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5章 刑罚的体系和种类

第15章 刑罚的体系和种类


三、附加刑
《刑法修正案(九)》第二条规定:将刑法
第五十条第一款修改为:“判处死刑缓期执 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 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 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二 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情节恶劣 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执行死刑;对 于故意犯罪未执行死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 期间重新计算,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2)死刑缓期执行的考验期
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先行 羁押的期间不能计算在2年的考验期内。死刑缓期执行减 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死刑缓期执行期满之日起计算,先 行羁押的期间及2年的考验期不能计算在减刑后的有期徒 刑刑期内。
(3)死刑缓期执行的核准
死刑缓期执行,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
(4)死缓的三种结果 一是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 果没有故意犯罪,2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二是如 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2年期满以后,减为25年有期徒刑; 三是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执行死刑(第三种结果已被《刑法修正案(九)》修改, 见下页)。 “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 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 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 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在上述第三种情况下,是否需要2年期满后才能执行 死刑? 如果在死缓执行期间,先有重大立功表现,后又故意 犯罪的,应如何处理?
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缓期
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实际执行 刑期不能少于二十五年,缓期执行期满后依 法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的,实际执行刑期 不能少于二十年。
《刑法修正案(九)》第四十四第一款第三项的规
定:贪污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 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 没收财产;数额特别巨大,并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 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 收财产。 第四款规定:“犯第一款罪,有第三项规定情形被 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 况可以同时决定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依法减 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
2、评价 拘役是一种短期自由刑,是主刑中介于管制与有期徒刑之 间的一种轻刑。具有短期自由刑的弊端,如交叉感染、刑罚 效果不明显等,尽管如此,拘役仍然具有适应性和存在的价 值。
(三)有期徒刑
1、概念与特征
有期徒刑指剥夺犯罪分子一定期限的人身自由,强迫 其劳动、接受教育和改造的刑罚方法。 有期徒刑是现代刑罚体系的中心,基本上每一种犯罪 的法定刑中都有有期徒刑,也是实践中适用最多的刑种。 其特点有: 一是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 二是剥夺自由有期限。有期徒刑的期限,为6个月以 上15年以下。数罪并罚时,总和刑期不满35年的,最高 不得超过20年;总和刑期在35年以上的,最高不得超过 25年。 有期徒刑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 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刑期1日。
2、我国刑法对适用死刑的限制
我国的死刑政策是“保留死刑,坚持少杀、慎杀,防 止错杀”,限制死刑适用。为此,我国刑法对适用死刑有 以下限制性规定: 一是适用条件的限制: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 犯罪分子。这里的罪行极其严重是犯罪性质极其严重、犯 罪情节极其严重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极其严重的统一, 三者缺一不可。
二是所适用的犯罪均为故意犯罪。
三是多数是作为情节加重犯、结果加重犯、数额加重 犯等的加重法定刑予以规定的,只有少数严重犯罪中,适
用于基本犯。
(五)死刑
1、死刑的概念、评价及发展趋势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包括死刑立即 执行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在我国,被判处死刑的犯罪分 子必须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死刑是最严厉的刑种。 人们对死刑的评价,大多围绕人的生命价值、死刑是 否具有威慑力、是否违宪、是否人道、是否符合罪责刑相 适应原则、是否助长人们的残忍心理、是否符合刑罚目的、 是否容易错判、是否容易改正、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等 方面进行。由此导致死刑存废论争。 人类废除死刑是一种必然趋势。
三是限制自由有期限。 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 以下。数罪并罚时,不得超过3年。
管制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 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刑期2日。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 子,管制期满,执行机关应即向本人和其所在单位或者居 住地的群众宣布解除管制。
《刑法修正案(八)》规定:“判处管制,可以根据犯罪情况, 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 接触特定的人。”“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 正。”“违反第二款规定的禁止令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 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
三是先行羁押的期间不能折抵刑期。 四是必须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五是强迫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改造。被判处无期徒 刑的犯罪分子,凡是有劳动能力的,都应当参加劳动,接 受教育和改造。
2、我国刑法对无期徒刑的规定的特点
一是绝大多数是与死刑并列规定作为选择刑种,少数 条文中将无期徒刑作为最高刑与有期徒刑并列规定。
(四)无期徒刑
1、概念与特征
无期徒刑指剥夺犯罪分子终身自由,强制其参加劳动、 接受教育和改造的刑罚方法。 无期徒刑的严厉性仅次于死刑,适用对象是罪行严重 但又不必判处死刑而又需要与社会永久隔离的犯罪分子。 其特点是: 一是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 二是剥夺自由没有期限。但事实上,被判处无期徒刑 的犯罪分子一般均得到减刑或假释的机会。被判处无期徒 刑的,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得少于13年。
二是适用对象的限制: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 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包括不适用死缓)。这体现对未成年犯罪 人的保护态度和人道主义精神。根据司法解释,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 女包括案件起诉到法院之前被告人怀孕但做了人工流产的情况。此外, 《刑法修正案(八)》规定,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 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三是从适用犯罪性质上的限制:《刑法修正案(八)》取消了近 年来很少适用的13种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刑法修正案(九)》 取消了9种犯罪的死刑。 四是适用程序上的限制:死刑案件只能由中级以上人民法院进行 一审;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 法院核准。 五是死刑执行制度上的限制:规定了死刑缓期执行制度。
思考题:
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依法不适用死刑。对这一规定的
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关押期间人工流产的,属于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 B.关押期间自然流产的,属于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 C.不 适用死刑,是指不适用死刑立即执行但可适用死缓 D.不适 用死刑,既包括不适用死刑立即执行,也包括不适用死缓
四是享受一定的待遇。在执行期间,被判处拘役的犯 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两天;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 发给报酬。
《刑法修正案(八)》将刑法第七十二条修改为:“对于被判处拘役、 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 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 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 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刑法学总论
第十五章 刑罚的体系和种类
本章学习内容:
1、刑罚的体系 2、主刑 3、附加刑
本章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刑罚的体系及其特点 2、理解:各种刑罚方法的基本内容 3、熟悉并能运用: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的适用 条件以及罚金刑的适用方法
一、刑罚的体系
(一)刑罚的体系的概念
刑罚的体系,指国家的刑事立法从有利于发挥刑罚功能、 实现刑罚目的出发,选择刑种、实行分类并依据其轻重程度 进行排列而形成的刑罚序列。其特点有: 第一,刑罚体系以刑种为内容,并按照一定次序排列而 成。我国的刑罚体系由主刑和附加刑组成。 第二,刑罚体系中的刑种是立法者选择的结果,其选择 以有利于发挥刑罚功能、实现刑罚目的为指导原则。
四是对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各有关部门分工配
合,并充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工作。 《刑法修正案(八)》将刑法原来规定的“由公安机关执行” 修改为“依法实行社区矫正”,但并不意味着公安机关不再 承担监管工作。从实践来看,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主要是司 法局。可见,管制的执行机关包括司法局与公安机关。具体 明确的对于管制人员的社区矫正办法,有赖于《社区矫正法》 的出台及规定。
2、评价
管制是一种开放性的刑罚,有利于避免短期自由刑的 弊端,有利于罪犯的改造和社会稳定,符合刑罚改革的发 展方向。但在实际执行中应注意不能流于形式。
(二)拘役
1、概念与特征 拘役指短期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就近执行并实 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 拘役和行政拘留、民事拘留、刑事拘留存在差别。其 特点有: 一是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 二是剥夺自由的期限短。拘役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6 个月以下。数罪并罚时,最长不能超过1年。 拘役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 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刑期1日。 三是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一般关押在拘役所内服刑。
(一)管制
1、概念与特征
管制指对犯罪人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的一种刑罚方法。 管制是主刑中最轻的一种刑罚,也是我国独创的刑罚 方法。其特点如下:
一是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自由。
二是限制犯罪分子一定的自由。这种限制体现在:被 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2)未经执行机 关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 自由的权利;(3)按照执行机关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 况;(4)遵守执行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5)离开所居 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执行机关批准。但对于被 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劳动中应当同工同酬。
相关主题