意和老师亲近,消除了孩子对老师的陌生感和紧张心理,这样会很容易在师幼间建立友好的感情,减少孩子哭闹现象。
二、创设丰富有趣轻松的环境,“诱惑”幼儿“不想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陈鹤琴先生曾在一次演讲中就提出,教师要解决幼稚生的入园适应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要“设置丰富的教育环境??以便转移小孩子的心情,使他从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当中消失对环境的陌生感。
”创设一个丰富的环境,重要的是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乃至不同性别来创设。
我们可以投放一些和家庭生活相关联的、让孩子感受到既熟悉又亲切的、情感有所寄托的一些玩具,如:娃娃家的锅、碗、瓢、盆、勺子、炉子、蔬菜、娃娃等玩具;孩子从家里带来的一些宠爱的电动汽车、玩具熊、布娃娃等玩具;以及能让 2孩子爬爬、跳跳的运动器材等等,这样的环境可以大大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幼儿想家的情绪,减少孩子哭闹现象。
三、用“小动作”多给幼儿鼓励,做孩子们的“妈妈”。
在幼儿每天入园时,用微笑迎接孩子,不嫌弃孩子哭闹,抱抱孩子、亲亲孩子,和孩子聊聊天,让孩子不再感到孤单。
哭的孩子可告诉他“老师想你了,你来幼儿园,老师真高兴。
”对不哭的孩子说:“你真棒,老师最喜欢坚强、勇敢的孩子!”这些“小动作”不但稳定了幼儿的情绪,又进一步增进了和孩子们之间的感情。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也从不吝啬我的言语和行动,经常夸奖他们、亲吻他们,使孩子真正感到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他们。
当幼儿有一丁点儿进步时,教师要及时以肯定和表扬,让幼儿愉快度过每一天。
去年我班有个孩子,第一天一进教室就哇哇大哭起来,我从家长手中接过孩子,对她说:“芳芳,你看幼儿园有好多的玩具,还有这么多好朋友一起玩,咱们不哭好吗?”孩子只顾着哭闹,对我不理不睬,我一看这办法不行,低下头在她小脸上亲了一下,芳芳停止了哭闹,对我说:“老师,只有妈妈才会亲我的,你怎么亲我呢?”我借此机会说:“那就让老师也做你的妈妈吧!”孩子有点不好意思,停止了哭闹,笑了。
四、开展简单好玩的游戏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喜欢野外生活的。
”小班幼儿更是如此,因为好玩是幼儿的天性,丰富多彩的活动最 3能吸引幼儿、留住幼儿,尤其要以幼儿园同龄幼儿集中的优势,让幼儿感到集体生活的乐趣。
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幼儿。
例如,为了满足幼儿喜欢户外活动的需求,我们可以组织幼儿去玩大型玩具(玩滑梯、迷宫等),组织幼儿玩沙土等;我们还可以开设活动区,在活动时老师参和活动,并且到各个活动区内照顾组织好孩子。
这样孩子们会完全放松地去活动,在自由自在的玩耍中,让他们感受到极大的乐趣和满足。
教师还可以给幼儿讲好听的故事,带他们唱他们喜爱的歌曲,做他们喜欢做的游戏,教师在游戏中充当角色,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小朋友在一起有无限的乐趣,这样既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又可以利用这些游戏活动转移幼儿想父母的情绪,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愉快的生活、学习。
五、对于个别“难缠”的孩子,可以适当地采用“冷处理”的方式对于那种哭闹不止并且软硬都不服的孩子,适当地采用“冷处理”的方式,让孩子自己慢慢冷静,然后再进行诱导。
我班有个叫李欣的小女孩,由于从小是奶奶带大的,又住在公路边,奶奶担心在外面玩不安全,经常就是把她关在楼上一个人玩,很少和外界接触,造成了她性格孤僻,害怕和任何人交往,整天就是不停地哭,且不参加活动,我们一玩游戏也吓得大哭,不管用什么方式对她都不起作用,并且是老师越哄她哭得越伤心,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班的三个老师决 4定对她采用冷处理的方法,看看她自己没人理的时候究竟会怎样,结果过了一会儿,李欣的哭声渐渐地变小了,并且时不时用目光来寻找老师,希望得到老师的回应,寻求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